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61期:第04版 北国周末

史前撷珍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文物赏析(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人面网纹彩陶盆

口径44.3厘米,高17.5厘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网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器的代表作之一,人面和鱼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绘制于翻唇卷腹盆的内壁,形象自然逼真。人面作圆形,眼及耳梢以上作黑彩,眉部涂黑。鼻作三角形,眼睛用两道平行线表示,嘴部全露白。最奇特的是在两个嘴角加两道鱼形简化后的“非”形装饰,似在口部衔着两条鱼,耳部向外平伸翘起向上弯曲成钩子,头顶是作“非”状的锥形装饰。除绘制人面鱼纹外,还在对应部分绘制两张渔网。

这种人面与鱼纹组合的形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学术界对于它的解释目前已有30余种。有的认为它反映了远古的太阳崇拜,有的认为是巫师面具,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有的从纹样中的鱼形饰物而认为是由鱼而形成的观念或图腾崇拜,无论半坡人用它表达什么思想意识,他们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

三角纹彩陶罐

高12.7厘米,口径12厘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三角纹彩陶罐,敛口,腹最大径在全器中部,腹壁较厚,小平底,中腹以上饰三角形纹。三角纹是由鱼纹演变而来的,属于几何纹的一种,而这种几何纹饰的彩陶器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中占有相当比重,其娴熟的技法和极强的装饰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六千年前的半坡人已经有专门的制陶画工了。

绳纹红陶双耳尖底瓶

高43.5厘米,口径6.7厘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尖底瓶,汲水器。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典型器物之一。这件尖底瓶有着十分流畅的造型外观,为同时期出土文物中较为精美的一件。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充分反映了半坡先民科学知识的萌芽。可用于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可用于肩部和颈部的携带,以减轻双手的负荷。

陶埙

长5.8厘米,宽2.8厘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埙,用细泥捏作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形如橄榄,中径略作圆形,上下贯穿一孔,吹起来吱吱有声。经专家测定,半坡人早在六千年前用陶埙吹出的音程,同今天钢琴上发出的小字三组F3-BA3在音程上的关系颇为接近。半坡遗址发现的陶埙应当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充分地反映了半坡人的音乐成就。当然,在半坡人外出狩猎时,也有可能利用陶埙作为联络的工具。

指甲纹红陶罐

高15.1厘米,口径13厘米,腹围57厘米,底径6.6厘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指甲纹红陶罐,罐口呈内包状,口唇周围抹光,肩圆,腹外鼓,最大径在腹中部,中腹以上饰以指甲纹。半坡人很善于美化自己的生活,在制作这件陶器时看似简单的以指甲随手为之,却使其成了颇有情趣的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一种原始质朴的美,还显示了半坡先民娴熟的陶器制作技巧,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骨针

长5.4厘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这枚骨针制作精巧,一端锐尖,另一端扁平磨光,上有一针眼。像这样的骨针在半坡遗址中共发现了281枚,足以说明缝制衣服在当时已经十分普遍。骨针上的针眼也说明半坡人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钻孔技术,虽然在半坡遗址中人们没有发现保存下来的纺织物的实物资料,但在很多陶器的底部发现了布纹印痕。(注:以上所有器物年代均为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博物馆宋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