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微澜
□张从军
“节候初临谷雨期,满天风日助芳菲。”几场春雨过后,到处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随着春耕春播的开始,田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
在城里,谷雨可能只是象征意义,但对于农村长大的人们来说,每一个节气似乎都记录着成长的故事。
利用周日休息,我冒雨回到乡下老家。空气中弥漫着甜酒酿一般的温润,感觉一切都那么清新可爱。环绕村子的大片麦田,如同舒缓的曲子流淌在大地的怀抱中,乡间小路上各种无名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还有房前屋后嫩绿的树枝,雨中飞过的小鸟,无不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陶渊明《还旧居》有诗云:“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意思是说漫步觅寻旧迹,不时使我情恋依依。似乎和古人意气相通,我索性撑起了雨伞,迎着斜风细雨,行走在近年归整翻新的巷道,和熟悉的、不熟悉的大人小孩热情地打着招呼,努力回忆着生活往事。
这里大部分人家的房屋都改造成了新式结构,只有少部分还保留着过去的风貌。只见大门紧锁着,原先的主人可能搬到县城或者其他地方去了。望着老式木门上已有些锈迹的门环,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回到了过往的岁月。
小时候,每到下雨天,最惬意和快乐的就是和伙伴们一起跑到院内的天井或外面的巷道,仰着头,让细雨把脸和头发打湿,尽情吮吸着滑滑的水珠。尽管大人们不停叫喊着“不要把衣服淋湿,会生病的”,但最终也阻挡不住想把这一切都揽入怀中的热情。最有趣的还是听雨水打在石板上噼噼啪啪的声音,它像音乐一样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过去,每家屋前都有小门楼,临街而建,可以容纳五六个人,说是为保护大门不被风雨侵蚀,实际上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物理上的功能。人们习惯独自一人坐在门房下喝茶抽烟,看过往行人,或聚在一起,干点小活时闲聊,它似乎起到了部分公共空间的作用,成为邻里乡亲之间感情交流的场所。
下雨时,我最喜欢跑到这屋檐下,看大人们整理农具,捻搓麻绳,最爱听他们一边手上娴熟地忙碌着,一边嘴里哼唱着家乡流行的“阿宫腔”。
据说这是富平独有的剧种,是由秦阿房宫歌女所唱的曲调演变而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阿宫腔有曲牌40多种,颇具秦古曲特色。其唱腔典雅细腻,婉转悠扬,以板式变化为主要腔调。过去,本村和邻近村子经常会邀请唱阿宫腔的皮影戏班来。因为农村整日忙,娱乐也少,我们会早早带着小板凳,帮大人在台下抢占位置。
演唱的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洪湖赤卫队》。有时候,我们会偷偷钻进幕帐下面,看着演唱者们一边挑着皮影晃动,一边使用不同声音演唱。尽管有的戏根本听不懂,但那细腻婉转的唱腔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像陈酿的酒,愈久愈浓烈。
那时候,雨天的农村很清静,除了听得见雨,便是庄稼人自娱自乐的清唱低吟。他们在劳累的农活之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追寻着生活的快乐,表达着对生命的挚爱。尽管唱得可能不标准,但看着他们如醉如痴一般的唱姿,我们也会被感染似的,呆呆地看着,不敢出一点声,任凭这纯朴的声音在雨天的街巷回旋,飘荡在每个人的心田。
后来家家有了电视,皮影戏也就很少演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古老的剧种在老家又一次被激活,阿宫腔也早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越来越喜欢和热爱这古老的艺术。但愿它犹如“老树春深更著花”一般,在平凡劳动者的情感世界里再次迸发出新的力量。
雨渐渐下大了,我独坐在门前屋檐下,望着烟雨朦胧中的村庄,想起了南北朝陶弘景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巷道里的积水多了起来,犹如一条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的小溪,密集的雨点打在上面,像激起微微波澜,沉浸在并非如烟的往事中,感觉一切是那么澄澈与明净。我也想将这雨巷里的愉悦和宁静,与人分享。
