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的继承与创新
□师洁婷
随着人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人民精神需求的提升,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重视。杂技,以其惊险刺激,技巧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成了重点发展的项目。
对于传统杂技来说,包含了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等技艺。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观念和技术需要同时创新——摒弃一些老旧的习惯,将科技与传统相结合,在保证演员安全的同时,把惊险刺激的表演带给观众。
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它引领着创新的核心——艺术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杂技艺术的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出改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创新的艺术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观众的审美观,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想要的、与时俱进的效果。
杂技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所传达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了一种思想。所以杂技艺术的创新,不仅仅包括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有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的创新。2017年,由陕西演艺集团推出的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从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路走到罗马,让我国杂技艺术走向世界,为世界带去了神秘的东方力量。《丝路彩虹》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丝路故事,以杂技为载体,通过“舞动长安”“大漠楼兰”“梦幻敦煌”“魅影波斯”“相约罗马”“丝路彩虹”等六幕场景,以大唐商队从长安到罗马,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为明线,以商队头领御林军将军李征和罗马公主爱丽丝的爱情故事为内在发展线索,讲述了一个浪漫传奇的异国恋情故事。这部剧以杂技为主,融入歌剧、舞台剧、音乐剧等不同剧种,通过突破性的大胆尝试,为观众演绎丝绸之路上穿越千年的爱恋。
杂技艺术是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依靠演员的形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将科技融入表演,从而能够创新出更优秀的动作和肢体语言,也能够融贯古今的表演特点。杂技作为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人民最原始的创造。其技巧动作始于人类开发体能、掌控工具和驯服动物的过程,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融入其中,在历代杂技人手中传承再造,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由人体技巧为主的杂技、魔术、马戏、滑稽构成的四大门类和庞杂的分支。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传承以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的民族底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观众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文化知识和表演内容,我国人民的文化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娱乐方式日益多样,传统的“炫技”式杂技表演已经难以吸引观众,杂技的变革势在必行。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每一位从业者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时代的走向,不断推陈出新,才是正确的方向。
“肩上芭蕾”是近年来杂技界公认的创新佳作。该节目原名《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由吴正丹和魏葆华表演。节目的基本面貌是尖子演员以足尖立于“底座”的肩上、头顶展示芭蕾动作,虽然技巧和造型是杂技、舞蹈、体育三重跨界融合的成果,但动作形态源于传统技艺,属杂技形体技艺下顶技中对手顶节目的一种。顶技,在汉代就已经比较成熟,对手顶的动作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擎戴”和“舞绾”。该节目创造了“双足尖站肩阿拉贝斯”“单足尖站肩转体180度”“单足尖站头顶阿拉贝斯转体180度”“单足尖站头顶踹燕”等全新高难度、高美感技巧和造型,曾荣获2002年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和2006年俄罗斯乌兰诺娃金质奖章。2020年,以该节目为核心打造的第二部杂技剧《化·蝶》首演,创新演绎了“梁祝化蝶”的经典爱情故事。在去年落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主演吴正丹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
红色题材杂技剧的代表作《战上海》,是上海杂技团2019年创排的。该剧以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战役为历史背景,讲述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人民群众的协助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该剧的杂技和剧情深度融合,表演处理巧妙又合理,获评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杂技创新工程等项目,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并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竞逐。
杂技的创新,体现在这种改革创新是在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人们不被思维所局限,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与时代脱节,故步自封,否则必将会被时代的浪潮抛弃。如今,观众对于审美的期待大大提高,所以优秀的作品要伴随着创新,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步,这是时代的脉络与发展的大势,也是保持永久活力的秘诀。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文化传承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杂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力与美的文化内涵注定要被广泛传承,也因此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
立足本体、守正创新。新时代杂技艺术的实践,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借鉴吸纳外来文化,并使之审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让我国杂技焕发了旺盛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杂技的现代转型和创新突破。
