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20期:第02版 综合

这里的劳动号子唱不完

——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同志们呀么嗬嘿,打起夯呀么嗬嘿,一夯一夯密密地砸呀索罗罗罗呔,为国家呀么嗬嘿……”10月20日,记者步入国内唯一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一首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打夯歌》让人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欢快的号子节奏,记者眼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夯具,以及木夯和石磨为元素打造的劳动场景。

“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创新性地融入民歌老师现场演唱经典民歌、榆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现场表演,以及陕北说书和二人台、秧歌剧的小舞台展演,使民歌艺术‘活起来’,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近距离感受民歌、融入民歌。”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委员、区文旅文广局党组成员薛晓红说。

陕北民歌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喊出来的山野之歌,是陕北群众长期生活实践中精神、思想、情感的结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陕北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和原型,劳动号子其主要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即兴编词、随心而歌。大多数号子都采用“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或即兴编词,或仅有呼喊性衬词。节奏、速度依劳作事项而有变化……讲解正在继续,耳边又响起新的号子。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把船来搬,几十几个那艄公把船……”一首《黄河船夫曲》由陕北民间艺人唱起。

“在农耕时代,凡是需要相互协作、配合或是节奏规整的劳动事项,都需要有号子相伴,从而发挥它统一劳动节奏、鼓动劳动者情绪、缓解疲劳的功能!”讲解员的解说和现场的号子声融合,让人现场代入感十足。

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船工号子……陕北民歌博物馆里都有地方一一呈现出来。

“陕北民歌博物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重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开展包括劳动号子在内的陕北民歌的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与保护工作。”薛晓红说。

在“引进来”方面,陕北民歌博物馆结合场馆特色与定位,开设现场为学生教授劳动号子等项目,提升他们对陕北民歌的体验感和接受度,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历史变迁,并在暑期开展“小小志愿者讲解员”公益培训,通过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普及陕北民歌传统文化知识。

为更好地让陕北民歌“走出去”,榆阳区政协还在陕北民歌博物馆设立政协文化界委员工作室,搭建了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委员工作室的成立为文艺界委员近距离服务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搭建了平台,委员们参与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也愈加高涨。”薛晓红说。

“我们还利用资源优势,通过陕北民歌文化的传播和输送,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走进公众生活。”薛晓红坦言,陕北民歌博物馆在组织日常馆藏展出的同时,还通过特色讲座、尾厅临展、对外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与独特魅力,让陕北民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事实上,整个陕北民歌博物馆都凝聚着政协人的心血。

476——这是一个牢牢印在榆阳区政协干部脑海中的数字。“2017年3月开的协调会,2018年5月23日开馆,一共476天。这期间,区政协人全部参与。”提起陕北民歌博物馆这张榆阳文化名片,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王关宝自豪地说。

如今,陕北民歌博物馆已成为传承号子等陕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发展成果、普及基础知识、繁荣文创事业的重要平台。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