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巧手采茶香
“采茶是一项技术活,一定要注意留叶,不能掐,要提采,还要让茶树上有适量的叶子,做到采养结合。”9月13日,在商洛市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薛艳正给工友讲解采茶经验。
21年来,薛艳潜心做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在新品研发、茶园栽培管理、生产加工水平上充分发挥“茶叶人”的特长,为商南茶产业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商洛市“鹿茗杯”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直条类一等奖、陕西省第二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条形茶一等奖。今年,她被评为“商洛市第四届劳动模范”。
练就精湛手工制茶技艺
薛艳从小就生长在茶田里,看着父母亲采茶、种茶、炒茶,她对那一片茶田也有了深厚的情感。
2002年,薛艳从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便来到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工作,学习制茶技术,成为了一名制茶技术员。
“从事采茶制茶是个辛苦活,那时候公司大部分技术员都是男性,刚开始工作时,很多人都以为我坚持不下去。”薛艳说,一想到同样为女性的张淑珍都能为商南茶产业发展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她便有了前进的动力。
制作手工茶是一件不容易的差事,讲究技巧,制茶师傅们那看似轻松自如的背后,是无数次苦痛磨炼后的结果。初学手工制茶,薛艳的双手被炒锅一次次烫伤,磨出一层层老茧。到了生产旺季要不分昼夜通宵制茶,最严重的时候,她的手指被烫得全是水泡,但她从未退却。
经过不断钻研和摸索,薛艳对制茶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极为敏感,锅的温度她一伸手便能测量,杀青的程度听声音就能知晓。也就是这样,薛艳练就了精湛的手工茶制作技艺,总结出一些茶叶手工制作技术要点,为商南手工直条茶制作技术提升与推广作出了努力。
打造商南优质茶品牌
茶叶生产要有效益,种茶技术是关键。商南县是我国中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有效积温、降雨量等与其他产茶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很多栽培管理技术不能照搬,只能根据气候特点选择性参考。
为了找到适合商南种植的茶叶,薛艳经常和工友走进田间地头,开沟、栽植、修剪、施肥,各项工作亲身实践,并进行技术对比,以此获得准确的原始资料总结成技术文件。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薛艳与其他技术人员总结出适合商南气候特点的栽培管理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广大茶农户种植管理中,有效提高了种植成活率。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薛艳积极参与茶厂的茶园管理、炒制流程和品质把控,在全国劳模张淑珍和省十佳茶人刘保柱的带领下,进行商南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产品的开发工作。
“我们还从汉中、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乌牛早’‘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等十几个国家级良种试验。”薛艳说,经过多年的对比筛选,最终确定了适合商南发展的“龙井43”“安吉白茶”“陕茶一号”三个无性系良种,推广发展商南无性系茶园20000多亩。
传授技能不遗余力
在日常的采茶制茶工作中,薛艳总是把自身学到的技术和总结的经验无偿传授给工友和当地村民。
每年4至5月是采茶、制茶旺季,一垄垄茶树青绿滴翠,一枝枝新芽争吐芳香。采茶工背着背篓,穿行于一簇簇茶树之间,采撷嫩芽。
为了保证茶叶产品质量稳定,薛艳忙碌于各个茶厂之间,白天上山指导茶农鲜叶采摘、收购,晚上进车间指导制茶,监督质量,解决技术问题。
“采茶时需要当地的村民帮忙,我会把采茶经验传授给他们,进一步规范采茶流程,方便制出更高质量的茶产品。”薛艳说。
生产结束后的几个月要进行茶园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科管工作,初冬、早春又到了栽种茶苗建园的黄金季节,薛艳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各乡镇茶场奔波,进行技术指导。
在她的指导下,茶农的茶园管理水平与茶叶加工、辨茶、制茶等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薛艳参与建设的双山生态茶园更是被作为“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和市级“示范基地”,促进了当地村民收入提升,成为全省典范。
