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21期:第04版 憩心亭

生活之树常青

——柳青文化园参访印象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新民

癸卯金秋,陕北一片郁郁葱葱。随着多年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推进,榆林、神木名副其实成为黄土高原上林木茂盛之地。从神木到吴堡,沿路枣树最多,红枣挂满枝头,为了赶路没有吃早餐的我们不禁停下车来,采摘一些红枣尝鲜。

不知不觉到了吴堡寺沟的柳青文化园,我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陕北黄土高坡的吴堡县,与我20年前到吴堡检查工作时的印象截然不同,那时的吴堡给人留下的印象还是以黄土为主,窑洞居多,街道窄小,行人不多。

柳青原名刘蕴华,我想他为何要将柳青作为笔名呢?是否也与他期盼家乡将来柳林成片漫山遍野有关呢?

柳青的愿望成了真,不仅从神木到吴堡沿路两边枣林郁郁葱葱,柳青文化园打眼一看也有着漫山遍野的枣林。

柳青文化园想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窑洞文化园,收集的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各种版本的书报刊,以及作家手稿的近百孔窑洞散布在黄土高原上。它的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它虽坐落在黄土高原上,但给人的印象却是绿色的,不论是沿路两边还是庭院里都长满了树木,其中以枣树居多,惹得我们时不时摘几颗品尝。

我似乎理解了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柳青,为何放弃在北京工作而到长安县(如今的长安区)皇甫村深度体验生活,并创作出《创业史》来。也理解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也理解了他除了写出《恨透铁》《铜墙铁壁》《创业史》等长篇小说,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等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作品。

寺沟里生长的柳青在《创业史》中有一段名言:“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情感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身体并不太好的柳青当年拖家带口,告别医疗条件好的城市,到生活和医疗条件比较差的皇甫村扎根农村,是他人生的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重大抉择。他之所以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就是要像柳树和枣树一样扎根土地,汲取营养。如此才能长成大树,给人们带来绿荫,才能结出红枣一般的果实,给人们创作出《创业史》这样优质的精神食粮。

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脱下西服的柳青穿上农民穿的布褂子,放弃配发的专车,自降一级工资,与农民结下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也成了一名真正的人民作家。

冯望岳教授说得好:“学习人民作家柳青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服务人民,血铸史诗。柳青不仅被誉为伟大的人民作家、文坛教父,而且是党员干部、人民公仆不朽的精神灯塔!”

“柳青长青因为他心系劳苦大众,是真正地为民众而文学创作,不是为利而去写作。从柳青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形象的伟大。柳青先生不为名利创作,是真正的文学大家,也是时代的楷模。”同行的著名作家、长篇小说《书院门1991》作者康铁岭先生如此说。

生活之树常青,柳青长青!最后借用信天游一首以示对柳青先生的怀念之情:

荞麦种在山沟坬,

好男人轮在我名下。

荞麦开花黑颗颗,

人人都说我想哥哥。

荞麦开花满梁梁白,

越交越热离不开。

荞麦开花一穗穗,

门前站的小妹妹。

荞麦开花红灯笼,

想哥哥黑夜等不得明。

荞麦放白黑籽多,

心里头就有你和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