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05期:第04版 秦风

陕西锅盔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武功锅盔

陕西是中国最具古风的省份,很多吃食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有着像秦人粗犷和质朴的品质。锅盔便是其中一种,浓浓的麦香在烙制中散发出来,刺激着人们的食欲。这种面食所表现出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非常直率——不仅能长期保存可冷食,还能长久保持口感松软。

从种种迹象来看,锅盔应该发源于黄河流域,然后渐渐向南向东推进。锅盔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携带和贮藏,而小麦的广泛种植、人口的聚集、连年战争的需要,以及北方的干冷气候,都催生了锅盔的形成。

除了陕西,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广大地区,锅盔都是重要的面食之一,西北很多地区小孩儿过满月,外婆送的礼中,一定会有锅盔。

一提到锅盔,人们肯定会想到“个大儿、饼厚、瓷实”这几个词。如果锅盔像人一样也有性格,肯定就是纯朴厚道、诚恳善良。秦人外表刚强,实则内心柔软,正好像外表酥脆、里面柔软的锅盔。关中汉子有铮铮铁骨的一面,也有温润柔情的时候。锅盔养育出勤劳勇敢的陕西儿女,他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不忘感念皇天后土的恩赐。

锅盔在烙饼时讲究“一转二翻三挠”。一转,指的是要不停转动饼字防止焦糊;二翻,一面烤好再翻过来烤另一面;三挠,是指差不多好的时候挠一挠饼,要是声音清脆,证明已经烤好,撒点芝麻就可出锅。

以“干、酥、白、香”著称的陕西锅盔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陕西八大怪”中有一怪“锅盔像锅盖”,更让陕西锅盔美名传。

锅盔不仅在关中受欢迎,也是整个西北人们喜欢的食物。关中农村烙制出的锅盔“径二尺,似锅盖”,被称为陕西八大怪之一。刚出锅还热气腾腾的锅盔,夹上几筷子绿辣子,三两口便能吞下。关中汉子性格豪爽,咥个三五块,才觉得过瘾。

锅盔,谐音“郭魁”,即城邦中的第一,彰显了秦人的自信。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气吞万里如虎,生猛的秦军食过;汉武帝远逐匈奴,打通河西,一展雄汉风采,凯旋的汉军食过;唐太宗东征西讨,平定中原,开启贞观之治,威武的唐军也食过。

锅盔很管饱,作为战时储备粮最适合不过。由于秦实行的是“战民一体”的策略,士兵上战场要自备盔甲武器,据说那些家里穷买不起好盔甲的秦兵,就会在上战场前准备两个锅盔,用牛皮绳穿起来,一前一后搭落在肩膀上。又硬又厚的锅盔像盔甲一样能防身,关键时刻能替得上挡箭牌,扎在锅盔上的箭,拔下来还能为我军所用。

锅盔在制作过程中,会用文火将水分炕干,所以保质期较长,适合战场上携带。秦人久居关陇,和戎狄相处,饮食习惯也更贴近。秦统一六国后,将大量的六国贵族移民到关中地区,由于长期打仗,关中的存粮不够数十万移民食用,秦始皇就让人做了大量的锅盔,作为迎接六国贵族移民的第一顿饭,锅盔焦香酥脆的美味一下打动了这些从来没吃过面食的人。从此,面食从关中传遍整个北方,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在关中各地大小街巷信马由缰地走着,偶尔会碰到某个沿街摊点或巷口老店,摊主会将锅盔和手工馍、托托馍等摆在一起售卖,而有些店里一般将锅盔作为辅助,主打水盆羊肉、羊杂汤等西北风味吃食。当然,也可以在周末约三五好友,去山村寻寻乡愁,农家乐里一般有时令野菜夹锅盔这道美食。

在陕西,乾州、岐山、武功、凤翔四地锅盔最为盛名,泾阳、长武、扶风、白水的锅盔也是当地特产。虽然有椒盐、葱香、五香等口味,但陕西锅盔最主要的还是突出小麦的麦香。锅盔只需夹上一勺油辣子,就能让平实的锅盔灵光乍现,若能夹点绿辣子或者八宝辣子酱,那滋味,那口感,绝了!□杨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