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01期:第04版 憩心亭

回家的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田光明

在秦岭北麓,有个地方叫三官庙,隶属渭南临渭区管辖,人们把那儿叫山里头。我就生在山里,长在山里,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上学、工作几十年在山里度过,万千的艰难和困苦,都已成为了过往,深深回忆,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回家的路。

每每回家,踏上这片温馨的土地,我都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家乡的变化,而最明显的发展变化的首先就是回家的路。

家乡那条既窄又陡的土路,坑坑洼洼,弯多路险。上学时,家在东岭,学校在西岭,住宿在学校,周日、周三回家,一周又一周,上梁下坡,翻沟过河,来到坡梁下的学校。

过去,三官庙境内,仅有那条烂烂的三阳公路,几经修筑,三阳路由土路变成了砂石路。两车宽的路面,底下铺一层碎石,上面铺些沙粒。天晴时,公路上尘土飞扬,车行驶在坑洼不平的公路,很是煎熬。到了雨季,路面垮塌,道路中断,去城里办事,西绕道蓝田的金山,东绕道桥南街上,穿上草鞋或雨靴,背着干馍,急匆匆地往城里赶。到了柏油路面上,找个水坑,把草鞋脱下,脚伸进水坑里把泥洗掉,穿上包里带的黄胶鞋;条件好的,脚穿雨靴,把泥刷掉,怕走到大街上,惹城里人笑话,就把裤管放下来。偶尔还会遇到骑自行车的人,则是人扛着车,匆匆赶往城里办事。

到了八十年代,贯穿西塬南北的渭蓝公路变成沥青路面,原本狭窄、弯曲的路段,经过改造有了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面积损坏,积水塌陷,千疮百孔,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在进修学习时,我和同事到教院上课,天麻麻亮就从小村出发,走几十里土路,到阳郭镇搭车,往城里赶。下午结束,又往回返。下车后,漆黑一片,借着打火机的亮光,摸着石头过了稠水河,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地向家走着。累了,坐在山梁上,望着满天繁星,幻想着家乡能有条平坦的路。

入冬时,我们要到城里给学校教工买过冬的烤火煤,几个学校联合,雇了几辆四轮车,一个车派两个男教师。到了燃料公司,站队开票,把煤装上车,已是日头偏西。收拾停当,坐在小饭馆,咥了一碗扯面,两个烧饼,就匆忙地往回赶。车过坡头的茶水房,风刮、雪飘。冷得受不住,撑到闫村街上,买了两米塑料纸,把人包裹住,坐在后车厢的煤上,继续往南行。

车过了阳郭镇,就开始爬坡,重车前行,车轮开始打滑。车头往上翘。我们两个人跟车,一个在后面推,时刻准备着用石块支车,防止下滑侧翻。到了大王岭上,车就彻底走不动了。最后只有想办法,再雇辆四轮车头,挂上铁链向上拉。三更半夜,总算把煤安全运到了白雪覆盖的校园。喝着茶水,暖着冻僵的手,大家没有埋怨,只有兴奋,心想我们总算平安的回来了。

2006年,关中环线在秦岭脚下的太乙宫,鸣炮开工,公路对原渭蓝公路进行改线、拓宽,在三官庙境内穿越而过。“逢山开路,遇河搭桥。”两年后,工程全线贯通竣工,天堑变成了坦途,彻底改变了沿线人民的出行环境,使人们对生活也有了美好的祈求和向往。

转眼四十年过去了,道路的变迁、条件的改善,不仅缩短了城乡间的距离,使人们来往更加方便,还给无数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这也是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

如今,驾车驶入关中环线,上了塬,打开车窗,春风阵阵。公路两旁,多层次的生态景观林带,不同种类,均匀分布,红绿交错,草长莺飞,花香鸟语,使人嗅到了一缕又一缕花的馨香。行进其中,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