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52期:第04版 憩心亭

忘不了那碗棍棍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耿高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我告别了生养我二十年的家乡,去咸阳追寻梦中的诗和远方。

我们这批学生,是三线建设时期从边远村镇学校搬迁到城市的第一届新生。

当时学校里只有几座家属楼,食堂和宿舍已经盖起,但教学大楼尚未建成,我们“蜗居”在宿舍楼上的活动室上课。食堂是供给制的大灶,成百上千人吃饭。那时候还没有承包档口这个说法,四个出饭窗口全是一样的菜,基本上是两荤两素,米饭、馒头为多,几乎没有其他的面食。有也是一大盆连汤面,吃起来没劲,所以我们这些渭北小伙几乎不吃。只有吃一碗扯面或是干捞面,再撒上一点葱花,调上当地的秦椒,那才叫舒服。

那时候为了省交通费,我们周末很少回家,常到渭滨公园去。记得那时乐育路两旁搭满了红色、蓝色、黄色的简易帐篷,都是卖饭的摊位。有卖扯面的,也有卖饺子、饸络、面皮的。一个帐篷大概有两米多宽,里面放张大案板,门口支口大铁锅,几个盆子里面放满了切好的白菜、莲花白、豆芽等配菜,菜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帐篷外摆放着一两张条形桌,供人吃饭用。

在众多的饮食摊位中,最多的还是扯面摊。记得有一家棍棍面馆是夫妻店,他们是兴平桑镇村人,大约四十多岁,老板精明能干,负责揉面、扯面、下锅、捞面;老板娘勤劳随和,负责洗菜、切菜、和面、烧油、起锅。第一次吃棍棍面,就是在他家店,两口子人很朴实,给的量也很足,调料放得多,味道很好!

我们在帐篷外的条形桌旁坐定之后,男主人从面盆里取出醒好的四个面剂子,像菜豆角那么粗长,在案板上拍一拍,再在空中甩两甩,稍用力一拉,一个麻溜转身,扯好的面就扔进了沸腾的锅里。盖锅烧两分钟,打开锅盖,再加上瓢凉水,再盖上,再烧;锅再次沸腾之后,撒一把切好的莲花白,稍煮出锅,面用大号的耀州瓷大老碗盛了,放在案板上。这时,老板娘麻利地在面上放一勺兴平辣子面,再放上花椒面、姜末、蒜末、葱花、盐,然后舀一小勺冒烟的菜籽油往上一浇,只听“滋啦”一声,让人垂涎欲滴的葱油香顷刻间满街飘香。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棍棍面,我们迫不及待地调上醋和酱油,筷子高高地挑起来,吃一口筋道、爽滑。要是再来上一头蒜,那滋味、那爽劲,从头发丝穿透到脚底板。

那时候一碗面八角钱,但也不是经常能吃。没有足够的预算,只能闻闻香味,回头望一眼人家吃面的样子。我们这些穷学生,每每想家时,隔一星期的周末,约着一起出去吃一次面,过过嘴瘾。这碗面,吃出了母亲的味道,吃出了乡愁,吃出了满满的关中情怀。

在咸阳上学那两年,吃得最多的就是这家棍棍面。毕业工作后,几次回去找那家面馆,由于城市创卫规划街道,路边摊早已不见踪影。去附近几家面馆吃,都吃不出当年那个味道了。

如今毕业已经三十四年了,还是忘不了咸阳那碗棍棍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