□本报记者 李旭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采茶是一项技术活,一定要注意留叶,不能掐,要提采,还要让茶树上有适量的叶子,做到采养结合。”9月13日,在商洛市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薛艳正给工友讲解采茶经验。
21年来,薛艳潜心做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在新品研发、茶园栽培管理、生产加工水平上充分发挥“茶叶人”的特长,为商南茶产业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商洛市“鹿茗杯”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直条类一等奖、陕西省第二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条形茶一等奖。今年,她被评为“商洛市第四届劳动模范”。
练就精湛手工制茶技艺
薛艳从小就生长在茶田里,看着父母亲采茶、种茶、炒茶,她对那一片茶田也有了深厚的情感。
2002年,薛艳从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便来到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工作,学习制茶技术,成为了一名制茶技术员。
“从事采茶制茶是个辛苦活,那时候公司大部分技术员都是男性,刚开始工作时,很多人都以为我坚持不下去。”薛艳说,一想到同样为女性的张淑珍都能为商南茶产业发展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她便有了前进的动力。
制作手工茶是一件不容易的差事,讲究技巧,制茶师傅们那看似轻松自如的背后,是无数次苦痛磨炼后的结果。初学手工制茶,薛艳的双手被炒锅一次次烫伤,磨出一层层老茧。到了生产旺季要不分昼夜通宵制茶,最严重的时候,她的手指被烫得全是水泡,但她从未退却。
经过不断钻研和摸索,薛艳对制茶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极为敏感,锅的温度她一伸手便能测量,杀青的程度听声音就能知晓。也就是这样,薛艳练就了精湛的手工茶制作技艺,总结出一些茶叶手工制作技术要点,为商南手工直条茶制作技术提升与推广作出了努力。
打造商南优质茶品牌
茶叶生产要有效益,种茶技术是关键。商南县是我国中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有效积温、降雨量等与其他产茶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很多栽培管理技术不能照搬,只能根据气候特点选择性参考。
为了找到适合商南种植的茶叶,薛艳经常和工友走进田间地头,开沟、栽植、修剪、施肥,各项工作亲身实践,并进行技术对比,以此获得准确的原始资料总结成技术文件。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薛艳与其他技术人员总结出适合商南气候特点的栽培管理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广大茶农户种植管理中,有效提高了种植成活率。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薛艳积极参与茶厂的茶园管理、炒制流程和品质把控,在全国劳模张淑珍和省十佳茶人刘保柱的带领下,进行商南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产品的开发工作。
“我们还从汉中、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乌牛早’‘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等十几个国家级良种试验。”薛艳说,经过多年的对比筛选,最终确定了适合商南发展的“龙井43”“安吉白茶”“陕茶一号”三个无性系良种,推广发展商南无性系茶园20000多亩。
传授技能不遗余力
在日常的采茶制茶工作中,薛艳总是把自身学到的技术和总结的经验无偿传授给工友和当地村民。
每年4至5月是采茶、制茶旺季,一垄垄茶树青绿滴翠,一枝枝新芽争吐芳香。采茶工背着背篓,穿行于一簇簇茶树之间,采撷嫩芽。
为了保证茶叶产品质量稳定,薛艳忙碌于各个茶厂之间,白天上山指导茶农鲜叶采摘、收购,晚上进车间指导制茶,监督质量,解决技术问题。
“采茶时需要当地的村民帮忙,我会把采茶经验传授给他们,进一步规范采茶流程,方便制出更高质量的茶产品。”薛艳说。
生产结束后的几个月要进行茶园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科管工作,初冬、早春又到了栽种茶苗建园的黄金季节,薛艳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各乡镇茶场奔波,进行技术指导。
在她的指导下,茶农的茶园管理水平与茶叶加工、辨茶、制茶等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薛艳参与建设的双山生态茶园更是被作为“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和市级“示范基地”,促进了当地村民收入提升,成为全省典范。
□本报记者 李旭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