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在一事一物中折射着光芒
——读姜华诗集《在人间》
在安康诗歌创作队伍中,旬阳市诗人姜华是最勤奋的一位。年年月月,他在全国各大小报刊频频亮相,他的诗歌频繁在《诗刊》《星星》《诗潮》《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奖项,足见他的写作实力,说他是诗歌创作中的劳动模范一点儿也不过分。姜华似乎天生就是为诗歌而生的,四十多个春秋,他一路走走停停,耕耘播种,在他的诗歌园地中,便有了四季的花团锦簇,硕果飘香,便有了掌声喝彩声,便有了他一次次的荣耀时刻……姜华用他的生花妙笔,用他喷井似的灵感,著书立学,汇集了一本本诗歌集子,而我手头阅读的诗集《在人间》,是他的第八本诗歌集。这是诗人近几年发表和参赛的散文诗歌的基本总和,在这本散文诗集里,无论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大凡世间的日常事物,都会被姜华细心地发现,通过他艺术地提炼加工,折射出诗意的光芒,让一首首诗歌脱颖而出。
我在一次又一次品读这本诗集时,没有大快朵颐、囫囵吞枣,而是细嚼慢咽、反复品味。作品洋溢出丰沛的美感,让我曲径通幽,惊喜不断。我将自己的一些阅读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历史韵味贯穿其间,让作品古色古香,厚重而有深度。在作品《秦巴汉水》(10章)中的《秦川辞》,诗人这样写道:“在关中平原,风随便翻动一页秦砖汉瓦,都能荡起历史的潮声。长安那些大嗓门男人,谈吐间都有一股皇城霸气……从西周到大唐,从兵马俑到无字碑,从《史记》《诗经》到《唐诗》《宋词》,那些青铜器和陶器上,故事密集如麻,缠绕着一个个朝代和人物,栩栩如生。剪不断,理还乱。”诗人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追溯历史,他将历史事件、文化、文明的传承,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寥寥数笔,三言两语,就让人领略到历史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在作品《汉江》中有这样的诗句:“是谁给历史打了个死结,又解开。汉朝、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流淌着一个民族的血脉,被一个巨浪掀翻。”从一个侧面,又道出了汉文化的发展,大汉帝国由强盛到衰落的漫长过程,悲壮而震撼。
二、乡情乡愁别样呈现,令人身临其境,激发共鸣之音。读《遍地乡愁》(10章)中的《老屋》:“乡愁有毒,游子的内伤,多为不治之症……老屋,多像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孤身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慢慢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色彩,神态安详……”看看《古槐》:“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槐花雨纷纷落下来,我的头上,一半银灰,一半白雪。”诗人写乡愁乡情,写得隐忍而含蓄,文字简约到添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的地步,但这丝毫不影响诗歌里所表达的厚实的中心主题,这种无须大肆宣泄的情感表达,更加呈现出了诗歌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魅力。这种对生养的故乡,那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涓涓情愫,缠绵悱恻的心心念念,剪不断,理还乱。它带给读者的冲击力远胜过直抒胸襟、大红大紫的表达。
三、丰富多彩的画面,给读者一种带入感。诗集中每一章所包容的艺术元素比比皆是。文字中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精致画面,常常让人思绪万千,浮现连篇。仿佛每一个读者都会在诗人文字的导引下,来到一处小桥流水、一个苏州的园林,划一只咿呀作响的木船,赏月观景,吟诗作画。在诗歌《过扬州》中,我们看到了“银杏和杨柳,列队在路旁鼓掌……瘦西湖,瘦成了天上一镰新月……”的画面扑面而来。在作品《上海外滩》中,我们又欣赏到上海与众不同的海上景象,“一艘夜航船,突然拉响汽笛……南浦大桥像一根扁担,一头挑起浦西,另一头是浦东。”还比如写《莲》:“九孔之莲,像眼睛。日夜在水下睁着……一只蜻蜓站在她头上,似一枚花卡子。”如此多的生活物象,浮现在读者思维大脑中的几何图影,让人感知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各种立体景致,这些丰富质感的画面,在诗人形象而传神的文字描绘中,增添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力与诗歌的二次创作。
四、用词用字的精准,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读了姜华大量的诗歌,不难发现,他笔下的诗歌文本,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非常讲究与推敲的,他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诗歌意境地不断挖掘,已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是佳句妙章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他一章章、一首首诗歌中,捕捉到诗人对作品游刃有余的驾驭,谙熟于心的文字编排。是他让这些文字、修辞、词汇、语句等在诗人娴熟地“排兵布阵”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字词、字义、夸张、借代、暗喻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带给每一位读者余香满口的诗歌意蕴。
在《倪家老宅》中:“风在马头墙上疾走,掀翻了所有修辞……有主人陈年咳嗽声,破壁而出,站在古宅前,我突然有些恐惧,仿佛这座百年老宅里,潜伏着身份不明的杀手,这时,一股穿堂风扑过来,伸手把我抓进门去,月色朦胧,夜伏巨兽。”类似这样的用字用词造句,在这本诗集中都有它们的出色表现,每一句都有勾人眼球的亮点,每一段都留给读者心悦诚服的惊叹。