(单位:陕建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张从军
“节候初临谷雨期,满天风日助芳菲。”几场春雨过后,到处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随着春耕春播的开始,田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
在城里,谷雨可能只是象征意义,但对于农村长大的人们来说,每一个节气似乎都记录着成长的故事。
利用周日休息,我冒雨回到乡下老家。空气中弥漫着甜酒酿一般的温润,感觉一切都那么清新可爱。环绕村子的大片麦田,如同舒缓的曲子流淌在大地的怀抱中,乡间小路上各种无名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还有房前屋后嫩绿的树枝,雨中飞过的小鸟,无不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陶渊明《还旧居》有诗云:“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意思是说漫步觅寻旧迹,不时使我情恋依依。似乎和古人意气相通,我索性撑起了雨伞,迎着斜风细雨,行走在近年归整翻新的巷道,和熟悉的、不熟悉的大人小孩热情地打着招呼,努力回忆着生活往事。
这里大部分人家的房屋都改造成了新式结构,只有少部分还保留着过去的风貌。只见大门紧锁着,原先的主人可能搬到县城或者其他地方去了。望着老式木门上已有些锈迹的门环,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回到了过往的岁月。
小时候,每到下雨天,最惬意和快乐的就是和伙伴们一起跑到院内的天井或外面的巷道,仰着头,让细雨把脸和头发打湿,尽情吮吸着滑滑的水珠。尽管大人们不停叫喊着“不要把衣服淋湿,会生病的”,但最终也阻挡不住想把这一切都揽入怀中的热情。最有趣的还是听雨水打在石板上噼噼啪啪的声音,它像音乐一样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过去,每家屋前都有小门楼,临街而建,可以容纳五六个人,说是为保护大门不被风雨侵蚀,实际上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物理上的功能。人们习惯独自一人坐在门房下喝茶抽烟,看过往行人,或聚在一起,干点小活时闲聊,它似乎起到了部分公共空间的作用,成为邻里乡亲之间感情交流的场所。
下雨时,我最喜欢跑到这屋檐下,看大人们整理农具,捻搓麻绳,最爱听他们一边手上娴熟地忙碌着,一边嘴里哼唱着家乡流行的“阿宫腔”。
据说这是富平独有的剧种,是由秦阿房宫歌女所唱的曲调演变而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阿宫腔有曲牌40多种,颇具秦古曲特色。其唱腔典雅细腻,婉转悠扬,以板式变化为主要腔调。过去,本村和邻近村子经常会邀请唱阿宫腔的皮影戏班来。因为农村整日忙,娱乐也少,我们会早早带着小板凳,帮大人在台下抢占位置。
演唱的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洪湖赤卫队》。有时候,我们会偷偷钻进幕帐下面,看着演唱者们一边挑着皮影晃动,一边使用不同声音演唱。尽管有的戏根本听不懂,但那细腻婉转的唱腔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像陈酿的酒,愈久愈浓烈。
那时候,雨天的农村很清静,除了听得见雨,便是庄稼人自娱自乐的清唱低吟。他们在劳累的农活之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追寻着生活的快乐,表达着对生命的挚爱。尽管唱得可能不标准,但看着他们如醉如痴一般的唱姿,我们也会被感染似的,呆呆地看着,不敢出一点声,任凭这纯朴的声音在雨天的街巷回旋,飘荡在每个人的心田。
后来家家有了电视,皮影戏也就很少演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古老的剧种在老家又一次被激活,阿宫腔也早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越来越喜欢和热爱这古老的艺术。但愿它犹如“老树春深更著花”一般,在平凡劳动者的情感世界里再次迸发出新的力量。
雨渐渐下大了,我独坐在门前屋檐下,望着烟雨朦胧中的村庄,想起了南北朝陶弘景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巷道里的积水多了起来,犹如一条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的小溪,密集的雨点打在上面,像激起微微波澜,沉浸在并非如烟的往事中,感觉一切是那么澄澈与明净。我也想将这雨巷里的愉悦和宁静,与人分享。
(单位:陕建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