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的艺术追求
——从长篇小说《血色高原》谈起
在陕西的青年作家中,高鸿的创作是以长篇小说见长的。他已经在国内文学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就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而言,高鸿的长篇小说也使人眼前一亮。高鸿在长篇小说中灌注了自己对小说美学的追求,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生活独到的理解。他用长篇小说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血色高原》是以“我”的视点切入的。国内外不少小说家也都采用过这样的切入点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和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切入点相比,用“我”的视点切入,无疑是对作家艺术功力的考验。高鸿聚焦“我”的目光来着力塑造母亲、外公、外婆、奶奶这些人物,展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化心理,比用“他”的视角切入困难得多。可是作者却能做到自如顺畅,俯仰由他,这完全得力于高鸿对他笔下的人物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使“我”融入了人物之中。不仅仅构成了一种伦理关系,而且成为居住在人物心中、了解人物喜怒哀乐的探视者。同时,也得力于高鸿对各种艺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他在叙述过程中及时地、恰如其分地转换人物视角,不至于使人物囿于“我”这个视角的狭窄范围内。在故事推进到需要时,作者悄然地由“我”转换为“他”,用全知全能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概括叙述,对时代外貌、时代特征进行精细描写,对婚丧嫁娶等具有文化特征的民风民俗进行全面拍摄。用“我”来写奶奶、写母亲、写爷爷和外公等许多人物,有一个难题就是:无法窥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鸿在《血色高原》中除了运用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环境陪衬等传统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以外,还小心谨慎地运用了西方作家惯用的心理分析、暗示、隐喻等手法来剖析人物,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这是高鸿长篇小说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我说过,中国作家逃不脱史诗和传奇的宿命。史诗和传奇并非所有作家的自觉追求。其目光之所以盯住史诗和传奇不放,原因有很多,在此不必探讨。高鸿的《血色高原》也可以归入这条路子。当然,能达到史诗的高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血色高原》追求史诗性的目的是明确的,作品的行进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跨度长。高鸿笔下的主要人物具有传奇色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这一个”。特别是结尾,母亲很屈辱地委身于给她一生造成灾难的三蛮也没能救下二哥,当母亲杀死三蛮时,不只是血溅高原,血腥之气弥漫母亲一生,我强烈地感受到的是具有史诗意味的悲剧氛围、悲剧色彩。当然,我不能妄说《血色高原》就是史诗,我欣赏的是高鸿的这种追求。
在《血色高原》中,我所理解的“母亲”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象征。□冯积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在陕西的青年作家中,高鸿的创作是以长篇小说见长的。他已经在国内文学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就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而言,高鸿的长篇小说也使人眼前一亮。高鸿在长篇小说中灌注了自己对小说美学的追求,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生活独到的理解。他用长篇小说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血色高原》是以“我”的视点切入的。国内外不少小说家也都采用过这样的切入点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和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切入点相比,用“我”的视点切入,无疑是对作家艺术功力的考验。高鸿聚焦“我”的目光来着力塑造母亲、外公、外婆、奶奶这些人物,展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化心理,比用“他”的视角切入困难得多。可是作者却能做到自如顺畅,俯仰由他,这完全得力于高鸿对他笔下的人物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使“我”融入了人物之中。不仅仅构成了一种伦理关系,而且成为居住在人物心中、了解人物喜怒哀乐的探视者。同时,也得力于高鸿对各种艺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他在叙述过程中及时地、恰如其分地转换人物视角,不至于使人物囿于“我”这个视角的狭窄范围内。在故事推进到需要时,作者悄然地由“我”转换为“他”,用全知全能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概括叙述,对时代外貌、时代特征进行精细描写,对婚丧嫁娶等具有文化特征的民风民俗进行全面拍摄。用“我”来写奶奶、写母亲、写爷爷和外公等许多人物,有一个难题就是:无法窥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鸿在《血色高原》中除了运用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环境陪衬等传统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以外,还小心谨慎地运用了西方作家惯用的心理分析、暗示、隐喻等手法来剖析人物,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这是高鸿长篇小说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我说过,中国作家逃不脱史诗和传奇的宿命。史诗和传奇并非所有作家的自觉追求。其目光之所以盯住史诗和传奇不放,原因有很多,在此不必探讨。高鸿的《血色高原》也可以归入这条路子。当然,能达到史诗的高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血色高原》追求史诗性的目的是明确的,作品的行进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跨度长。高鸿笔下的主要人物具有传奇色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这一个”。特别是结尾,母亲很屈辱地委身于给她一生造成灾难的三蛮也没能救下二哥,当母亲杀死三蛮时,不只是血溅高原,血腥之气弥漫母亲一生,我强烈地感受到的是具有史诗意味的悲剧氛围、悲剧色彩。当然,我不能妄说《血色高原》就是史诗,我欣赏的是高鸿的这种追求。
在《血色高原》中,我所理解的“母亲”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象征。□冯积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