风雨龙尾沟
龙尾沟,因为那条南北走向的沟谷颇似人们想象中龙的尾巴,故而得了这神奇又浪漫的名字。
很久之前,龙尾沟被唤为“龙尾坡”。提及它,还能追溯出一则动人传说:话说当年周处和猛虎、蛟龙并称世间“三害”,为祸一方。后来不知何故,周处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决计为民除害。它在水中同蛟龙大战三天三夜,英勇搏斗,最终斩杀了蛟龙,并斫下龙头向大家宣示,群众生活始获安宁。而那一截被砍下的龙尾,扔到了十公里之外后,竟然在地上扑腾了好一会儿,才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这里便呈现出一道山路弯曲的龙尾坡。
那是西宝北线上一段曼妙的风景。多少年了,由西府宝鸡到省城西安,龙尾沟都是必经之地。出了岐山东门,大约十公里,一轴豁然清丽的图卷就会呈现于车窗外——一沟贯通南北,在公路两侧蜿蜒伸展,绵延十余里。坡道周边,草木丛生。村落一侧,满眼葱茏,与塬畔田塍间茂盛的庄稼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尤其每年春夏之际,此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然胜境。
风雨轮回中,龙尾沟像条无形纽带,将益店与故郡两个东西毗邻的乡镇紧紧绾在一起。
“龙尾春波”乃名闻遐迩的“岐山八景”之一。有波必有水,水润沟川美。民国《重修岐山县志》卷一“地理篇”载:“春波泉,在龙尾沟路北,春初冰消最早,故名春波泉。”七八岁前后的每年寒暑假里,我曾多次跟着祖母去龙尾沟的姑姑家,那村子其实是西塬一组,但我们一直习惯称它龙尾沟,那是高高的土台上依北朝南的一溜庄户人家。站在院门前,脚下就是长长的缓坡,车辆往来不绝,东行几十米,下了小土坡,顺公路北沿,一直可以走到沟底,一股清凌凌的水流由北向南奔涌着,脱了鞋子,挽起裤管,赤足趟进,趔趔趄趄地奔向那一孔熟悉的泉孔。伸出手来掬一捧,吸一口,那甘甜醇美的透心凉,瞬间便让人舒爽快活起来,脚趾缝间早已溜过了一尾尾黑油油的蝌蚪和灰不溜秋的小鱼儿……
我何曾知道,孩提时丝毫不觉珍贵的那一眼汩汩清露竟然就是志书明确载录的龙尾沟“春波泉”。长大以后,我也才渐渐了解到:无数次往返的龙尾沟,在千年以前,曾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
唐中和元年(881年)三月,黄巢因凤翔陇右节度使郑畋先降而复叛,尤其是斩了其使节后,极为恼火,遂派了尚让和王播率五万军马前来讨伐。此二者自忖郑氏乃进士出身的一介文人,遭贬的前朝宰相,有道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如何把他放在眼里?索性连基本的作战规划也不制定,大大咧咧地就来了。
熟谙岐凤一带风土的郑畋,料定龙尾坡会成为自己胜券稳操的福地。他让唐弘夫埋伏于植被丰饶,方便隐蔽和攻守的龙尾陂,自率数千军队,多张旗帜,悄悄潜踞在高冈,放眼整个坡道,疏阵以待。骄傲自满且刚愎自用的尚让等人,毫察未能洞悉出对方的策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法亦云,骄兵必败。军纪散乱、章法不严的队伍,加上轻敌冒进的冲动,结果正中唐军埋伏,遭到郑畋所部的两面夹击,一时溃奔四野,狼狈不堪,大败龙尾陂,被斩首两万余级,伏尸数十里,仓皇逃回长安。
这便是史籍中为人津津乐道的“黄巢兵败龙尾坡”事件。殷殷鲜血,浸透了芳草萋萋的龙尾沟每一寸土地,将士们豪壮厮杀的怒吼声,似乎至今仍回响在龙尾沟的周边,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依依客舍柳如颦,夹路莺花二月春。长日画桥流润后,东风吹皱碧龙鳞。”细品元人禹畴创作的《龙尾春波》,我们不难窥见700年前龙尾沟的繁华与旖旎:西去的驿道上,一排排客舍林立,古柳环绕,枝叶袅袅,路旁花草杂生,树头鸟声啁啾;伫立龙尾桥畔,沐浴春风缕缕,静观清流潺潺,水面波光粼粼,远眺塬岭莽莽,万物生机勃勃。此等醉人美景,诗意焉能遏制,才思一如春波泉水,瞬间喷薄……
半个多世纪以来,龙尾沟以它卓绝的风姿始终横亘在“三沟六坡”的一端,成为数十年来重要交通线上的标志性景观。新世纪乡村与道路美化进程中,先是祖祖辈辈生活的龙尾沟村子整体搬迁至更为平阔的西北上游,接着便是那一段跨越龙尾沟的公路被悄然填筑提升起来,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没有了往昔的坡度,缺少了曾经的韵致,想要骑着单车再去龙尾沟的大道上风驰电掣、忽上忽下去疯玩一次,已不复可能。
承载着少年时代美好记忆的龙尾沟,还有那一汪澄澈若醴的泉水,是我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回味。□王英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龙尾沟,因为那条南北走向的沟谷颇似人们想象中龙的尾巴,故而得了这神奇又浪漫的名字。
