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01期:第04版 创造

田园文化馆见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焕龙

最美的风景,是这犁田的水牛,还是插秧的农人?是这泥田里播下的绿色秧苗,还是一经插秧就成诗行的这绿色海洋?是这水田掩映的一排排小洋楼,还是田园四周那连绵起伏的青山?

其实最为抢眼的,还是这片稻田正中那三间金黄色的平房,以及门头上的巨幅匾名:稻米文化馆。

兴建田园文化馆,是恒口人对家园和土地的崇高敬意,是他们刷新农耕文明的一大创意。

今天,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稻米文化馆。

当我在这里阅读月河川道的水利史、稻作史时,左侧的休闲角传来了几位农人关于“恒口贡米”的争论。循声望去,只见身着白衬衣的中年人挥着右手,大声说:“是朱元璋!”头发花白的老者拍着大腿,肯定道:“是朱厚熜!”留寸发的那个老头子,看似年近八旬,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语言干练。他笑了笑,轻声说:“那是嘉庆年间的一个秋天,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来到汉江下游、江汉平原的湖北荆州考察农业。汉江上游的陕西安康当时叫金州府,知府大人便携各县官员,带上大米赶去朝拜。皇帝着人查看了各县大米的品相与成色,选出一筐恒口米用来试吃。正午一碗蒸饭,傍晚一碗米粥,吃得皇帝龙颜大喜,当下发出颗粒饱满、晶莹剔透、滋味甜美、营养丰富的赞誉。同时决定恒口大米用于朝贡,每年一千石。金州府闻此大喜,立即成立专班到月河川道兴修千工堰、万工堰等水利工程,大抓水稻生产;抽出专人指导技术,以恒口古镇为中心,专营贡米生产。”

当我正观赏从谷种到秧苗、从插秧到打谷的稻米生产过程示意图时,见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给身高不足一米的小男孩指认农人下田时戴的雨帽、穿的蓑衣。不一会儿,我便听到了背诵古诗的童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我拍摄稻米的营养成分结构图时,只见右边的绿裙大嫂,指着墙上的稠酒、黄酒酿制工艺流程图,笑问同行的白裙小媳妇:“你会哪样?”小媳妇快人快语,爽朗回答道:“不是哪一样,而是每一样。我们恒口川坝是鱼米之乡,大姑娘和小媳妇,人人都会做米饭、酿米酒、制米糕。”

这时,走进了几位到恒口考察的关中汉子。讲解员从外边一路带进来的话题,让我听到了两位当地人的名字,一位叫毛锋,一位叫王凤琴。讲解员一边给客人递稻米饮料,一边指着墙上的图片介绍:“梅子铺古镇上的安乐社区党支部书记毛锋,携手袁庄、余岭、南月等周边几个村,联片开发稻田养鱼,打造了远近闻名的稻花鱼品牌农业。”接着,又指着展柜里的恒口贡米及米酒、米醋、饮料等系列产品,自豪地说,“袁庄村女能人王凤琴,团结周边几个村的妇女,创办姐妹合作社,科学种植水稻、开发贡米商品,走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业创新之路,成为闻名三秦的职业农民、优秀妇女。”

在这个仅有三间平房的田园文化馆,我满怀崇敬之情,十分动情地欣赏着这里的农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农业文明,以及文明成果所积累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十分欣慰地看到了文化赋能农业,农业文明正呈现着日新月异、富含时代特色的丰硕果实。

(单位:安康市图书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