纵观姜华的诗歌,他成熟的诗歌创作,鲜明地贴上了姜氏标签,这种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标签,就是他长期创作所形成的不可重合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就是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这种独特的姜氏风格,总会带给读者预料之外的惊喜和激动。□叶柏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在安康诗歌创作队伍中,旬阳市诗人姜华是最勤奋的一位。年年月月,他在全国各大小报刊频频亮相,他的诗歌频繁在《诗刊》《星星》《诗潮》《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奖项,足见他的写作实力,说他是诗歌创作中的劳动模范一点儿也不过分。姜华似乎天生就是为诗歌而生的,四十多个春秋,他一路走走停停,耕耘播种,在他的诗歌园地中,便有了四季的花团锦簇,硕果飘香,便有了掌声喝彩声,便有了他一次次的荣耀时刻……姜华用他的生花妙笔,用他喷井似的灵感,著书立学,汇集了一本本诗歌集子,而我手头阅读的诗集《在人间》,是他的第八本诗歌集。这是诗人近几年发表和参赛的散文诗歌的基本总和,在这本散文诗集里,无论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大凡世间的日常事物,都会被姜华细心地发现,通过他艺术地提炼加工,折射出诗意的光芒,让一首首诗歌脱颖而出。
我在一次又一次品读这本诗集时,没有大快朵颐、囫囵吞枣,而是细嚼慢咽、反复品味。作品洋溢出丰沛的美感,让我曲径通幽,惊喜不断。我将自己的一些阅读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历史韵味贯穿其间,让作品古色古香,厚重而有深度。在作品《秦巴汉水》(10章)中的《秦川辞》,诗人这样写道:“在关中平原,风随便翻动一页秦砖汉瓦,都能荡起历史的潮声。长安那些大嗓门男人,谈吐间都有一股皇城霸气……从西周到大唐,从兵马俑到无字碑,从《史记》《诗经》到《唐诗》《宋词》,那些青铜器和陶器上,故事密集如麻,缠绕着一个个朝代和人物,栩栩如生。剪不断,理还乱。”诗人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追溯历史,他将历史事件、文化、文明的传承,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寥寥数笔,三言两语,就让人领略到历史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在作品《汉江》中有这样的诗句:“是谁给历史打了个死结,又解开。汉朝、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流淌着一个民族的血脉,被一个巨浪掀翻。”从一个侧面,又道出了汉文化的发展,大汉帝国由强盛到衰落的漫长过程,悲壮而震撼。
二、乡情乡愁别样呈现,令人身临其境,激发共鸣之音。读《遍地乡愁》(10章)中的《老屋》:“乡愁有毒,游子的内伤,多为不治之症……老屋,多像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孤身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慢慢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色彩,神态安详……”看看《古槐》:“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槐花雨纷纷落下来,我的头上,一半银灰,一半白雪。”诗人写乡愁乡情,写得隐忍而含蓄,文字简约到添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的地步,但这丝毫不影响诗歌里所表达的厚实的中心主题,这种无须大肆宣泄的情感表达,更加呈现出了诗歌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魅力。这种对生养的故乡,那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涓涓情愫,缠绵悱恻的心心念念,剪不断,理还乱。它带给读者的冲击力远胜过直抒胸襟、大红大紫的表达。
三、丰富多彩的画面,给读者一种带入感。诗集中每一章所包容的艺术元素比比皆是。文字中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精致画面,常常让人思绪万千,浮现连篇。仿佛每一个读者都会在诗人文字的导引下,来到一处小桥流水、一个苏州的园林,划一只咿呀作响的木船,赏月观景,吟诗作画。在诗歌《过扬州》中,我们看到了“银杏和杨柳,列队在路旁鼓掌……瘦西湖,瘦成了天上一镰新月……”的画面扑面而来。在作品《上海外滩》中,我们又欣赏到上海与众不同的海上景象,“一艘夜航船,突然拉响汽笛……南浦大桥像一根扁担,一头挑起浦西,另一头是浦东。”还比如写《莲》:“九孔之莲,像眼睛。日夜在水下睁着……一只蜻蜓站在她头上,似一枚花卡子。”如此多的生活物象,浮现在读者思维大脑中的几何图影,让人感知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各种立体景致,这些丰富质感的画面,在诗人形象而传神的文字描绘中,增添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力与诗歌的二次创作。
四、用词用字的精准,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读了姜华大量的诗歌,不难发现,他笔下的诗歌文本,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非常讲究与推敲的,他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诗歌意境地不断挖掘,已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是佳句妙章的地步。我们可以从他一章章、一首首诗歌中,捕捉到诗人对作品游刃有余的驾驭,谙熟于心的文字编排。是他让这些文字、修辞、词汇、语句等在诗人娴熟地“排兵布阵”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字词、字义、夸张、借代、暗喻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带给每一位读者余香满口的诗歌意蕴。
在《倪家老宅》中:“风在马头墙上疾走,掀翻了所有修辞……有主人陈年咳嗽声,破壁而出,站在古宅前,我突然有些恐惧,仿佛这座百年老宅里,潜伏着身份不明的杀手,这时,一股穿堂风扑过来,伸手把我抓进门去,月色朦胧,夜伏巨兽。”类似这样的用字用词造句,在这本诗集中都有它们的出色表现,每一句都有勾人眼球的亮点,每一段都留给读者心悦诚服的惊叹。
纵观姜华的诗歌,他成熟的诗歌创作,鲜明地贴上了姜氏标签,这种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标签,就是他长期创作所形成的不可重合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就是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这种独特的姜氏风格,总会带给读者预料之外的惊喜和激动。□叶柏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