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087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我的回家之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晋安

我祖籍在陕西汉中洋县,出生在70年代,亲眼目睹了共和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体会最深的是家乡的交通,西安至汉中300多公里的路程经历了好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如今已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是全中国交通史的一个缩影。

提起汉中,映入大家脑海的是万亩绿油油、黄灿灿的油菜花了。可是十几年前的汉中,对很多人只是一个传说,从未身临其境。自古以来制约汉中发展的痼疾就是交通,汉中虽有闭月羞花之美,却因交通不便只能“锁在深闺人未识”,汉中盼望着沟通、交流与发展。

1978年,历时九年零三个月,倾注了数万人近十年劳动和心血的宝成铁路全线贯通,汉中得以与西安、成都连接,让封闭的洋县头一回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听家人回忆说,当时第一次过火车时,生产队停止了劳动,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集体赶到洋县火车站去围观,倾听火车的轰鸣。

1993年,我从家乡乘坐火车到西安上学,在阳平关站调换火车头,经宝鸡到西安,全程要14个小时左右。一般头天下午乘车,次日清晨到达。中途还会临时停靠,避让其他火车通过。我亲身感受了那种相当漫长的煎熬等待,那些经历真是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当时购买火车票真是一件“大事”,节假日能买一张站票也欣喜自豪。我有次中秋节回家,整个车厢里人贴着人,行李架、座位底下都是人,我全程站立,根本就无法移动。那时坐车前必须先上好厕所,一路少喝水,好在当时年轻,为了和家人团聚,体力和精神上都不知疲倦辛苦。

另一个刻骨铭心的场景是寒假后返校乘车的“硬仗”,正月十五,邀请两三个亲戚帮忙送站,车站上送站的比乘车的人多,乘客大部分是学生。火车在这停3分钟,车门也是不打开的,大家都只有一个方法——从车窗钻进去。我那时比较瘦小,亲戚们抓腿的抓腿,抓胳膊的抓胳膊,举起来塞进绿皮客车的车窗,也不担心人会摔下去,因为车里车外都是人。进去后和亲戚朋友们挥手告别,听不到对方说的什么,看样子就是注意安全之类的话,然后带着惆怅又开始了十几个小时的“罚站”。来来回回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高峰期,每到假期时我又是期盼又是害怕,期盼和家人的团聚,也害怕火车上的拥挤。

也有长途大巴车通西安,需翻越秦岭之巅,但没有学生的优惠票,一般得9个小时以上,甚至需要深夜行车。“经常翻秦岭,从未赏风景”,碰到下雪下雨,又冷又饿,一路的颠簸让晕车的人如同过“生死线”。

2001年10月西康铁路建成通车,对我们这些家在汉中的游子们实在是一件“福利”。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中国铁路实现了六次大提速,西安至汉中的客车也由14个小时缩短到8个小时以内。火车内没有了之前的人山人海,但节假日仍然“一票难求”,“黄牛党”盛行。

2007年10月1日,这是汉中人值得纪念的日子,西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形成了西安汉中3小时生活圈。我们不再将火车作为出行的首选,再也不为回家发愁。这也催生了汉中“油菜花”节的旅游商机,每年清明前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汉中便成为旅游圣地,四面八方的游客经西汉高速而来,就连汉中人最为骄傲的小吃“汉中热面皮”也成为西安人口中的美食。

2017年12月6日,第一条穿越秦岭进入四川、有“高速蜀道”之称的西成高铁全线开通,形成了西安汉中1小时、西安成都3小时经济生活圈。汉中人民出门坐高铁跟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早上西安吃泡馍,中午汉中吃面皮,晚上成都吃火锅”,成为美食一族的佳音。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用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来形容了,可以说是年年都有新变化。40年前,秦岭、巴山隔断了蜀汉秦的联系,制约了汉中的发展;20年前,蜀汉秦地互相来往靠火车,耗时长、条件苦;10年前,西汉高速导致宝成铁路申请“文化遗产”;如今,高铁反压高速、飞机一筹,成为三地交通“大动脉”和靓丽的风景线。

40年弹指一挥间,三种不同方式的回家之路,三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回想起来,我不禁心潮澎拜,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后家乡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这真是一路走出幸福美好新生活啊!

告别那些让人泪奔的时代,感受改革带来的活力,感恩我们一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小康正向我们阔步走来,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陕建机股份)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