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芳华
□陈若星
最近,与家人去看电影《芳华》,不禁感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芳华。不由得,我想起了母亲的芳华。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秋天,母亲从下放劳动的深山回到西安,与姥姥和我短暂的相聚,同时处理一些事情。一天下午,母亲带我出去,办完一些事情后,已是傍晚时分。步行回家的路上,路过南郊辛家坡的一家邮电所。我记得,当时母亲走进邮电所,让我在门口的树下等她,并告诉十来岁的我不要走开。
母亲从邮电所走出来时,有些兴奋的脸上有了一小片喜悦的红晕。母亲说,邮电所里上班的人不多,其中一位老工人对母亲说,很多年前,他是在东门附近的一家邮电所工作,经常见到当年还是学生的母亲每天从门前走过。“那时的你穿着旗袍,梳着两条辫子,圆圆的脸,每天准点上下学。虽然已经30来年了,但你一进邮电所的门,我就认出来了!”
那位邮电老工人见到母亲每天上下学的年月,应该是在1940年代的下半叶。那时,母亲的家在西安城东城墙边的小巷里。那一片,当时是从河北冀中平原逃避战乱而流亡到西安的人家聚居的地方;母亲所就读的学校,也是收留了很多晋察冀流亡学生的汇文女中。当时的汇文女中,就在现在的西安市第四医院一带。
与她的大部分同学不同,母亲的家,并不是直接从河北平原来到西安的,而是辗转从河北、北平、东北过来,定居在西安的。
母亲出生时,姥姥在河北束鹿农村,姥爷在北平、沈阳一带跑生意。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姥姥下定决心,离开束鹿乡下,到北平、沈阳去寻找她的丈夫、母亲的父亲。
在母亲之前,姥姥曾生过三个男孩儿,但是都不幸在农田中小产或夭折了。因此,到母亲出生时,婆家十分不待见。正在坐月子的姥姥孤孤单单的没有人照料,也没有足够婴儿用的小包被和尿褯子,所以
只好把母亲放在炕灰里。母亲出生时正是正月寒冬,从炕洞中铲出不久的炕灰热呼呼软绵绵的,把婴儿放在里面;尿湿了就刨出去,再放上几捧新的炕灰……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女婴,一直在炕灰中长到几个月,直到春暖花开时节……于是,待这女婴长到两三岁,姥姥便带着她离开了老家。从北平到了奉天,也就是当时的沈阳,日子更加不好过。“九一八事变”后的东三省,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于是,姥爷便抛弃、变卖了沈阳的家产,又带着妻女,长途跋涉,来到西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颠沛流离,自不待言。
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当年,她在沈阳的街巷旁,曾经看到过号称“魔术大师周化一”的民间剧团表演魔术杂技,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的母亲,看到这些艺人们,虽然身上穿着绚美的演出服,可在人们眼光注意不到的脚下,却穿着十分破烂的鞋子,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在一场突然而来的大雨中,显得更加可怜,小姑娘的心中充满着同情;几年后,她在西安市中心钟楼旁边的空地上,又见到了这群艺人正在表演,母亲的心中顿时便被兴奋和激动所充盈,仿若他乡遇故知一般。
临近西安解放时,因为姥爷久病去世,家里的状况愈发不堪,姥姥甚至要靠为人家洗衣服和做保姆,来维持她和两个女儿的生计。当时,18岁的母亲刚刚中学毕业,她不甘心接受姥姥和亲戚们商量的让她早点儿嫁人的安排,打算找份小学教师的工作,挣钱养家。这时,她碰上了西北军政大学的招生干部,便换上军装入了学。西北军政大学是后来西北艺术学院,乃至西安音乐学院与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校长是贺龙元帅,柯仲平、茅盾、田家、王汶石等先生,都曾经做过她们的教师。
可能是从炕灰中养出的孩子吧,母亲的性格中充满着不屈与倔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的校址,位于西安市南常宁宫旁山坡上的土窑中,冬季十分寒冷。学校实行供给制,发军装,发被褥。但褥子单薄极了,根本无法御寒,许多同学都从家中做好厚褥子带到学校宿舍铺上,母亲却整整一冬一直铺着单薄的褥子,因为她知道,自己太贫寒的家庭,甚至承担不起一床温暖的棉褥的花销。到了第二个学年的冬天,母亲才终于铺上了厚厚的棉褥,她是从自己每月微薄的生活津贴中省出钱来,接济了家里的姥姥和小姨,还让自己的睡眠也变得暖和起来。
母亲参军入学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母亲和学校里的同学们都写了要求赴朝参战的请愿书,但只有一位同学的请愿得到了批准。于是同学们便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支援前线。当时还是一位青年学生的母亲,根据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写作成功了一首大鼓词《铁脖子》,在老师的推荐下,被那位唯一前往朝鲜战场的同学带到了前线,由军队的文工团员进行演出。
母亲曾经回忆说,这位同学从前线战场回国返校后,还带回来了一颗硕大的朝鲜苹果,全班同学把这颗苹果切成薄片,每个人品尝了一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陈若星
最近,与家人去看电影《芳华》,不禁感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芳华。不由得,我想起了母亲的芳华。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秋天,母亲从下放劳动的深山回到西安,与姥姥和我短暂的相聚,同时处理一些事情。一天下午,母亲带我出去,办完一些事情后,已是傍晚时分。步行回家的路上,路过南郊辛家坡的一家邮电所。我记得,当时母亲走进邮电所,让我在门口的树下等她,并告诉十来岁的我不要走开。
母亲从邮电所走出来时,有些兴奋的脸上有了一小片喜悦的红晕。母亲说,邮电所里上班的人不多,其中一位老工人对母亲说,很多年前,他是在东门附近的一家邮电所工作,经常见到当年还是学生的母亲每天从门前走过。“那时的你穿着旗袍,梳着两条辫子,圆圆的脸,每天准点上下学。虽然已经30来年了,但你一进邮电所的门,我就认出来了!”
