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68期:第04版 百味

那份厚重的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范源

清明时节,我又来到墓地,擦拭父亲的墓碑,清扫了周围环境卫生,给相伴父亲的两棵松柏浇水,一股股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一缕缕往事也在脑际升腾起来。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去世已经快六年了,但是他在艰难环境中的默默坚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回报社会的感恩情怀,使我难以忘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父亲范西秦出生在渭北高原一个农户家中。他幼年上过私塾,一九四九年后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勤学上进,考取了岐山县当时唯一的周公庙初中。他目睹乡亲们缺医少药的困境,看到身边亲人因疾病而挣扎,往往一次次普通的疾患就轻而易举地夺走了他们的生命,生离死别的情景刻骨铭心,他立志考取医学院校,要当一名医生。

那个时候,父亲单薄的身体下沟上塬,肩上背着一袋粗面干馍,穿着一双露出“大眼”瞪“小眼”的布鞋,每周都要到周公庙30多里地的沟沟坎坎丈量村子。对考取医学院校的美好追求支撑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艰难坎坷中前行。

一次家庭的变故,差点使他“梦碎”。那是一个午后,父亲刚吃完干馍馍,喝了几口水,就看到瘦削、一身“补丁摞补丁”的爷爷来看望他,好久没有看到爷爷的父亲心里热乎起来。就在此时,一群人冲进教室,将爷爷按在地上,用绳索紧紧地捆绑起来。

父亲吓傻了,周围同学也惊呆了。在同学们多次接触中,感受到爷爷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爷爷遭遇的一次诬陷。但正是这次变故,给父亲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差点断送了学业。父亲求学第一次断了经济来源,他没有退缩,靠着奶奶东凑西借上完了初中。而多年后成为医生的父亲,对已经饱受病痛折磨的那几个抓捕爷爷的人,仍一视同仁。

考进宝鸡虢镇中学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父亲的学费和一日三餐等用度,全靠堂伯父东补西凑为继。当一次次“断顿”后,父亲饿得全身浮肿。是一位位热心的同学捐出自己平日里节省的口粮,才勉强帮助父亲填饱肚子、拿起书本。

正是这个时候,父亲得了一场大病,连续多天卧床不起,高烧不退。身边同学们古道热肠,纷纷捐钱捐物、请医买药、悉心照料,多天后将父亲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父亲回忆往事时说,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就是一份份沉甸甸爱心,时刻鞭策着他。

1958年,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安医学院,成为家乡枣林当时第一个走出来的大学生。他此时已经身无分文,连去上学的路费和学费都凑不齐。他向已经捉襟见肘的亲戚们求助,他的舅父慷慨解囊,同学、乡亲们的一份份心意汇聚成涓涓细流,圆了他继续求学的梦想。

在医学院的八年时间里,父亲靠勤工俭学艰难完成了学业。其间,他当过图书员,寒假、暑假期间修过铁路、卖过菜……

父亲毕业后,由于家庭成分高,被分配到凤翔县当时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卫生院,先后在董家河、间渠、彪角等地工作。每到一处,他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全心全意对待每一位患者。日常诊疗中,他处处体恤乡亲们的病痛,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治病。他在间渠乡建起一座草棚“手术室”,及时救治山区重大创伤病人,挽救了一个个生命。在彪角地段医院,他成功开展了各类外科普通手术,并率先在乡镇医院开展开颅手术。

之后,父亲又系统地学习了普通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神经外科,成为基层群众需要的外科全科医生。他先后成为县级医院第一批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有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专家,深受岐、宝、凤三县乃至西府地区广大患者拥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参加了陕西省援藏医疗队,用所学的专业技术,救助了一大批西藏地区和周边国家的患者,被评为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多次获得省、市、县先进卫生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

父亲的一生,都在回报和传承那份厚重的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