(作者单位:陕西省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师洁婷
随着人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人民精神需求的提升,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重视。杂技,以其惊险刺激,技巧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成了重点发展的项目。
对于传统杂技来说,包含了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等技艺。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观念和技术需要同时创新——摒弃一些老旧的习惯,将科技与传统相结合,在保证演员安全的同时,把惊险刺激的表演带给观众。
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它引领着创新的核心——艺术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杂技艺术的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出改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创新的艺术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观众的审美观,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想要的、与时俱进的效果。
杂技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所传达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了一种思想。所以杂技艺术的创新,不仅仅包括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有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的创新。2017年,由陕西演艺集团推出的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从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路走到罗马,让我国杂技艺术走向世界,为世界带去了神秘的东方力量。《丝路彩虹》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丝路故事,以杂技为载体,通过“舞动长安”“大漠楼兰”“梦幻敦煌”“魅影波斯”“相约罗马”“丝路彩虹”等六幕场景,以大唐商队从长安到罗马,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为明线,以商队头领御林军将军李征和罗马公主爱丽丝的爱情故事为内在发展线索,讲述了一个浪漫传奇的异国恋情故事。这部剧以杂技为主,融入歌剧、舞台剧、音乐剧等不同剧种,通过突破性的大胆尝试,为观众演绎丝绸之路上穿越千年的爱恋。
杂技艺术是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依靠演员的形体。由于新科技的出现,将科技融入表演,从而能够创新出更优秀的动作和肢体语言,也能够融贯古今的表演特点。杂技作为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人民最原始的创造。其技巧动作始于人类开发体能、掌控工具和驯服动物的过程,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融入其中,在历代杂技人手中传承再造,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由人体技巧为主的杂技、魔术、马戏、滑稽构成的四大门类和庞杂的分支。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传承以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的民族底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观众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文化知识和表演内容,我国人民的文化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娱乐方式日益多样,传统的“炫技”式杂技表演已经难以吸引观众,杂技的变革势在必行。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每一位从业者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时代的走向,不断推陈出新,才是正确的方向。
“肩上芭蕾”是近年来杂技界公认的创新佳作。该节目原名《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由吴正丹和魏葆华表演。节目的基本面貌是尖子演员以足尖立于“底座”的肩上、头顶展示芭蕾动作,虽然技巧和造型是杂技、舞蹈、体育三重跨界融合的成果,但动作形态源于传统技艺,属杂技形体技艺下顶技中对手顶节目的一种。顶技,在汉代就已经比较成熟,对手顶的动作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擎戴”和“舞绾”。该节目创造了“双足尖站肩阿拉贝斯”“单足尖站肩转体180度”“单足尖站头顶阿拉贝斯转体180度”“单足尖站头顶踹燕”等全新高难度、高美感技巧和造型,曾荣获2002年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和2006年俄罗斯乌兰诺娃金质奖章。2020年,以该节目为核心打造的第二部杂技剧《化·蝶》首演,创新演绎了“梁祝化蝶”的经典爱情故事。在去年落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主演吴正丹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
红色题材杂技剧的代表作《战上海》,是上海杂技团2019年创排的。该剧以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战役为历史背景,讲述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人民群众的协助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该剧的杂技和剧情深度融合,表演处理巧妙又合理,获评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杂技创新工程等项目,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并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竞逐。
杂技的创新,体现在这种改革创新是在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人们不被思维所局限,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与时代脱节,故步自封,否则必将会被时代的浪潮抛弃。如今,观众对于审美的期待大大提高,所以优秀的作品要伴随着创新,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步,这是时代的脉络与发展的大势,也是保持永久活力的秘诀。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文化传承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杂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力与美的文化内涵注定要被广泛传承,也因此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
立足本体、守正创新。新时代杂技艺术的实践,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借鉴吸纳外来文化,并使之审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让我国杂技焕发了旺盛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杂技的现代转型和创新突破。
(作者单位:陕西省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