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94期:第04版 周末

当父母老了,我们需要两种勇气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最近我做了一件自己一直不想做的事儿——带父母参观养老院。

我爸今年85岁,去年确诊为帕金森,但总体来看身体还算硬朗;我妈今年82岁,腿脚可好了,活蹦乱跳的。我也没说不管他们,所以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要去看养老院。

那天看完之后,我理解了父母……就好像年轻人在面对未来时,想知道自己都有哪些选择,老人也一样,他们想知道自己到最后都有什么选择,这样他们就踏实了。只是父母踏实了,我倒反而不踏实了——父母养老这件事,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

你身体有多好,就能过上多有质量的生活

说到父母的养老,很多人第一个念头就是——“需要多少钱?”答案是:看他们的健康状况,看你想花多少钱。

我们参观的几个养老院都属于私立高端养老院,都不便宜,每月俩人住宿费用从1.5万元到2.5万元不等(两人按房间算,单人按床位算)。护理费按不同身体状况,单独收取。比如像我父母这种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叫作“活力老人”,他们的护理费最少甚至没有。再贵一点的,是“半失能老人”,也就是需要有人辅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再往上一点,是“失能老人”,也就是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需要护工随时照顾的。最贵的那种,是要靠鼻饲等一系列医疗手段来维系生命的老人。总之,粗略算下来,我父母这样的情况,大概一个月要3万元左右。

看了一圈,我父母决定当前还是居家养老,未来可以考虑去离家近的养老院。

如何养老的决定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靠一套方案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中间有很多变量。比如:两个老人都是“活力老人”和两个人中有一个失能,或者两个人都失能,和两个人中有一位先走了,剩下的那个人会是什么情况,不可能提前知道。这就要根据老人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想法,调整方案。

难的不是养老,是作出抉择

成年人都知道,能拿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在父母养老这件事上,并不是说攒够钱就完事了。当父母患病的时候,作为子女最难的莫过于帮他们作出最好的医疗选择。

最近,我一位同事88岁的老母亲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并发症。她说医生给的治疗方案都是创伤性的,而她不希望母亲再受罪了。我听了很难受,知道这种艰难的选择,也许有一天我也要面对。最后,她决定趁着母亲清醒,问问她自己的意见。

的确,无论是选择养老方案,还是治疗方案,有时候我们似乎忘了,养老这件事中最重要的是老人的感受。

《最好的告别》里有一段话很扎心:“那种装修豪华的养老院,不是为了老人修的,而是为了子女修的。”很多时候,子女愿意在父母养老上花大钱,大约是弥补自己没法亲身照顾父母的遗憾,缓解自己的焦虑。毕竟比起父母,子女要在这个世界上待更久的时间。那种没有尽力的负罪感和内疚感,可能要跟着自己一辈子。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子女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父母的生命,不管本人的意愿如何。

这让我想到有一次见一个朋友,她说:“过去10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送走了两边的四位老人。”我当时还不大理解,这算啥成就?但是现在我越发体会到,能把老人体体面面地送走,真的是老人的造化,更是子女的担当和智慧。

老人需要的是有选择的生活

《最好的告别》里有一位老人的话,特别触动我:“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他们想要的是安全感。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

即便是作为血脉相连的子女,我们也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老过。当我们拥有尊严和自主的时候,从未曾想过失去它们是什么感觉。

老人不愿离开家去养老院,除了念旧,就是害怕失去自由。《逆龄生长》中提到了一个观点:虽然老人在衰老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无助,但他们并不是退化成了小孩。老人和小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需要有机会独立做选择。

老人为什么喜欢家?因为家是可以主导时间的地方。在家里,你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和空间、怎么打理物品。每天要决定今天吃什么,买什么菜,要不要出门……研究表明:这种独立做选择的行为本身会延缓衰老。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老人自立的尊严,可能是对他们最好的赡养。

我把《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最后的忠告送给大家:“在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个体,我们必须拿出勇气,选择面对,不逃避。□高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