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里的鸟迹书碑
仓圣鸟迹书碑
千秋仓颉庙,中华文明根。闻名海内外的仓颉庙,不仅由于它独特的古建筑群,还在于它珍贵的碑石仓圣鸟迹书碑,短短28字的鸟迹短文,记录了轩辕黄帝战蚩尤、征炎帝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黄帝的功德,展示中华文明的肇始,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甚至受到欧阳修、李清照夫妇等历史名家的关注。
承载早期汉字记忆的“殿堂”
位于渭南市白水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庙是仓颉的墓寝与祀庙,也是一座承载早期汉字记忆的殿堂,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汉字文明的来龙去脉,领略汉字故事的源远流长。
踏入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照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穿过山门便是前殿、报厅、正殿、后殿(寝殿)依次排列,布局错落有致,气氛肃穆庄严。每一座殿宇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两侧的东西戏楼、钟鼓楼、社房、厢房等16座70余间古建筑,宛如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仓颉亦作苍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
在仓颉庙后殿的墙壁上,有17幅内容与黄帝和仓颉有关的壁画,每幅画都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其中“擒蚩尤”壁画生动地描绘黄帝与蚩尤激战的场景,“西陵制衣”展现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教导人们织锦制衣的情景,“黄帝赐衣”讲述黄帝赐予百姓衣物的温馨故事,“天雨粟”则描绘上天为仓颉造字所感动而降下“谷子雨”的传奇,“石楼造字”则细腻地刻画仓颉造字的专注与智慧。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得知识能够得以传播、记录和传承。“仓颉造字”的故事早已被写入小学课本,2010年联合国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确立为中文日,以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
展示中华文明肇始的“文字”
清晨的阳光透过仓颉庙前殿的窗棂,洒在仓圣鸟迹书碑上,为它披上一层金色光芒,碑身与碑座相依而立,构成一幅庄重而肃穆的画面。
清代学者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载:“帝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依类象形而制字。”仓颉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想象力,将动植物的形态转化为简洁易懂的符号,创造出早期象形文字。
仓圣鸟迹书碑碑首篆书“仓圣鸟迹书”五个大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碑文由清代知县梁善长摹写,训导贾敷言篆额,典史孙灿监镌。
此碑28个字已含汉字构成法中的象形、会意等,一些字与甲骨文相同,表面上各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可见其中奥妙。
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作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
仓圣鸟迹书碑短短28字记载轩辕黄帝战蚩尤、征炎帝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黄帝的功德,展示中华文明的肇始,透过它得以窥见那个古老时代的风貌,感受着先民们的精神力量。
除了仓圣鸟迹书碑,在仓颉庙前殿内还保存有“孔子弟子题名碑”“重修仓圣陵园碑”等碑碣14通(方)。这些古老石碑宛如时间的见证者,自东汉而起,历经五胡十六国的风云变幻,穿越唐宋元明的繁华盛世,直至民国的岁月沧桑。它们承载着仓颉庙的历史记忆,是可考的珍贵记载。
备受历史名家关注的“庙碑”
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圭形的碑身,两面和两侧都刻有文字,它宛如一位静默的历史见证者,矗立在时光的长河边。原本它位于白水县史官村(即汉代衙县县治所在地)的仓颉庙旧址,后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该碑碑阳额右侧有5行东汉人的题字,隶书字体刚劲有力,左侧有北宋嘉祐年间吕大忠和乔岳的5行楷书题字。该碑正面碑文颂扬了仓颉造字的功绩以及对刘明府德政的赞誉,碑的左侧记载了孙羡的仕宦经历以及迁任衙令后立祠刊石的缘由,左侧剩余部分以及碑阴和右侧刻着掾属的姓名、籍贯和出钱数。此碑由衙县(今白水县东北)县令孙羡奉左冯翊太守刘明府之命而立,为纪念仓颉而立祠刊石。
这方汉代古碑,虽风化严重,碑文多是名字,但残存的百余字依然吸引着众多金石学家的目光。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到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再到清代的《金石圈》《抱经堂文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关中金石记》等著作,这块碑文不断被提及和研究,成为金石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集古录》中,欧阳修对仓颉庙碑的题名进行详细记录,提到议曹功曹骑史、连勺左乡、有秩池阳左乡等多个与汉代地方官制相关的名称,这些记录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汉代官制史料,也展示了欧阳修对于金石学的深厚造诣。
有趣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合著的《金石录》,则对仓颉庙碑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探究。他们不仅考证碑文的立碑时间,还对碑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特别是关于孙羡奉刘明府之命立碑一事,揭示了当时的地方政治与文化风貌。
此外,《金石圈》《抱经堂文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著作也从不同角度对仓颉庙碑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还提到碑文的保存现状以及当地民众对于古碑的态度,反映金石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紧密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关中金石记》中对仓颉庙碑的保存情况进行详细记载。清代官员毕沅为保护文物作出重要贡献,他在书中提到“由于古碑长期受到风沙侵蚀和人为破坏,碑文已经剥脱严重,仅存二百三十余字”,这一记录不仅让我们深感文物保护的紧迫性,也再次凸显仓颉庙碑在金石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卜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仓圣鸟迹书碑
