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筑人生路
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岳飞传》。那时上三年级,有一些识字量了。
当我无意间翻阅父亲借来的这本闲书时,瞬间就被书里的情节吸引了。虽然自始至终都把“岳元帅”读成了“岳元师”,但不妨碍我读懂了它。在尚还懵懂的年龄,在磕磕绊绊的阅读中,崇拜了一位英雄,也发现了一个瞭望世界的窗口。
后来又刻意寻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来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没有历史老师。我的历史知识是从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闲书中获得的。
有意识地寻找课外书看,是考上师范学校后。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分配工作,接到录取通知,就意味着一只脚已踏上讲台了。在将要面临高考的年龄,突然没了升学压力,心就放飞了,满脑子都是宏大的理想。我为寻找伟人的成长足迹,从图书室借来了《孙中山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阅读中熟识了他们从小就根植在心中的远大抱负,以及之后为国、为民宁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也对中国近代史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迷上了文学,一到周末便躺在田野的土堆上,咬着草叶,看着天空游动的白云浮想联翩,梦想能成长为一名作家。于是,每天清晨,我就在花园里占据一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举目眺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抬手高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深沉低吟“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段优美的文字,读到了就向脑海里塞。从此,我对文学的向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般“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毕业后分配在农村中学,却让我当了数学老师。每天面对的不是方程,就是函数,或者无尽的几何图形。手持三角尺和圆规,与文学失去了相似的地方,变得平行而无交集。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中盯着天花板,在理想的坐标系里摸索着方向。迷茫中,在同事办公室偶遇几期《读者》,便被书中美文吸引,于是借来几本阅读。
自此,茶余饭后,总能美饮一盅心灵鸡汤。《读者》厘清了我纷乱的思绪,也让我逐渐接受了现实。我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想象着数学与文学的重合,继续追逐“黎曼最初的梦想”。
读书总是越读越喜欢,也逐渐体会到了阅读为数学增加的魅力。数学的滋味苦涩,但也充满挑战。审题需要严谨,每当单调的数字、符号在指尖下滑过,脑海片刻寂静后,结论便如岩浆喷涌而出,升华为诗意的浪漫——数学的感情用文学酿造,醇厚又绵长。
任教十年后,我考上研究生,来到了省城,后来又读了博士。虽然环境多次改变,读书的热情却从不褪色。读过中外名著,总会探索情节如何紧扣,人物怎样出场。读完原著后,再观赏经过改编的影视作品,品味删掉的内容和又增加的剧情,比较其中的优劣。阅读借力理科思维,对文字的领悟也更加深刻——一路读来,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这就是数学的方法呀!
今天依然要走向数学课堂,可我的床头全是文学书,有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专业的文学作品选,还有获茅奖、鲁奖的系列丛书。虽然数字化时代带来了阅读革命,电子书随手拈来,但传统的阅读方式已成为习惯。唯手捧书本方觉踏实,有仪式感。
书中读到民族的苦难、个人命运的悲惨,会让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受些挫折根本算不上是艰难;读到冤屈、误会,会让人学会理解、变得通达,遭遇不平也没啥想不开的;读到民族的奋斗,个人的拼搏,会让人积极上进,充满动力。书中有善良、有邪恶,有高雅、有低俗。与书对话,就是与高人对话,有时的寥寥数语,就能推开心灵的窗户。
从中师到博士,从阅读到写作,书是灯塔,是我前进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说,书又何尝不是筑就了一个人成长的道路呢?□刘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岳飞传》。那时上三年级,有一些识字量了。
当我无意间翻阅父亲借来的这本闲书时,瞬间就被书里的情节吸引了。虽然自始至终都把“岳元帅”读成了“岳元师”,但不妨碍我读懂了它。在尚还懵懂的年龄,在磕磕绊绊的阅读中,崇拜了一位英雄,也发现了一个瞭望世界的窗口。
后来又刻意寻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来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没有历史老师。我的历史知识是从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闲书中获得的。
有意识地寻找课外书看,是考上师范学校后。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分配工作,接到录取通知,就意味着一只脚已踏上讲台了。在将要面临高考的年龄,突然没了升学压力,心就放飞了,满脑子都是宏大的理想。我为寻找伟人的成长足迹,从图书室借来了《孙中山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阅读中熟识了他们从小就根植在心中的远大抱负,以及之后为国、为民宁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也对中国近代史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迷上了文学,一到周末便躺在田野的土堆上,咬着草叶,看着天空游动的白云浮想联翩,梦想能成长为一名作家。于是,每天清晨,我就在花园里占据一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举目眺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抬手高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深沉低吟“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段优美的文字,读到了就向脑海里塞。从此,我对文学的向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般“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毕业后分配在农村中学,却让我当了数学老师。每天面对的不是方程,就是函数,或者无尽的几何图形。手持三角尺和圆规,与文学失去了相似的地方,变得平行而无交集。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中盯着天花板,在理想的坐标系里摸索着方向。迷茫中,在同事办公室偶遇几期《读者》,便被书中美文吸引,于是借来几本阅读。
自此,茶余饭后,总能美饮一盅心灵鸡汤。《读者》厘清了我纷乱的思绪,也让我逐渐接受了现实。我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想象着数学与文学的重合,继续追逐“黎曼最初的梦想”。
读书总是越读越喜欢,也逐渐体会到了阅读为数学增加的魅力。数学的滋味苦涩,但也充满挑战。审题需要严谨,每当单调的数字、符号在指尖下滑过,脑海片刻寂静后,结论便如岩浆喷涌而出,升华为诗意的浪漫——数学的感情用文学酿造,醇厚又绵长。
任教十年后,我考上研究生,来到了省城,后来又读了博士。虽然环境多次改变,读书的热情却从不褪色。读过中外名著,总会探索情节如何紧扣,人物怎样出场。读完原著后,再观赏经过改编的影视作品,品味删掉的内容和又增加的剧情,比较其中的优劣。阅读借力理科思维,对文字的领悟也更加深刻——一路读来,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这就是数学的方法呀!
今天依然要走向数学课堂,可我的床头全是文学书,有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专业的文学作品选,还有获茅奖、鲁奖的系列丛书。虽然数字化时代带来了阅读革命,电子书随手拈来,但传统的阅读方式已成为习惯。唯手捧书本方觉踏实,有仪式感。
书中读到民族的苦难、个人命运的悲惨,会让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受些挫折根本算不上是艰难;读到冤屈、误会,会让人学会理解、变得通达,遭遇不平也没啥想不开的;读到民族的奋斗,个人的拼搏,会让人积极上进,充满动力。书中有善良、有邪恶,有高雅、有低俗。与书对话,就是与高人对话,有时的寥寥数语,就能推开心灵的窗户。
从中师到博士,从阅读到写作,书是灯塔,是我前进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说,书又何尝不是筑就了一个人成长的道路呢?□刘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