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反诈“急先锋”
——记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汉中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三级警长刘海贵
“您好,我是汉中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请问您刚才有没有收到让您转账的电话……如果被骗,报警越快,能帮您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这是汉中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民警刘海贵向群众说得最多的话。3月16日,刘海贵对记者说,他和同事们每天要打几百个劝阻电话,与网络电信诈骗分子斗智斗勇,分秒必争为群众追损挽损。
自2010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刘海贵与同事们累计拦截受骗资金7000余万元,预警劝阻潜在受骗群众100余万人次。因表现优异,刘海贵先后获评汉中市优秀公务员、市打击治理电信诈骗违法犯罪先进个人,荣立个人嘉奖2次,今年1月,被陕西省公安厅评为2023年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分秒必争 精准预警劝阻
2019年12月,汉中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接到预警,群众王某正在接听疑似诈骗电话。刘海贵立即拨打王某电话,由于电话持续占线,刘海贵判断受害人可能正在根据骗子指令进行转款操作。情况危急,他一边持续拨打电话,一边发送预警劝阻短信,并多方联系其家人,同时将预警指令发送到王某户籍地公安机关,提示当地民警上门劝阻。短短30分钟拨打了20多个电话,发送了10余条短信,最终将身在苏州的王某劝阻成功,及时按下“止付键”。
“打预警劝阻电话,最怕受害人拒接,紧张又挠心,晚一秒,群众的血汗钱可能就被骗光了,一整天下来脑瓜子嗡嗡的。”刘海贵回忆,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发短信,这样的工作场景,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但每当帮助群众成功止损后,面对肯定和感谢,刘海贵干起活来就更有劲了。
在用好用足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的同时,刘海贵和同事们先后搭建了东风预警平台和长矛预警平台两个适合汉中反诈工作的预警平台,7×24小时不间断值守,2023年以来,先后预警劝阻潜在受骗群众30余万人次,直接拦截群众受骗资金1000余万元。
未雨绸缪 筑牢防骗“心墙”
“止案于未发,把反诈变成防诈。”刘海贵说,对付无孔不入的电信网络诈骗,最好的手段就是“防”。
刘海贵潜心研判电信诈骗案例,研究最新网络骗术,笔记写了一页又一页,本子摞了一本又一本。他一有时间就梳理各类电信诈骗手法、套路、陷阱,对受骗群众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受骗对象的“四多”现象,并整理出一整套有效的反诈预警劝阻话术。
“骗术不断升级更新,反诈宣传必须随着骗术‘进化’,例如要防范最新的AI诈骗,我们必须让群众明白‘眼见可不一定为实’这个道理。”
为把反诈宣传的触角“沉下去”,刘海贵隔三岔五就跑社区、进学校、去企业、到医院……开展精准滴灌式、点穴式反诈防诈宣讲工作。他先后100余次到汉中市委党校、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师附小等地开展反诈宣传,累计受众达30万余人。
“反诈宣传不能只是喊口号、挂横幅、发传单,必须要做出群众感兴趣喜欢看的内容,他们才能将反诈知识入脑入心。”刘海贵说。
为此,刘海贵参与制作反诈小视频10余个、反诈课件5套,在日常工作中推广使用,大大提升了反诈宣传的生动性和现实感,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先发制人 织密反诈天网
“能在第一时间对受骗群众的钱款进行止付冻结,防止更大的财产损失,是每一位反诈民警的必修课。”刘海贵告诉记者,接触的受害者越多,他就越发意识到,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将反诈工作前置,实现先发制人至关重要。
刘海贵结合丰富的反诈经验,采取了搭建预警平台、24小时值班制度、上门劝阻、保护性停机、“三方通话”“举报封停”等工作举措,不断织密反诈“天网”。
2018年以来,刘海贵审核涉诈APP线索4万余条,审核全市电信诈骗案件录入、止付、冻结、查询涉案账户信息10余万条,采取紧急保护性停机3000余人次,紧急止付50万元以上的案件20余起,联系银行对资金预警的受害人保护性管控1.6万余人次,有效遏制了电信诈骗高发的势头。
得益于刘海贵及其同事们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去年11月,汉中市资金预警首次实现了“预后归零”目标,成为全国47个实现预后零被骗的地市之一,受到陕西省公安厅红字通报表扬。
