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建集团承建的陕西广播电视发展基地(二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用BIM、可视化技术,实现了——
工地管理信息化 施工效率大提升
本报讯(通讯员 王雄文 马高军)在西安航天基地,一座集采编、制作、多种媒体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公基地正拔地而起,这就是由陕建集团承建的陕西广播电视发展基地(二期)暨中国(陕西)国家级融媒体综合实验区建设项目。项目共有13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省级重点工程。开工伊始,项目部就利用智慧工地达到工地管理的现代化,施工实现了高效率。
按照陕建集团三星级评定标准,项目部建立了信息化平台,结合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汇总施工现场数据,运用后台算法,统计得到生产、质量、技术、劳务等管理数据,为项目部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达到降低施工成本,保障施工安全,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土方施工中,工地使用无人机定期对现场进行航拍,监控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进度。7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项目部科学安排,几十台机械轮番作业,按规定节点将土方挖完。进入基坑作业后,管理人员顶着酷热,在闷热的环境里测量放线,尽管进行了防护,可还是晒脱了皮。进入基础混凝土浇筑,由于体量大,必须连续作业一次性干完,经过三天三夜连轴转,在项目部的精心施工和科学养护下,经质量检测达到优良等级。
进入主体施工后,项目部按照信息化管理和绿色文明施工要求,现场安装了扬尘监测仪,将主干道上的固定雾炮塔和围挡上的喷淋系统相结合,定时自动喷雾,防止扬尘。材料加工区装有防噪屏,有专人对噪声进行测量,降低工地的噪声污染。还在多个流程中运用智慧建造技术,在工地装了30个摄像头,覆盖了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区等多个方面,人员进出、材料进场、机械运作、作业面施工等情况,都可通过智慧系统掌控。以塔吊监测护航系统为例,通过安装传感器,不仅能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塔吊起重重量、高度、幅度等数据,还可以防止群塔施工碰撞事故发生。同时在塔吊操作室安装显示屏,吊钩上安装监控头,随时观察下面的情况,实现了吊钩盲区可视化,确保了施工安全。专职安全员运用数字项目平台APP实时巡检,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拍照上传,指定专人定时整改,及时消除隐患,保障项目安全生产无事故。
在质量技术管理上,项目所有质量技术信息全部录入质量巡检系统,管理人员能在其中看到所有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过去遇到问题要到办公室翻阅图纸,现在可现场查阅,手机化办公,非常方便。在施工质量实测实量方面,可将数据和照片直接传上平台,施工和管理人员都能看到,哪个部位出了问题,手机一点,一目了然,可及时沟通,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还通过BIM技术,对钢筋排布和管道安装提前“彩排”,进行“预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在发布大厅型钢混凝土施工时,因区域跨度大,钢筋多,技术人员提前对照图纸进行预排,结果发现钢筋密度太大,按原来的设计行不通,于是通过论证,优化了钢筋排布方式,并且根据钢筋间距过窄的情况将细石混凝土变更为自密实混凝土,这样就提前发现并解决了问题。
该项目部成员由一个年轻的团队组成,平均年龄30岁左右,对新技术、新事物接受非常快。特别是智慧工地建设,他们通过信息化系统,对材料进场进行过磅记录,对材料的使用进行监控和精细化管理,防止材料的浪费。还将每日的劳务状况、生产进度、质量安全、材料进场、消耗数目、工作完成量等情况,纳入信息化系统,项目经理和生产、材料、经营人员可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做到心中有数,使管理更加科学具体。