很久之前,龙尾沟被唤为“龙尾坡”。提及它,还能追溯出一则动人传说:话说当年周处和猛虎、蛟龙并称世间“三害”,为祸一方。后来不知何故,周处幡然悔悟,改过自新,决计为民除害。它在水中同蛟龙大战三天三夜,英勇搏斗,最终斩杀了蛟龙,并斫下龙头向大家宣示,群众生活始获安宁。而那一截被砍下的龙尾,扔到了十公里之外后,竟然在地上扑腾了好一会儿,才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这里便呈现出一道山路弯曲的龙尾坡。
那是西宝北线上一段曼妙的风景。多少年了,由西府宝鸡到省城西安,龙尾沟都是必经之地。出了岐山东门,大约十公里,一轴豁然清丽的图卷就会呈现于车窗外——一沟贯通南北,在公路两侧蜿蜒伸展,绵延十余里。坡道周边,草木丛生。村落一侧,满眼葱茏,与塬畔田塍间茂盛的庄稼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尤其每年春夏之际,此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然胜境。
风雨轮回中,龙尾沟像条无形纽带,将益店与故郡两个东西毗邻的乡镇紧紧绾在一起。
“龙尾春波”乃名闻遐迩的“岐山八景”之一。有波必有水,水润沟川美。民国《重修岐山县志》卷一“地理篇”载:“春波泉,在龙尾沟路北,春初冰消最早,故名春波泉。”七八岁前后的每年寒暑假里,我曾多次跟着祖母去龙尾沟的姑姑家,那村子其实是西塬一组,但我们一直习惯称它龙尾沟,那是高高的土台上依北朝南的一溜庄户人家。站在院门前,脚下就是长长的缓坡,车辆往来不绝,东行几十米,下了小土坡,顺公路北沿,一直可以走到沟底,一股清凌凌的水流由北向南奔涌着,脱了鞋子,挽起裤管,赤足趟进,趔趔趄趄地奔向那一孔熟悉的泉孔。伸出手来掬一捧,吸一口,那甘甜醇美的透心凉,瞬间便让人舒爽快活起来,脚趾缝间早已溜过了一尾尾黑油油的蝌蚪和灰不溜秋的小鱼儿……
我何曾知道,孩提时丝毫不觉珍贵的那一眼汩汩清露竟然就是志书明确载录的龙尾沟“春波泉”。长大以后,我也才渐渐了解到:无数次往返的龙尾沟,在千年以前,曾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
唐中和元年(881年)三月,黄巢因凤翔陇右节度使郑畋先降而复叛,尤其是斩了其使节后,极为恼火,遂派了尚让和王播率五万军马前来讨伐。此二者自忖郑氏乃进士出身的一介文人,遭贬的前朝宰相,有道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如何把他放在眼里?索性连基本的作战规划也不制定,大大咧咧地就来了。
熟谙岐凤一带风土的郑畋,料定龙尾坡会成为自己胜券稳操的福地。他让唐弘夫埋伏于植被丰饶,方便隐蔽和攻守的龙尾陂,自率数千军队,多张旗帜,悄悄潜踞在高冈,放眼整个坡道,疏阵以待。骄傲自满且刚愎自用的尚让等人,毫察未能洞悉出对方的策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法亦云,骄兵必败。军纪散乱、章法不严的队伍,加上轻敌冒进的冲动,结果正中唐军埋伏,遭到郑畋所部的两面夹击,一时溃奔四野,狼狈不堪,大败龙尾陂,被斩首两万余级,伏尸数十里,仓皇逃回长安。
这便是史籍中为人津津乐道的“黄巢兵败龙尾坡”事件。殷殷鲜血,浸透了芳草萋萋的龙尾沟每一寸土地,将士们豪壮厮杀的怒吼声,似乎至今仍回响在龙尾沟的周边,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依依客舍柳如颦,夹路莺花二月春。长日画桥流润后,东风吹皱碧龙鳞。”细品元人禹畴创作的《龙尾春波》,我们不难窥见700年前龙尾沟的繁华与旖旎:西去的驿道上,一排排客舍林立,古柳环绕,枝叶袅袅,路旁花草杂生,树头鸟声啁啾;伫立龙尾桥畔,沐浴春风缕缕,静观清流潺潺,水面波光粼粼,远眺塬岭莽莽,万物生机勃勃。此等醉人美景,诗意焉能遏制,才思一如春波泉水,瞬间喷薄……
半个多世纪以来,龙尾沟以它卓绝的风姿始终横亘在“三沟六坡”的一端,成为数十年来重要交通线上的标志性景观。新世纪乡村与道路美化进程中,先是祖祖辈辈生活的龙尾沟村子整体搬迁至更为平阔的西北上游,接着便是那一段跨越龙尾沟的公路被悄然填筑提升起来,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没有了往昔的坡度,缺少了曾经的韵致,想要骑着单车再去龙尾沟的大道上风驰电掣、忽上忽下去疯玩一次,已不复可能。
承载着少年时代美好记忆的龙尾沟,还有那一汪澄澈若醴的泉水,是我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回味。□王英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