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的隐形翅膀
——走近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入围人选王魁元
走进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飞机装配车间,一片灯火通明,工人穿梭在紧密排列的无人机间紧张地工作着。背影并不起眼的王魁元向几位工人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比划着。
提及刚刚入围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人选的感受,他只说了一句:“责任更大了!”
1月13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成都揭晓50名入围人选,并录制发布仪式。55岁的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钳工王魁元入选,他是此次陕西省唯一入围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飞机装配车间钳工、高级技师、飞机装配车间主任,王魁元承担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无人机方队的飞机装配与保障工作。
在钳工岗位,王魁元已工作了30多个年头,相继参与20余种型号的无人机生产与制造,荣获了三秦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成为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与腾飞,被誉为“无人机的隐形翅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004年,车间需要装配一款新型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加工时间紧,加工精度高,很多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法满足装配进度要求。小有名气的王魁元临危受命,承担起飞机装配工装改进和批产工作。
“一个高中生、小工人,搞什么革新,瞎逞能!”面对这样的质疑,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查出症结所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说。那些天,他夜以继日,近乎痴迷地测量工装,查阅资料,咨询老工人,画图制版,甚至有时做梦都在进行工装。
“人一定要和自己较劲,要有理想,也要耐得住寂寞,不然没法进步,也没法创新。”王魁元说。
最终,改进了某关键技术,无人机不仅精度远远高于设计指标,合格率也达到了100%。
“仅此一项工艺改进就将整个型号的生产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一,保障了顺利交付,使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王魁元很开心,“感谢那些鞭策我的人,是他们的话让我更加用心!”
“带着责任解决问题,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敢干、肯干、用心干的精神,让王魁元迅速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知识型工人。他说:“带着责任和情怀去解决问题,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除了“锉磨”技术外,他还自学了《飞机装配工艺学》等无人机所需的几乎所有课程。
面对某型无人机板件模、骨架模、合拢模装配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王魁元筛选出了某新型材料,用于修补定形工艺技术修复模具。
这一尝试,不仅把原来已经报废的工装改造升级为合格模具,还有效提高了装配精度。他自行设计制作的侧力板工装夹具,使侧力板承力盒安装涉及的多项关键参数精度合格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100%,其相关成果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
“我很幸运,部队培养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心,365所培养了我产品质量大于天的责任心。”王魁元深情地说。
“干工作要踏实能干,还要学会巧干”
“多动脑,用工装、模具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干工作不仅要踏实能干,还要学会巧干。”这是王魁元跟车间工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王魁元的“巧干”体现在无人机装配和维修上。以飞机部件加温工序为例,以往的加温室面积大、消耗功率高、保温差,不仅浪费能源,还必须时刻有人看守确保安全。
在王魁元带领下,车间自行设计了智能型加温罩,每年可节约电费数十万元,节省场地3600平方米,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减少了能耗和人员值班工作量,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均大幅提高。
“我们车间是生产单位,同时也承担着无人机的售后维修工作。”高频的维修出勤一度影响生产进度,王魁元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和汽车在轻微事故中受损的总是前后保险杠一样,无人机也有经常容易损坏的部位。”凭借多年装配经验,王魁元通过在易损区涂装新型防护涂层,大幅降低了无人机的损伤率,使无人机复飞率提升了95%以上,保障了装备的完好率。
“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要不来、买不到,我们只有持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人机人的精神,才能把无人机事业推向新的高峰!”王魁元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走进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飞机装配车间,一片灯火通明,工人穿梭在紧密排列的无人机间紧张地工作着。背影并不起眼的王魁元向几位工人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比划着。
提及刚刚入围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人选的感受,他只说了一句:“责任更大了!”
1月13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成都揭晓50名入围人选,并录制发布仪式。55岁的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钳工王魁元入选,他是此次陕西省唯一入围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飞机装配车间钳工、高级技师、飞机装配车间主任,王魁元承担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无人机方队的飞机装配与保障工作。
在钳工岗位,王魁元已工作了30多个年头,相继参与20余种型号的无人机生产与制造,荣获了三秦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成为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与腾飞,被誉为“无人机的隐形翅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004年,车间需要装配一款新型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加工时间紧,加工精度高,很多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法满足装配进度要求。小有名气的王魁元临危受命,承担起飞机装配工装改进和批产工作。
“一个高中生、小工人,搞什么革新,瞎逞能!”面对这样的质疑,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查出症结所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说。那些天,他夜以继日,近乎痴迷地测量工装,查阅资料,咨询老工人,画图制版,甚至有时做梦都在进行工装。
“人一定要和自己较劲,要有理想,也要耐得住寂寞,不然没法进步,也没法创新。”王魁元说。
最终,改进了某关键技术,无人机不仅精度远远高于设计指标,合格率也达到了100%。
“仅此一项工艺改进就将整个型号的生产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一,保障了顺利交付,使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王魁元很开心,“感谢那些鞭策我的人,是他们的话让我更加用心!”
“带着责任解决问题,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敢干、肯干、用心干的精神,让王魁元迅速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知识型工人。他说:“带着责任和情怀去解决问题,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除了“锉磨”技术外,他还自学了《飞机装配工艺学》等无人机所需的几乎所有课程。
面对某型无人机板件模、骨架模、合拢模装配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王魁元筛选出了某新型材料,用于修补定形工艺技术修复模具。
这一尝试,不仅把原来已经报废的工装改造升级为合格模具,还有效提高了装配精度。他自行设计制作的侧力板工装夹具,使侧力板承力盒安装涉及的多项关键参数精度合格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100%,其相关成果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
“我很幸运,部队培养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心,365所培养了我产品质量大于天的责任心。”王魁元深情地说。
“干工作要踏实能干,还要学会巧干”
“多动脑,用工装、模具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干工作不仅要踏实能干,还要学会巧干。”这是王魁元跟车间工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王魁元的“巧干”体现在无人机装配和维修上。以飞机部件加温工序为例,以往的加温室面积大、消耗功率高、保温差,不仅浪费能源,还必须时刻有人看守确保安全。
在王魁元带领下,车间自行设计了智能型加温罩,每年可节约电费数十万元,节省场地3600平方米,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减少了能耗和人员值班工作量,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均大幅提高。
“我们车间是生产单位,同时也承担着无人机的售后维修工作。”高频的维修出勤一度影响生产进度,王魁元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和汽车在轻微事故中受损的总是前后保险杠一样,无人机也有经常容易损坏的部位。”凭借多年装配经验,王魁元通过在易损区涂装新型防护涂层,大幅降低了无人机的损伤率,使无人机复飞率提升了95%以上,保障了装备的完好率。
“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要不来、买不到,我们只有持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人机人的精神,才能把无人机事业推向新的高峰!”王魁元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