千秋仓颉庙,中华文明根。闻名海内外的仓颉庙,不仅由于它独特的古建筑群,还在于它珍贵的碑石仓圣鸟迹书碑,短短28字的鸟迹短文,记录了轩辕黄帝战蚩尤、征炎帝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黄帝的功德,展示中华文明的肇始,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甚至受到欧阳修、李清照夫妇等历史名家的关注。
承载早期汉字记忆的“殿堂”
位于渭南市白水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庙是仓颉的墓寝与祀庙,也是一座承载早期汉字记忆的殿堂,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汉字文明的来龙去脉,领略汉字故事的源远流长。
踏入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照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穿过山门便是前殿、报厅、正殿、后殿(寝殿)依次排列,布局错落有致,气氛肃穆庄严。每一座殿宇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两侧的东西戏楼、钟鼓楼、社房、厢房等16座70余间古建筑,宛如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仓颉亦作苍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
在仓颉庙后殿的墙壁上,有17幅内容与黄帝和仓颉有关的壁画,每幅画都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其中“擒蚩尤”壁画生动地描绘黄帝与蚩尤激战的场景,“西陵制衣”展现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教导人们织锦制衣的情景,“黄帝赐衣”讲述黄帝赐予百姓衣物的温馨故事,“天雨粟”则描绘上天为仓颉造字所感动而降下“谷子雨”的传奇,“石楼造字”则细腻地刻画仓颉造字的专注与智慧。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得知识能够得以传播、记录和传承。“仓颉造字”的故事早已被写入小学课本,2010年联合国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确立为中文日,以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
展示中华文明肇始的“文字”
清晨的阳光透过仓颉庙前殿的窗棂,洒在仓圣鸟迹书碑上,为它披上一层金色光芒,碑身与碑座相依而立,构成一幅庄重而肃穆的画面。
清代学者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载:“帝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依类象形而制字。”仓颉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想象力,将动植物的形态转化为简洁易懂的符号,创造出早期象形文字。
仓圣鸟迹书碑碑首篆书“仓圣鸟迹书”五个大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碑文由清代知县梁善长摹写,训导贾敷言篆额,典史孙灿监镌。
此碑28个字已含汉字构成法中的象形、会意等,一些字与甲骨文相同,表面上各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可见其中奥妙。
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作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
仓圣鸟迹书碑短短28字记载轩辕黄帝战蚩尤、征炎帝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黄帝的功德,展示中华文明的肇始,透过它得以窥见那个古老时代的风貌,感受着先民们的精神力量。
除了仓圣鸟迹书碑,在仓颉庙前殿内还保存有“孔子弟子题名碑”“重修仓圣陵园碑”等碑碣14通(方)。这些古老石碑宛如时间的见证者,自东汉而起,历经五胡十六国的风云变幻,穿越唐宋元明的繁华盛世,直至民国的岁月沧桑。它们承载着仓颉庙的历史记忆,是可考的珍贵记载。
备受历史名家关注的“庙碑”
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圭形的碑身,两面和两侧都刻有文字,它宛如一位静默的历史见证者,矗立在时光的长河边。原本它位于白水县史官村(即汉代衙县县治所在地)的仓颉庙旧址,后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该碑碑阳额右侧有5行东汉人的题字,隶书字体刚劲有力,左侧有北宋嘉祐年间吕大忠和乔岳的5行楷书题字。该碑正面碑文颂扬了仓颉造字的功绩以及对刘明府德政的赞誉,碑的左侧记载了孙羡的仕宦经历以及迁任衙令后立祠刊石的缘由,左侧剩余部分以及碑阴和右侧刻着掾属的姓名、籍贯和出钱数。此碑由衙县(今白水县东北)县令孙羡奉左冯翊太守刘明府之命而立,为纪念仓颉而立祠刊石。
这方汉代古碑,虽风化严重,碑文多是名字,但残存的百余字依然吸引着众多金石学家的目光。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到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再到清代的《金石圈》《抱经堂文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关中金石记》等著作,这块碑文不断被提及和研究,成为金石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集古录》中,欧阳修对仓颉庙碑的题名进行详细记录,提到议曹功曹骑史、连勺左乡、有秩池阳左乡等多个与汉代地方官制相关的名称,这些记录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汉代官制史料,也展示了欧阳修对于金石学的深厚造诣。
有趣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合著的《金石录》,则对仓颉庙碑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探究。他们不仅考证碑文的立碑时间,还对碑文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特别是关于孙羡奉刘明府之命立碑一事,揭示了当时的地方政治与文化风貌。
此外,《金石圈》《抱经堂文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著作也从不同角度对仓颉庙碑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中《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还提到碑文的保存现状以及当地民众对于古碑的态度,反映金石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紧密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关中金石记》中对仓颉庙碑的保存情况进行详细记载。清代官员毕沅为保护文物作出重要贡献,他在书中提到“由于古碑长期受到风沙侵蚀和人为破坏,碑文已经剥脱严重,仅存二百三十余字”,这一记录不仅让我们深感文物保护的紧迫性,也再次凸显仓颉庙碑在金石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卜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