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06期:第04版 读书

我的秘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也喜欢朗诵作品。上初中起,我就嗜书如命。寒暑假,上山打柴,来回十公里,挑到镇东边砖瓦窑卖掉,每担可卖4角钱。每天打两担,我将钱交给母亲时,总要请求母亲给我留5分或1角钱,攒到一起买书。买了一本《红岩》,两天读完。从同学处借的《创业史》,我是在学校路灯下一个通宵读完的。

工作之后,每月总要从工资中留出一点买书款。有了稿费之后,绝大部分用于购书。客厅两个高达屋顶的大书架放不下了,我就堆在客厅电视旁唯一的墙角处。这儿堆满了,我就瞄上寝室对面的客房,先是在床下、墙角,后是在半截柜上,家人埋怨:“你弄成这样,客人来还怎么住呀?”我尴尬地笑着说:“睡到四周都是书的中间,难道不是享受到一种温馨的书卷气吗?”

我阅读很杂,“四大名著”“三言二拍”《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唐宋八大家散文/贺敬之、郭小川诗选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戏剧书籍,以及古今中外名著,甚至电工、医疗等书籍都多少有点,全是自掏腰包所购。一部分名著是稿费未恢复之前,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收入拙作所赠,如鲁迅的部分杂文。业余写作,有所斩获,师友日多,旅京陕籍的著名作家王巨才、阎纲、周明、吴天明、白描等,本省的胡采、杜鹏程、李若冰、李沙铃等数百位师友,都有精美的图书赠予我,我对这些师友馈赠的图书倍加珍爱,甚至给每一本都包上牛皮纸书皮,置于枕边或书架醒目之处,以便随时翻阅拜读。

买书不读,不如不买。我曾在文化馆供职十六年,每天清晨在走廊里诵读唐诗、宋词,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我在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囚犯”的苦恋》时,诗文名句,常常信手拈来。拙书出版发行后,有读者统计,其中引用古典诗文名句达132处,为该书增色不少。

朋友来借书,自然都是青睐这些书上有名家师友签字。开始,我是有求必应,只是必须约定还书时间。有一个朋友借走路遥赠我的《人生》,我反复叮嘱:“这是路遥送我唯一的一本书,千万不能丢失!”他答应得挺好,超过还书时间数月,我上门追要,他竟大大咧咧地说“丢了”。这件事,教训惨痛,于是我就在书柜旁醒目处贴了一张纸条“书不外借,免开尊口”。

很多文友想来借书,一看纸条,尴尬不语。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文友,闲谝几句,开口就要借我桌边《光辉的历程——杜鹏程中短篇小说集》。我说我正在读,她那张能把枯叶说成莲花的嘴,车轱辘话翻来覆去,不借不走。我暗自思量:她既是我乡党,又是我“学生”,还是宣传部门的官员,总不会言而无信吧?一时心软,就答应借给她,并约定两个月内还我。我把书交给她的时候,强调这是我的恩师、著名作家杜鹏程赠送我的唯一一本书,上面有恩师的签名,恩师已经仙逝,十分珍贵!千叮咛万嘱咐别弄丢了!她高兴地拿着书走了,我却像掉了魂儿似的,连日忐忑不安!

还书期到,我打电话催问,她不耐烦地说:“不就是一本书吗?我还没有看完呢。催个啥嘛!”又过了两个月,我再次打电话催问,她的回答竟像我欠她什么似的:“一本书催了几回了?咋那么小气!”瞧瞧,咱把书借给人,还落了个小气的名声!我十分疑惑,一个如此爱书的人,四个月竟读不完一本书?转眼又过了两个月,我只好去她办公室讨要。这次人家态度很好,给我泡了一杯清茶,打着官腔问我有什么事?我提到还书,她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借过你的什么书啊!”人家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却惊愕得嘴里能塞个鸡蛋。我无话可说,因为人家没打借条啊……

从那至今,谁要借我的书,一律谢绝。如果是好朋友,你就坐在我家沙发上看,我还可以给你免费供应茶水、饭食。但是要把书借走,对不起,任其磨破嘴皮,也休想得逞。□吴树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