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02期:第04版 百味

与自考为伍的青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梅小娟

单位要办理出入证,我回家翻箱倒柜找照片。无意中拉出了一个巨大的信封,本是白色的信封泛黄了,底下印着“西安市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字迹也渐次模糊,看着信封,我不由得跌回那遥远的从前,那个最青春的岁月。

1999年的深秋,按照要求,我把厚厚的一沓纸片塞进文艺路自考中心的小窗口,揣着一颗心,忐忑不安地等待。大约一刻钟之久,或者更长,从窄窄的窗口递出一个红皮证件,刚刚盖章的钢印凹凸有致,上面赫然写着“陕西师范大学”。我带着疑惑问:“这就算毕业于陕师大了?”里面的人面带善意的微笑,肯定地点点头。我的内心却有“攀附高枝”的不安、羞涩与兴奋。

其实,初中毕业时我成绩还是不错的,中考发挥得也不错,在数学平均分不足70分的情况下,我考了满分。上技校入学的第一天,班主任惋惜地多看了我两眼。20世纪90年代初的红光沟,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家里适龄孩子上红光技校,一毕业就分配工作,而且就在父母的单位。出于诸多现实考量,技校是我们许多同龄人的共同选择,心无旁骛。

1996年春季,刚走上工作岗位,年纪还小,于是所有的热情全都用在代偿性和自助色彩的再教育上。我报考了由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文秘学专业,开启了自考的航程。从刚上班一直到结婚,中间因为生孩子停了几年,到最后五岁的孩子在考场外等待,近三十门课程、两个专业,从专科到本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红本本。

当时的自学考试办公室非常简陋,在文艺南路西边的一个小巷里,简简单单的两排红房子,门前有一排梧桐树、几株紫薇花。节假日去那里总是黑压压一片人,各类教辅教材铺天盖地,每个专业的书有一个满满当当的货架。每到报名日期,大家从西安市各个角落奔袭而来,简陋的小院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拿着放大镜找专业,认真填写相应的代码,虽然来自各行各业,却一致怀着那种集体性奋斗的朴素感,抵抗着劳作一周之后的疲劳,奔赴自己心中的彼岸。

那几年,自学考试很热门,每年只有春秋两季可以报考。当时没有现在电子报名系统,一切皆是原始和人工,从一个长龙排到另一个长龙。第一次报名,我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公共课《大学语文》《政治经济学》《哲学》,就这样延续学生的生活,每天与书本为伴。不同的是,学习只能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其实,当时自考所学,并不能看出有什么明显好处,但就这么执着,懵懂地坚持着这样一份壮丽却渺小的“事业”,其中的艰涩和乐趣,自我怀疑、胆怯而又隐秘的备考,没有经历根本无法理解和分享。

没有老师,没有同学,只有一本书,还有与之配套的单薄教辅,一点点“硬啃”。书,一遍遍地反复看;笔记,一本本地写满了。看着自己绘就的一张张草图,那字潦草不堪,像倒伏的草纠缠在一起,我胜券在握。没有经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锤炼,只是每天积累一点儿,每天都不曾懈怠,终有一天,也能收获硕果累累。

那个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非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想做好眼前事,然后对于自己的人生,实现一个突破、一个超越。有种不服输的个性和骨子里的傲气,也梦想有一天,自己长风猎猎,也有作家三毛那种“天地苍茫,我独仗剑走天涯”的潇洒和勇气,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而今,再回头看待自考,对于我们这些错失高考的人而言,有辅助与普惠的意义,在补充教育、知识建构,职业变迁上有着巨大的隐形之效。更主要的是,这里面有一种带有鼓励性与肯定性的价值观投射,深深地融入了血液。至今,我仍然坚信:奋斗与努力是生活的正义。有什么样的经历,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感谢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我读了那么多的书,给了我勇气,在求知的路上,能走那么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