该项目通过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智慧建造取得了良好效果,生产效率比过去提高20%以上。目前13栋主体,除一栋正在施工外,其余全部封顶。项目部各项工作一直走在所在区域前列。项目被评为“三星级智慧工地项目”和“广联达BIM+智慧工地应用标杆项目”,在BIM技术精细化应用方面,先后获得省级“唐都杯”一等奖、“秦汉杯”二类成果奖和全国“优路杯”银奖,一项工法被评为陕西省省级工法,另一项工法获得首届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赛优胜工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讯(通讯员 王雄文 马高军)在西安航天基地,一座集采编、制作、多种媒体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公基地正拔地而起,这就是由陕建集团承建的陕西广播电视发展基地(二期)暨中国(陕西)国家级融媒体综合实验区建设项目。项目共有13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省级重点工程。开工伊始,项目部就利用智慧工地达到工地管理的现代化,施工实现了高效率。
按照陕建集团三星级评定标准,项目部建立了信息化平台,结合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汇总施工现场数据,运用后台算法,统计得到生产、质量、技术、劳务等管理数据,为项目部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达到降低施工成本,保障施工安全,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土方施工中,工地使用无人机定期对现场进行航拍,监控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进度。7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项目部科学安排,几十台机械轮番作业,按规定节点将土方挖完。进入基坑作业后,管理人员顶着酷热,在闷热的环境里测量放线,尽管进行了防护,可还是晒脱了皮。进入基础混凝土浇筑,由于体量大,必须连续作业一次性干完,经过三天三夜连轴转,在项目部的精心施工和科学养护下,经质量检测达到优良等级。
进入主体施工后,项目部按照信息化管理和绿色文明施工要求,现场安装了扬尘监测仪,将主干道上的固定雾炮塔和围挡上的喷淋系统相结合,定时自动喷雾,防止扬尘。材料加工区装有防噪屏,有专人对噪声进行测量,降低工地的噪声污染。还在多个流程中运用智慧建造技术,在工地装了30个摄像头,覆盖了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区等多个方面,人员进出、材料进场、机械运作、作业面施工等情况,都可通过智慧系统掌控。以塔吊监测护航系统为例,通过安装传感器,不仅能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塔吊起重重量、高度、幅度等数据,还可以防止群塔施工碰撞事故发生。同时在塔吊操作室安装显示屏,吊钩上安装监控头,随时观察下面的情况,实现了吊钩盲区可视化,确保了施工安全。专职安全员运用数字项目平台APP实时巡检,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拍照上传,指定专人定时整改,及时消除隐患,保障项目安全生产无事故。
在质量技术管理上,项目所有质量技术信息全部录入质量巡检系统,管理人员能在其中看到所有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过去遇到问题要到办公室翻阅图纸,现在可现场查阅,手机化办公,非常方便。在施工质量实测实量方面,可将数据和照片直接传上平台,施工和管理人员都能看到,哪个部位出了问题,手机一点,一目了然,可及时沟通,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还通过BIM技术,对钢筋排布和管道安装提前“彩排”,进行“预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在发布大厅型钢混凝土施工时,因区域跨度大,钢筋多,技术人员提前对照图纸进行预排,结果发现钢筋密度太大,按原来的设计行不通,于是通过论证,优化了钢筋排布方式,并且根据钢筋间距过窄的情况将细石混凝土变更为自密实混凝土,这样就提前发现并解决了问题。
该项目部成员由一个年轻的团队组成,平均年龄30岁左右,对新技术、新事物接受非常快。特别是智慧工地建设,他们通过信息化系统,对材料进场进行过磅记录,对材料的使用进行监控和精细化管理,防止材料的浪费。还将每日的劳务状况、生产进度、质量安全、材料进场、消耗数目、工作完成量等情况,纳入信息化系统,项目经理和生产、材料、经营人员可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做到心中有数,使管理更加科学具体。
该项目通过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智慧建造取得了良好效果,生产效率比过去提高20%以上。目前13栋主体,除一栋正在施工外,其余全部封顶。项目部各项工作一直走在所在区域前列。项目被评为“三星级智慧工地项目”和“广联达BIM+智慧工地应用标杆项目”,在BIM技术精细化应用方面,先后获得省级“唐都杯”一等奖、“秦汉杯”二类成果奖和全国“优路杯”银奖,一项工法被评为陕西省省级工法,另一项工法获得首届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赛优胜工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