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乐在其中”还是“心力交瘁”
——小学花式寒假实践作业引争议
“哪位有现成的龙年手抄报,实践作业焦虑中。”“穿古装,念古诗,换场景,还要剪辑,这可要了命了。”“第一次吃到姑娘做的西红柿炒蛋,以后让她多下厨。”“孩子做的指南针还真不错。”……
2月19日,随着西安市中小学开学时间公布,在迎接新学期开始的最后一周假期,不少孩子为了寒假作业“抓耳挠腮”,更有不少家长为了假期实践作业“埋头苦干”。有人称赞实践作业有创意有意义,也有人吐槽实践作业根本就是形式主义。本是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提升核心素养的实践作业,为何惹来诸多争议?
实践作业花样多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小学生寒假作业明显减少,实践类作业的比重增加已成为当前主流趋势。
2月20日,记者采访了10名小学生家长,他们表示孩子寒假作业中有实践类作业。
新城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说:“实践作业有两项,一项是做家务,另一项是制作一道年夜饭特色菜,所有任务都要拍摄视频在群里打卡。”
“我们要与至少5种过去不认识的动物或者植物合影,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生物学信息,制作成调查报告。”五年级学生吴同学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还要制作一张好书推荐卡,录制一段短视频,讲述一个祖国风景名胜。
“现在孩子的实践作业花样很多,学校和老师确实下功夫了。”六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对记者介绍,曾经有两项实践作业让她感到很有创意,一次是设计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家乡一日游路线图,并与家长一同出游打卡;另一次是“职业体验”,要求孩子与父母或者家里亲戚一起工作半天,记录不同职业工作情况并写心得体会,但她也承认,这样的实践作业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确实有点难度。
记者了解到,实践作业包括劳务服务、科学探索、采访调查、手工制作、爱心公益、文化体验等形式,每个学生普遍都会有1至2项实践作业,一名4年级学生的实践作业多达5项。
几家欢喜几家忧
“大多数作业都挺有意义,尽管有些作业孩子独立完成确实有困难,但家长参与其中也是一种陪伴和交流,体现了‘家校共育’的理念。”二年级学生家长左女士在采访中表达了对实践作业的理解和支持,她表示即使家长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也算是“甜蜜的负担”,增强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根据记者采访以及在网络平台观察发现,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对于“变了味”的实践作业,直呼“有点累”,甚至个别家长对此表示“心力交瘁”,认为实践作业是学生省事却“用废”了家长。
“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让观看某一档电视节目,录制视频谈体会。结果家长们发出来的视频个个都堪比大学生演讲,很明显都是家长写稿孩子背诵。”学生家长张先生认为,有些实践作业已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对孩子无意义。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手抄报,我家孩子根本没什么兴趣,每次都是我来设计指导,甚至亲自上手。本来觉得还可以,结果一比较才发现,别的孩子做的简直是‘艺术作品’,精美的排版独特的设计,一看就是家长‘费心费力’的结果。”学生家长孙先生对记者说,很多家长对待实践作业过于“内卷”,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作业,变成了展示家长本领甚至家庭实力的形式,生怕实践作业质量“不高”被老师轻看。
市民谢先生对家长包办实践作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孩子独立完成不了,家长图省事干脆亲自代劳;二是很多时候实践作业要打卡,公布在群里或参加评选,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家长的攀比意识。
正确理解实践作业的意义
在“双减”政策实施落地背景下,告别了疯狂“刷题”的假期,实践作业如何设计、如何完成,更考验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智慧。
“实践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劳动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改变那种单纯围绕课本学知识的局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郝青认为,家长要正确理解实践作业的意义,摒弃攀比心理,可协助孩子完成任务但不可全盘代劳,真正将锻炼的机会交给孩子,不要单纯去比较作业呈现出的“品质”,孩子的体会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针对一些实践作业在考虑孩子能力不匹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从业30多年的教师王晓玲表示:“要紧扣实践作业的意义,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问题,强化作业的设计,与文化课作业合理搭配,尤其要增强实践作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她还建议,在布置作业的方法上要从“整齐划一”转向“个人选择”,同一类实践作业可以设计不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尊重。
本报记者 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哪位有现成的龙年手抄报,实践作业焦虑中。”“穿古装,念古诗,换场景,还要剪辑,这可要了命了。”“第一次吃到姑娘做的西红柿炒蛋,以后让她多下厨。”“孩子做的指南针还真不错。”……
2月19日,随着西安市中小学开学时间公布,在迎接新学期开始的最后一周假期,不少孩子为了寒假作业“抓耳挠腮”,更有不少家长为了假期实践作业“埋头苦干”。有人称赞实践作业有创意有意义,也有人吐槽实践作业根本就是形式主义。本是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提升核心素养的实践作业,为何惹来诸多争议?
