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07期:第04版 周末

不妨试一试有松弛感的亲子关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互联网上,我最爱看明星孩子的故事。原因很简单,明星本身的形象可能有包装,甚至刻意伪装。但是他们的孩子往往能折射出这个明星更本质的样子,比如伊能静的儿子恩利就让很多人对伊能静“路转粉”。

伊能静成了“互联网妈妈”

谈起恩利,大家总想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比如,他一个男生却经常和朋友分享化妆教程、穿搭技巧。再比如,他多次在社交媒体上以“化浓妆、穿女装”的形象出现。这种和传统社会认知不符的男性形象,让恩利屡次陷入争议之中。

而恩利受到的非议,远远不只是对他穿着打扮的攻击。作为“星二代”的恩利一直备受媒体关注,再加上父母在他小时候早早离婚,原生家庭“不幸”的标签一直被紧紧贴在他的身上。但是最近恩利的一次街头采访,扭转了大家对他的一贯印象。

采访中,恩利不仅没有避讳,反而很大方地谈起女装引起的争议:“在此澄清,我是男生,我平时都是穿男装的。”不仅如此,他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尝试穿女装这件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你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先天的,比如说我自己有的男性直觉、女性直觉,还有哪些东西是我们生下来之后社会赐予我们的。”“如果你看十几世纪的法国,拿破仑、路易十六,他们全部都是戴假发、穿高跟鞋,但男生那样子是帅的,那怎么到了现在就变成不一样了?”

后来,他还专门录了一期视频继续回答大家的问题,其中金句频出。比如:“(和妈妈)吵架是健康的事情。吵完了还知道彼此爱着对方,这很重要。但记得吵完要说对不起。”聊到身上的负面评价,他看得很淡。

这些表达让大家突然意识到,22岁的恩利是一个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成年人。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娱乐圈见过的最清爽、最不油腻的男孩子。对恩利的好感瞬间又回馈到了伊能静身上。

很多人都说,伊能静太会教小孩了,应该给东亚父母专门开个育儿课。一时间,伊能静突然“母凭子贵”,成了“互联网妈妈”。

允许孩子做自己

我觉得,大家对伊能静的态度之所以有转变是因为不得不承认一件事:伊能静母子之间的关系令人羡慕。

恩利这种有个性的孩子,一般家长肯定都会感到头疼。而恩利和伊能静天天暴露在聚光灯下,教育的压力肯定比一般人更大。那她是怎么做到能让恩利成长得如此清爽,双方关系还那么融洽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伊能静的育儿方法,那就是——她允许恩利做自己。

当然,伊能静也不是天然的完美妈妈,是儿子给了她做好妈妈的机会:比如在上学的时候,恩利想要一个智能手机。伊能静第一反应是:“要这个有什么用啊?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没有。”而恩利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他没有哭闹,而是很认真地和伊能静讲道理:“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你不要用你以前四十年的经验来告诉我未来是什么样子。”

正是因为这件事,让伊能静在节目中说道:“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和恩利穿上同一双鞋子,走他眼前的路,感受这双鞋子是松还是紧。我没有干涉的权利。”

这样的心态,也让这对母子之后的关系充满了松弛感。

父母不能给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我儿子今年夏天要回北京实习。还没回来,我妈就开始念叨:“这男孩子留那么长的头发,别人看了像什么样?等他回来马上剪了!”我心想:儿子都快20岁了,为啥还揪着他的头发长短不放?但其实,这就是很多父母最真实的反应。

别说男孩穿女装了,哪怕留长发或者是稍微穿点个性的衣服,都会激起父母的强烈反对。在很多父母眼里,比起孩子的想法,别人的眼光更重要。

在我们从小被教育的过程中,都被要求按照一个固定的公式去生活。不是说这一套公式不对,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过来的。但它也让很多人只会按照社会的期待去活,很难真正做一回自己。

就像我们在教练认证课上经常讲的:教练不能给客户自己没有的东西。同样的,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也很难让孩子真正做自己。当然必须承认,伊能静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她能让恩利做自己,肯定也来自她的财富、家庭和明星身份带来的底气,无论恩利怎么样,她都有能力为他兜底。而我们很多时候也不是不想让孩子做自己,而是不敢。即便如此,为亲子关系增加点儿松弛感,还是有方法能做到的。

为亲子关系带来松弛感的方法

首先,可有可无的小事,做到少说、不说。说实话,最开始对儿子留长发这件事,我也是有些不爽的。但我能忍住不说是因为——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说教是有配额的。如果你事无巨细,每件事情都唠叨他,久而久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听不进去了。

亲子关系就像是孩子和父母之间一条隐形的链条。在一次又一次的唠叨中,链条会慢慢被磨薄、磨断……所以像头发长短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不说,而是把有限的配额留在重要的大事上再说。

第二,在重要选择上,为孩子当一面镜子。最容易在亲子关系中制造紧张感的,是孩子选择了一些在父母看来很“出格”的选项。

父母知道很多事情没有孩子想象的那么简单,生怕孩子踩坑,一担心、一紧张往往就控制不住开始说教、唠叨。孩子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对于社会的认知多少是片面的。与其担心孩子,逼他去选择你认为正确的道路,不如像教练一样去当一面镜子,如实地告诉孩子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再让他自己作出选择。只有这样,他才会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三,尽早让孩子接受社会的“毒打”。很多时候,孩子会认为你说的那些都是你的偏见,他们也不一定会听。没关系,让他们尽早接受社会的“毒打”吧!

今年夏天,我儿子的实习项目是做一场青少年双语演讲夏令营。做了多年自媒体的我跟他说:“你想凭自己的本事赚钱,很好!但是,你用我的流量做广告,我要收你50%的平台费。”他大为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借此机会给他科普了知识付费的商业闭环是怎么实现的。当然,有句话是我嘴上没说,但在心里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白来的,一切都得靠自己争取。”

有一本书叫《园丁与木匠》,我觉得书名点破了亲子关系中松弛感的来源。有松弛感的亲子关系不是不干涉,而是把孩子当作一棵有自己生命力的树一样,适当修剪,引导他向阳而生。父母要做的就是:闭嘴,静待花开。□高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