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46期:第04版 秦风

二月二 咬虫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虎睁眼。”合阳民间有“二月二,咬虫儿”的风俗。与春节、元宵节这些大节相比,二月二无疑是一个小节,但民俗活动的内容依然很丰富。

咬虫儿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与农历的二月初二大体上在一个时间段。

所谓咬虫儿,就是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早饭时吃咬虫儿馍,晌午饭吃麻食。家庭主妇在春节之后把过年时献天地神的神桃,献土地爷的积积馍、笼笼馍,献灶火爷的银子行行(háng),献粮食囤的猫和鳖,献水缸的鱼,献油灯的鸡等敬献各路神灵的花馍,还有元宵节的娃娃馍(亦称眼眼馍)收拾到一起,在阴凉处风干,称为“咬虫儿馍”。合阳东南乡人习惯把这些献神馍用红线绳串起来,挂在墙上让其风干,称为“墙馍”。有的人把墙馍捎给在外工作或学习的家人,寄托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在粮食困难时期,孩子们对这些咬虫儿馍垂涎三尺,眼巴巴地盼着二月二的到来。当妈的有时忍不住给孩子掰上一块,孩子慢慢嚼着,那简直胜过美味佳肴。到了二月二早上,家庭主妇把咬虫儿馍在灶膛里烤得焦脆,给全家老小每人掰上一块,一个个在嘴里咬得咯嘣咯嘣响,那叫一个香!

此时的馍就象征着各种害虫,把它咬碎,不让它害人。老奶奶的牙掉光了,咬不动馍,就把“香灯鸡”的嘴掰下来,放在嘴里濡软了咽下去,心里想着:“我这是让鸡替我去咬虫儿!”合阳花花(民间歌谣的俗称)中有“咬虫馍馍干茧茧(‘茧茧’是金水沟西对正月十五娃娃馍的另一种称呼),吃了虫虫都死完”的话语,便是对咬虫儿场景的反映。到了晌午,家庭主妇开始搓麻食,把菱形的面片放在专用的木梳或崭新的细篾草帽檐上,大拇指按住往前搓动,便形成一个筒形,身上有压出的花纹,活像危害庄稼的毛虫。用红白萝卜炒咸菜汤,加水烧开,把搓好的麻食倒入,再加上豆腐、菠菜,打上两个鸡蛋,便成了香喷喷的炒菜麻食。家人们大快朵颐之时,期盼着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炒棋子、炒豆子是合阳民间“二月二,咬虫儿”时的又一项重要活动。从沟里的高崖上取回质地细柔的白土,砸成细末,用箩面箩子过一遍,去除小石子、草棒之类杂物备用。棋子豆是在面粉中掺进食盐、清油、各种调料,切成正方体的面剂。豆子则有黄豆、黑大豆、花脸豆等各种。把白土在铁锅中烧热,倒进棋子面剂和豆子,不停地翻搅,让其熟透崩开,筛去白土,便可食用了。

合阳民间还把炒棋子、炒豆子叫“崩恶人”。崩,方言读biē。生活中总有些人胡作非为,品行不端,像害虫糟践庄稼一样危害社会,搅和得四邻不安的人。人们对其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便用炒棋子、炒豆子这种方法来发泄心中的不平和仇恨。当人们看着棋子和豆子在热土中崩开,仿佛看到了恶人受到惩罚,肚皮炸裂开一样。取上几粒放入口中,嚼得咯嘣咯嘣脆响,心中便感到十分受用。

一家支起炒豆子的铁锅,左邻右舍便来帮忙。有的做面剂,有的给灶膛添柴搭炭,把风箱拉得呼呼响,有的用箩子分离出炒熟的棋子、豆子,也有的人顺便给自家捎带炒一点。小院里欢声笑语,勾勒出一幅红火热闹的农家生活图景。

合阳的一些村庄还有二月二炸“油炸鬼”的风俗。炸,方言读cá。所谓“油炸鬼”,即油条。民间传说,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贼秦桧在风波亭害死之后,老百姓心里那个气呀,可是又拿秦桧没办法,于是便在“二月二,咬虫儿”这天,用面捏成人形,放在油锅里炸熟,再咬碎,以泄心头之恨。人们把这种油炸人形食物称为“油炸桧”,意思是秦桧这种害人虫理应下油锅,方可平民愤,后来便叫成“油炸鬼”,人们嫌麻烦,不再捏人形了,就把那种面条直接入锅,成了今天的油条。有些老人在吃油条时还免不了给年轻人讲述“油炸鬼”的传说。油香在巷道里飘散,直冲鼻孔,紧邻对门平日关系好的人都闻香而至,主人也热情地招呼大家趁热吃,还少不了给行动不便难以前来的老人送上几根。在粮食和食油都匮乏的年代,敢起油锅炸油条,让半条巷的乡亲都一饱口福的人,确实是需要勇气的,其善举多年之后还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给小孩子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一诗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在与农耕文明有着密切关联的这个节日里,人们既希望惊蛰的春雷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希望那些害人虫在春雷声中绝迹,不再危害人间,让社会呈现出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史耀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