那位邮电老工人见到母亲每天上下学的年月,应该是在1940年代的下半叶。那时,母亲的家在西安城东城墙边的小巷里。那一片,当时是从河北冀中平原逃避战乱而流亡到西安的人家聚居的地方;母亲所就读的学校,也是收留了很多晋察冀流亡学生的汇文女中。当时的汇文女中,就在现在的西安市第四医院一带。
与她的大部分同学不同,母亲的家,并不是直接从河北平原来到西安的,而是辗转从河北、北平、东北过来,定居在西安的。
母亲出生时,姥姥在河北束鹿农村,姥爷在北平、沈阳一带跑生意。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姥姥下定决心,离开束鹿乡下,到北平、沈阳去寻找她的丈夫、母亲的父亲。
在母亲之前,姥姥曾生过三个男孩儿,但是都不幸在农田中小产或夭折了。因此,到母亲出生时,婆家十分不待见。正在坐月子的姥姥孤孤单单的没有人照料,也没有足够婴儿用的小包被和尿褯子,所以
只好把母亲放在炕灰里。母亲出生时正是正月寒冬,从炕洞中铲出不久的炕灰热呼呼软绵绵的,把婴儿放在里面;尿湿了就刨出去,再放上几捧新的炕灰……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女婴,一直在炕灰中长到几个月,直到春暖花开时节……于是,待这女婴长到两三岁,姥姥便带着她离开了老家。从北平到了奉天,也就是当时的沈阳,日子更加不好过。“九一八事变”后的东三省,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不是滋味。于是,姥爷便抛弃、变卖了沈阳的家产,又带着妻女,长途跋涉,来到西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颠沛流离,自不待言。
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当年,她在沈阳的街巷旁,曾经看到过号称“魔术大师周化一”的民间剧团表演魔术杂技,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的母亲,看到这些艺人们,虽然身上穿着绚美的演出服,可在人们眼光注意不到的脚下,却穿着十分破烂的鞋子,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在一场突然而来的大雨中,显得更加可怜,小姑娘的心中充满着同情;几年后,她在西安市中心钟楼旁边的空地上,又见到了这群艺人正在表演,母亲的心中顿时便被兴奋和激动所充盈,仿若他乡遇故知一般。
临近西安解放时,因为姥爷久病去世,家里的状况愈发不堪,姥姥甚至要靠为人家洗衣服和做保姆,来维持她和两个女儿的生计。当时,18岁的母亲刚刚中学毕业,她不甘心接受姥姥和亲戚们商量的让她早点儿嫁人的安排,打算找份小学教师的工作,挣钱养家。这时,她碰上了西北军政大学的招生干部,便换上军装入了学。西北军政大学是后来西北艺术学院,乃至西安音乐学院与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校长是贺龙元帅,柯仲平、茅盾、田家、王汶石等先生,都曾经做过她们的教师。
可能是从炕灰中养出的孩子吧,母亲的性格中充满着不屈与倔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的校址,位于西安市南常宁宫旁山坡上的土窑中,冬季十分寒冷。学校实行供给制,发军装,发被褥。但褥子单薄极了,根本无法御寒,许多同学都从家中做好厚褥子带到学校宿舍铺上,母亲却整整一冬一直铺着单薄的褥子,因为她知道,自己太贫寒的家庭,甚至承担不起一床温暖的棉褥的花销。到了第二个学年的冬天,母亲才终于铺上了厚厚的棉褥,她是从自己每月微薄的生活津贴中省出钱来,接济了家里的姥姥和小姨,还让自己的睡眠也变得暖和起来。
母亲参军入学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母亲和学校里的同学们都写了要求赴朝参战的请愿书,但只有一位同学的请愿得到了批准。于是同学们便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支援前线。当时还是一位青年学生的母亲,根据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写作成功了一首大鼓词《铁脖子》,在老师的推荐下,被那位唯一前往朝鲜战场的同学带到了前线,由军队的文工团员进行演出。
母亲曾经回忆说,这位同学从前线战场回国返校后,还带回来了一颗硕大的朝鲜苹果,全班同学把这颗苹果切成薄片,每个人品尝了一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