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34期:第04版 读书

书话小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国是出版古国和大国,图书出版历史悠久。如今每年出版图书数十万种(册)。因此,有关图书出版掌故作者轶事图书评论的书话也随之产生。

“书话”这个名称大概是从“诗话”“词话”“曲话”演化而来的。可以从书话的发轫:清末学者叶昌炽、叶德辉的《藏书纪事诗》(藏书诗传)、《书林清话》(系统的书史,最重要最古典的早期书话作品)看出一些痕迹。

书话是一种怀旧文字,论说的对象主要是现代书刊,钩沉那些渐为人世淡忘而值得一怀的“老版本”。年代稍久远一些,最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刊。那时段,社会矛盾交错,各种思潮纷杂,笔墨格斗激烈;大家多,鲁迅、胡适各领风骚;可圈可点的作品多,文人的趣闻逸事多。大致是不离书人书事,注重关于书的掌故、事略。我认为,唐弢先生的“四个一点”,还是迄今比较完善的表述。“一点事实”,即捡一点即可,不宜甲乙丙丁,铺开来说;“一点掌故”,要有知识性,要鲜为人知,大家都知道,何劳你说;“一点观点”,要有独特见解;“一点抒情”,笔端带情,带有点书卷气。与古人书跋和书事笔记不同,今人书话的版本目录色彩愈益褪减,注重介绍关于现代书刊的内容、版本、流布和递传状况,掌故类、文献性的。倪墨炎认为,能写书话的书至少要具备两条:一条是比较鲜为人知,人们耳熟能详的书何劳你去写它;二是要有点意思,或在见解上会有所启迪,或在性情上能引起共鸣,或能引发一段史实或一种知识,或很有趣可供人解颐。

民国年代书话名家主要有:郑振铎、阿英、鲁迅、周作人、周越然、叶灵凤。现代书话发轫者为唐弢,最著名的是1980版的《晦庵书话》。其他名家有:姜德明、黄裳、贾平凹、钟叔和、徐雁、高信、陈原、吴道弘、刘建生等。

还是文艺评论家柏峰先生所言比较全面,他认为,书话是既古老又年轻的文体,说古老,是指书话在历史上早就存在着,著名的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还有清代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等等,这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话,却是我国书话文体的开端。到了近代,影响比较大的有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书话便逐渐规范起来。说年轻,书话到了现当代才独立成为一种文体,名著有周作人的《知堂书话》,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北窗读书录》,还有唐弢的《晦庵书话》等,而黄裳、姜德明等则是当代书话的大家,孙犁先生的《书衣文录》把书话写作再次推向新的阶段。

我也赞同柏峰先生所言,书话的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要具有相当深厚的人文素养;二是要懂得关于书的知识;三是熟悉和了解书的作者及创作情况。因此,书话作者多是从事书刊编辑出版的编辑编审,也有研究出版的学者教授,还有不少作家,比如作家著作中的自序、前言、后记、跋和关于作品出版的访谈以及给他人著作写的序、推荐语等。

书话也不仅限于图书的内容,既然是图书,书的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和插图也是书话涉及的话题。1962年出版的《书话》里,唐弢的几篇文章《线装诗集》《谈封面画》《画册的装帧》,算是早期的谈论书籍的“形式之美”的文章。而姜德明编著的《书衣百影》,更是专门收集书籍封面美的好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百花小开本”散文书衣,美轮美奂,叫人喜爱不已。孙犁先生不仅是小说家也是书话家,他的《书衣随笔》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不仅创新了书话形式,拓宽了书话体裁,而且将书话写作推向新的水平。

而从专业的角度来专门谈论“图书形式美”,当数洪帆与黎东合著的《书装书话》,二人从事出版图书工作多年,退休后专门写了多篇“图书审美断想”的文章。该书无论是谈书还是道图,所举例证清晰有序,图文并茂,版面设计淡雅含蓄,极其赏心悦目。

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繁荣,书话的题材和体裁也在拓展,当代书话不仅包括传统书话、书评、前言、序言、后记、跋,也增加了新的体裁,如书衣随笔、封底推荐语、书中点评、书后留言等。书话写作值得总结研究。

柏峰先生在《空谷听足音》一文中指出,我国文学史上,有专门的小说史、散文史、诗歌史和戏剧史,而没有专门的书话史。这是因为,书话的总量没有其他文体大和多,要写书话史首先是材料不足,但是忽视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书话并非没有专门写史的价值,从古到今,书话虽然不属于主流文学,然而却是别有芳菲的独有其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体,除过专门的书话作家的著作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参与了这个文体的写作,留下了大量值得甄别和整理的文本,如果能做这样的工作,我想,就书话写一部专门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好的文学研究的“补缺”工作。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希望有人能下苦功夫,来做这样的事情。

如今国家版本馆的建立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钩沉书话历代资料提供了条件。书话史的编写应提到议事日程上,并付诸实践,希望这一愿景能早日变成现实。□王新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