□本报记者 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您好,我是汉中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请问您刚才有没有收到让您转账的电话……如果被骗,报警越快,能帮您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这是汉中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民警刘海贵向群众说得最多的话。3月16日,刘海贵对记者说,他和同事们每天要打几百个劝阻电话,与网络电信诈骗分子斗智斗勇,分秒必争为群众追损挽损。
自2010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刘海贵与同事们累计拦截受骗资金7000余万元,预警劝阻潜在受骗群众100余万人次。因表现优异,刘海贵先后获评汉中市优秀公务员、市打击治理电信诈骗违法犯罪先进个人,荣立个人嘉奖2次,今年1月,被陕西省公安厅评为2023年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分秒必争 精准预警劝阻
2019年12月,汉中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接到预警,群众王某正在接听疑似诈骗电话。刘海贵立即拨打王某电话,由于电话持续占线,刘海贵判断受害人可能正在根据骗子指令进行转款操作。情况危急,他一边持续拨打电话,一边发送预警劝阻短信,并多方联系其家人,同时将预警指令发送到王某户籍地公安机关,提示当地民警上门劝阻。短短30分钟拨打了20多个电话,发送了10余条短信,最终将身在苏州的王某劝阻成功,及时按下“止付键”。
“打预警劝阻电话,最怕受害人拒接,紧张又挠心,晚一秒,群众的血汗钱可能就被骗光了,一整天下来脑瓜子嗡嗡的。”刘海贵回忆,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发短信,这样的工作场景,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但每当帮助群众成功止损后,面对肯定和感谢,刘海贵干起活来就更有劲了。
在用好用足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的同时,刘海贵和同事们先后搭建了东风预警平台和长矛预警平台两个适合汉中反诈工作的预警平台,7×24小时不间断值守,2023年以来,先后预警劝阻潜在受骗群众30余万人次,直接拦截群众受骗资金1000余万元。
未雨绸缪 筑牢防骗“心墙”
“止案于未发,把反诈变成防诈。”刘海贵说,对付无孔不入的电信网络诈骗,最好的手段就是“防”。
刘海贵潜心研判电信诈骗案例,研究最新网络骗术,笔记写了一页又一页,本子摞了一本又一本。他一有时间就梳理各类电信诈骗手法、套路、陷阱,对受骗群众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受骗对象的“四多”现象,并整理出一整套有效的反诈预警劝阻话术。
“骗术不断升级更新,反诈宣传必须随着骗术‘进化’,例如要防范最新的AI诈骗,我们必须让群众明白‘眼见可不一定为实’这个道理。”
为把反诈宣传的触角“沉下去”,刘海贵隔三岔五就跑社区、进学校、去企业、到医院……开展精准滴灌式、点穴式反诈防诈宣讲工作。他先后100余次到汉中市委党校、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师附小等地开展反诈宣传,累计受众达30万余人。
“反诈宣传不能只是喊口号、挂横幅、发传单,必须要做出群众感兴趣喜欢看的内容,他们才能将反诈知识入脑入心。”刘海贵说。
为此,刘海贵参与制作反诈小视频10余个、反诈课件5套,在日常工作中推广使用,大大提升了反诈宣传的生动性和现实感,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先发制人 织密反诈天网
“能在第一时间对受骗群众的钱款进行止付冻结,防止更大的财产损失,是每一位反诈民警的必修课。”刘海贵告诉记者,接触的受害者越多,他就越发意识到,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将反诈工作前置,实现先发制人至关重要。
刘海贵结合丰富的反诈经验,采取了搭建预警平台、24小时值班制度、上门劝阻、保护性停机、“三方通话”“举报封停”等工作举措,不断织密反诈“天网”。
2018年以来,刘海贵审核涉诈APP线索4万余条,审核全市电信诈骗案件录入、止付、冻结、查询涉案账户信息10余万条,采取紧急保护性停机3000余人次,紧急止付50万元以上的案件20余起,联系银行对资金预警的受害人保护性管控1.6万余人次,有效遏制了电信诈骗高发的势头。
得益于刘海贵及其同事们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去年11月,汉中市资金预警首次实现了“预后归零”目标,成为全国47个实现预后零被骗的地市之一,受到陕西省公安厅红字通报表扬。
□本报记者 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