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27期:第04版 读书

传统文化里的诗情画意

——读柏峰《柔软的心灵:我的美丽古典书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这是柏峰先生多年前写的一部散文集,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其封面简朴而灵动,淡黄底色上一枝横垂的秋荷……

秋荷,是柏峰先生非常喜爱的植物之一,也许是迎合了他人过中年的心境吧。繁华落尽便满眼是红肥绿瘦后三秋的萧飒,犹如苏东坡笔下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境。于是,他把自己的目光再次投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掬一把芳菲,化作悠远而切近的文字。

《旧景余韵》是书中重要的篇什,叙写他阅读古籍的心境:“此时,在明月下,读着《诗经》,想着心思。远处,白杨树在微风里哗啦哗啦响,使人更加惆怅。”惆怅什么呢?也许是《诗经》里边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感叹时间的不再与由此而徒生深秋的孤独与寂寞,而产生出中年时光的独有的生命流逝的感觉。

其实,这种感觉比较确切的反映,还是古诗十九首深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才是写尽的人生的宿命。在此篇中,写到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从玉门关外回到长安”,“来到地处城区西南的永阳坊游玩”,看见总持寺里的“楼阁清雅高耸直插蓝天”,便独自一人豋了上去,“看惯了塞外大漠风光的诗人,被眼前的美如锦绣的秦川风景吸引住了,一时来了诗兴,索来纸笔,淋漓尽致地挥毫”,写下了这首《登总持阁》诗: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这首诗气势豪迈,视野宽阔,大有李太白的诗风。柏峰先生写到这儿,忽然笔锋一转,回忆起来他少年时代第一次登临千古名塔——大雁塔的历历往事,“大雁塔在西安的南郊,周围尽是一片杂草,进了寺门,才有比较整齐的青砖瓦房”“寺院很大,有石块铺成的小路,曲径通幽,还有长满青草的土山,山脚下有几棵梅树,开着蜡黄的梅花。”——当年的大雁塔,自然不能与今天装饰得堂皇富丽的大雁塔相比,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真实地记录了其时大雁塔的真实景色,并由此而想到唐代另外几位诗人的描写慈恩寺塔的作品,由古而今,由今而古,古今交错,多角度、多层面来描写大雁塔,使得文章一波三折,波澜横生,极有趣味。

再如,他的《长安的春天》写到了开唐诗新风气的陈子昂,写到了“把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描写到极致”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到了山水诗人孟浩然,写到了一代大诗人李白,写到了白居易与元稹的始终不渝的友谊……还写到了乔知之与宠婢碧玉的爱情悲剧,写到了晚唐诗人罗隐。他最后写道:“罗隐的诗,是宋代诗的前序”而作结……唐代的这些诗人,在柏峰先生的笔下,莫不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诗才飞扬。

此书中,最为让人眼目一亮的是《柔软的心灵》这篇长长的文章。文章开篇说:“唐代绯闻最多的诗人是元稹”“元稹身上缠绕着太多的重重迷雾”——他要做的工作是透过这“重重迷雾”来还原一个“忠于爱情和友情的”真实的元稹——柏峰先生通过史料来分析和论证了元稹并无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又通过元稹写《莺莺传》是对他初恋“双文”的追忆,有《杂忆五首》为证,还列举了元稹对妻子韦丛的深情厚谊,以我国古代最为优秀的悼亡诗为例,反复说明了元稹是为官敢于对抗邪恶、为人具有重视爱情与友情的诗人——这篇文章,诸君如果有兴趣,不妨一读。我觉得,柏峰先生敢于依据史料,为元稹翻案的文学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再说,此篇文章确实文笔优美,读来轻松而愉快。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浩如烟海的诗文之中,也体现在诸如青铜器、瓷器等物质文化遗存之中。柏峰先生的《品味流光》描写到“老子石像”“青铜鼎”“晋瓶”“仕女陶”“水陆庵图画”“宋釜”“观音佛像”“红竹笔筒”等等,浸透着他对我国物质文化的热爱与崇敬。这种对我国物质文化的热爱,是源于柏峰先生对此类书籍的广泛阅读,比如他最为喜欢的孙机先生所著的书籍,收藏有孙机先生的《从历史中醒来》等不少的著作,有空闲的时间就专心阅读,自然培养起来这方面的强烈兴趣。而他却从古代遗留的小器物写起,却也展示出其迷恋古代文化的兴趣。

在这部散文集中,收录有《黄河明月里》篇什,这篇抒情散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出来不久,被不少的报刊转载,同时收入具有影响的散文年选,还有不少的地区列入高、中考语文预测试题中。这里不再赘述。

说到写散文,在柏峰先生看来,这并非容易的事情。散文是一个无边际的文体,可以容纳无边际的写作题材,这需要作者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哲学以及诸多的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才能写出稍微满意的散文作品。至少柏峰先生在这方面有清醒的认识,至于能走多远,他却似乎永远在走。

此书还有《林建小道》《读书雪山》《沙滩上,一株向日葵》《异石》《艺术的突围》等文章,亦可反复阅读。柏峰先生说:“我的这部散文集,在散文的题材和写法上试图糅合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当然,更多的是想表达一种书生情怀”——这种“书生情怀”,自然饱含了礼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深情。

阅读柏峰先生的这部散文集,觉得这是从优秀传统文化里生发的诗情与画意,正如其封面插图一样,清远而富有韵味,是一部有着浓厚文化品位的散文集。□张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