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42期:第04版 憩心亭

路遥留下的遗产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芳闻

大雪纷纷,陕北的山山峁峁银装素裹,清涧的川道里玉树琼枝,路旁坡上的枣树落光了叶子,高枝上还零星缀着几只红枣,在这雪霁初晴的蓝天下格外抢眼。路遥老家几孔石窑洞就在挂着白雪的崖墙上,路对面坐落着大理石砌的路遥文学馆,广场上的铜牛雕像披上了银色的铠甲,像一位奋蹄的勇士,让人热血沸腾……我曾在省作协担任秘书长多年,多次到过路遥的老家和文学馆,每一次来心灵都会受到震撼,都要和象征着路遥精神的牛雕像合影。

我是幸福的,2007年3月有幸调任省作协工作,虽然路遥去世已15年,平生未谋一面,但作协大院里到处留有路遥的气息,流传着他的感人故事。《延河》杂志的老摄影编辑郑文华老师拍摄了大量路遥生前的照片,最让我震撼的,就是路遥蹲靠在老树根上沉思的照片。当时路遥还在省作协北边的小平房里居住办公,省作协要盖办公大楼,把院子里十多棵老树挖了,树根就搁在平房前,路遥写累了,就出来靠在老树根上晒晒太阳、抽抽烟。有一张照片特别生动传神,路遥穿着褐色的皮夹克,肩上落了六七朵粉色的合欢花,右手食指夹着香烟,左手托着腮,正在眯着眼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突然,我的心弦一下子被触动了,就写下了散文《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美文》杂志发表,被当年王蒙主编的《2007年中国最佳散文》(太阳鸟文学年选)收录,这本集子收录了陕西三位作家的散文,包括贾平凹《六棵树》和李宗奇《格格》。

和我同在省作协创联部工作的许如珍讲了许多路遥的故事,他说路遥创作很艰苦,晚上几乎熬通宵,地板上落满了烟头。那时没有电脑,几十万字都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改一遍又誊一遍,路遥写好一沓稿纸,就拿去雍村饭店旁边的打字店打印。路遥忙于写作,生活忙碌又清苦,常常在单位职工家里东家咥碗面,西家喝碗粥,要不就是一个馒头就根大葱,“他太不爱惜身体了,为了文学连命都豁出去了”。

为了实地感受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之艰辛,2011年5月我联系上了铜川鸭口煤矿原党委工作部部长杨智华,去鸭口煤矿走访了当年和路遥一起工作的安锁子(《平凡的世界》人物原形),还申请下鸭口矿井,并和多位矿工一起合影。

在那深深长长的矿井工作面上,看着矿工脸上露出的憨厚笑容,我心里热浪滚滚,一定是他们给了路遥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让路遥离开了家庭和亲人,住在鸭口煤矿周边的窑洞中,远离闹市,与孤独相依,与笔下的人物共眠。那段时间,路遥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书和资料,他一页一页地翻,一篇一篇地看,手指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他忍受着肝病的疼痛,日复一日地奔波于井上井下,夜复一夜地伏案笔耕,研读了上百部中外名著,写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写秃了一百多支钢笔,直到把自己写得气血熬尽,右手指痉挛,终于完成了百万巨著。据路遥自己文中讲: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字,他骂了一句“狗日的文学!”把笔就扔出了窗外。

路遥的一生是为文学拼搏的一生,42岁英年早逝,清贫到生前去北京参加茅盾文学奖颁奖会,路费都是借的。物质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但他用生命构建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路遥的遗产应该一辈辈传下去。于是从2011年5月到10月,长达多半年我都奔走于西安、铜川、清涧之间,搜集整理路遥的资料和文献遗物,草拟了《鸭口路遥文学馆》方案,在省作协和铜川矿务局及鸭口煤矿的支持下,建起了中国首个作家创作地的文学馆。

怀着对路遥深深的敬仰,布展时,我搜集了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还提供了路遥生前穿过的衣服等珍贵遗物。从资料展板到展柜排列,我事必躬亲,将路遥的著作一本本摆好;把路遥生前穿过的外套抚平叠好轻轻放在展柜中。还有20余幅名家字画,都是我东奔西走约请来的。其中,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书画院院长王巨才的“平凡世界,精神人生”,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的“风骨永驻”,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高洪波的“平凡人生事,秉笔路遥知”,还有李炳银、肖云儒、周明、吴克敬、高建群、冯积歧、方英文的题词,均是当今陕西乃至中国文坛的大家。其中作家高建群的墨迹,摘录了他写的悼念文章《扶路遥上山》里的一段话,还为路遥画了画像。高建群说他写这幅字时是蘸泪而为,每个字都是用泪滴砸成的黄土疙瘩。除过名家字画,最为珍贵的是路遥生前所写的“人仁忍韧”和“汹涌无声”两幅墨宝,悬挂在展馆内路遥工作室的墙壁上,与凝神沉思的路遥雕像相映生辉,构成了可以诠释路遥意志品质的完美意像,也成为弥足珍贵的镇馆之宝。

鸭口路遥文化馆得到了省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等一批批纷至沓来,以路遥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陕西省文联“青年文艺工作者路遥精神采风团”在这里点燃激情;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组织了“能化作家为路遥文化馆捐赠图书”活动,路遥的精神遗产在这座文学圣殿里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煤炭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庆邦参观后对杨智华说:“有你们这些人建馆,路遥何其幸也。这是全国第一个在作家创作地建的文学馆。”

几年后,在陕西文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又陪着《路遥》八集专题片剧组多次奔赴榆林、延安、铜川多地募集经费,第一部《路遥》专题片在央视和凤凰卫视播出后,在西影厂大厅首播时,在场观众都为路遥苦难的童年、艰辛的人生、拼命地创作和崇高的梦想流下了泪水,我更是热泪盈眶……

路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英雄,他没有离开我们,这满天的雪花就是他文字的精灵,照亮人们的心灵和生活中的幽暗之处,他以文字永远活在人世间,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