实践作业花样多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小学生寒假作业明显减少,实践类作业的比重增加已成为当前主流趋势。
2月20日,记者采访了10名小学生家长,他们表示孩子寒假作业中有实践类作业。
新城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说:“实践作业有两项,一项是做家务,另一项是制作一道年夜饭特色菜,所有任务都要拍摄视频在群里打卡。”
“我们要与至少5种过去不认识的动物或者植物合影,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生物学信息,制作成调查报告。”五年级学生吴同学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还要制作一张好书推荐卡,录制一段短视频,讲述一个祖国风景名胜。
“现在孩子的实践作业花样很多,学校和老师确实下功夫了。”六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对记者介绍,曾经有两项实践作业让她感到很有创意,一次是设计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家乡一日游路线图,并与家长一同出游打卡;另一次是“职业体验”,要求孩子与父母或者家里亲戚一起工作半天,记录不同职业工作情况并写心得体会,但她也承认,这样的实践作业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确实有点难度。
记者了解到,实践作业包括劳务服务、科学探索、采访调查、手工制作、爱心公益、文化体验等形式,每个学生普遍都会有1至2项实践作业,一名4年级学生的实践作业多达5项。
几家欢喜几家忧
“大多数作业都挺有意义,尽管有些作业孩子独立完成确实有困难,但家长参与其中也是一种陪伴和交流,体现了‘家校共育’的理念。”二年级学生家长左女士在采访中表达了对实践作业的理解和支持,她表示即使家长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也算是“甜蜜的负担”,增强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根据记者采访以及在网络平台观察发现,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对于“变了味”的实践作业,直呼“有点累”,甚至个别家长对此表示“心力交瘁”,认为实践作业是学生省事却“用废”了家长。
“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让观看某一档电视节目,录制视频谈体会。结果家长们发出来的视频个个都堪比大学生演讲,很明显都是家长写稿孩子背诵。”学生家长张先生认为,有些实践作业已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对孩子无意义。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手抄报,我家孩子根本没什么兴趣,每次都是我来设计指导,甚至亲自上手。本来觉得还可以,结果一比较才发现,别的孩子做的简直是‘艺术作品’,精美的排版独特的设计,一看就是家长‘费心费力’的结果。”学生家长孙先生对记者说,很多家长对待实践作业过于“内卷”,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作业,变成了展示家长本领甚至家庭实力的形式,生怕实践作业质量“不高”被老师轻看。
市民谢先生对家长包办实践作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孩子独立完成不了,家长图省事干脆亲自代劳;二是很多时候实践作业要打卡,公布在群里或参加评选,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家长的攀比意识。
正确理解实践作业的意义
在“双减”政策实施落地背景下,告别了疯狂“刷题”的假期,实践作业如何设计、如何完成,更考验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智慧。
“实践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劳动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改变那种单纯围绕课本学知识的局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郝青认为,家长要正确理解实践作业的意义,摒弃攀比心理,可协助孩子完成任务但不可全盘代劳,真正将锻炼的机会交给孩子,不要单纯去比较作业呈现出的“品质”,孩子的体会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针对一些实践作业在考虑孩子能力不匹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从业30多年的教师王晓玲表示:“要紧扣实践作业的意义,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问题,强化作业的设计,与文化课作业合理搭配,尤其要增强实践作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她还建议,在布置作业的方法上要从“整齐划一”转向“个人选择”,同一类实践作业可以设计不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尊重。
本报记者 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