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13期:第04版 健康

品味“乡愁”悟义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认识陕西作家白来勤先生,是从他的散文集《乡愁扯不断》开始。

拿到这本书,尚未打开便感觉它的厚重。端详封面,细细咂摸,似乎就嗅到其中溢出的浓厚的乡土味儿。这可能与笔者生活在洛阳,却并不是洛阳人的心境有关。书名《乡愁扯不断》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如果把那些修饰雕琢的“诗与远方”比作装点精美的佳肴,那么《乡愁扯不断》就是一盘实惠却令人忘不掉淳朴味道的家常菜。由此,我对作者和这本书也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乡愁和爱情似乎是写作永恒的主题,很多人写过,能写出新意实属不易。然而通读白来勤的《乡愁扯不断》,我却品出了散文体乡愁主题写作中不一样的味道。

散文属于“非虚构”类写作,当然得“真”,散文写作还要有“诚”。因此,散文创作绝对不是“廉价”的写作。我看到过很多散文作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写父亲都是满脸沧桑、勤劳善良,写母亲都是辛勤付出、慈祥可亲。写旅游散文,无外乎是和谁一起、几点出发、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大不了多一些介绍,再插入一些引经据典,像流水账。除此之外,很难想到别的文本样式。这些呈现也许都是真的,但总感觉少了一点儿“诚”。因为这里没有作者自己,没有让读者感觉到作者的存在,没有感受到作者的呼吸、作者的心跳和作者情感的流动,读其散文和读别人的文章一个样。《乡愁扯不断》则不然,大姐是上苍安排给“我”的妈妈、三姐是“我”心中抹不去的痛;对父亲,写的是“失约”等等。通篇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去呼喊对家人以及身边人和事的情与爱,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流淌着至深的情感和满满的爱意。每一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作者深沉的爱,似乎你动了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动了作家的心头肉。这才是真爱与真情。

记不起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发表两三篇文章,这个人便将自我暴露无遗。原话不一定对,意思是这个意思。套用一句话说,文若其人。读完《乡愁扯不断》,与作家白来勤先生虽然尚未谋面,却像他已经站在了我面前,或是一起成长的伙伴。那年月,物质贫乏,农村生活更是如此。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大孩带小孩都是这么过来的。从文中看,作家白来勤先生的成长似乎更不易。《小村,那一缕缕甘甜的乳汁》告诉我们,作家周岁丧母,是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小村不算太大,也就七八十户人家,也不富裕……不过门楼上的砖刻匾额大多为‘耕读传家’或‘礼乐济世’”,这些内容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淳朴的民风,也正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作家才会具备仁爱的善良之心和正直坚毅的优良品格。《老树》《千年不朽的胡杨》《倒栽槐》莫不有如此呈现,既有称赞,也有批判,足以表现作家的是非观。其中,《老树》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不知是否真有其树,但我相信作家眼里一定有这棵树,且有“敢为常人所不敢为”,希望“这座土院里鸟语花香,左邻右舍乃至全村万木争荣……事业蒸蒸日上”的心里期盼。我想,这不仅是一篇寓言式的文章,也应该是作家的精神追求。

《乡愁扯不断》全书除了序言、附录和后记以外,分为九个篇章,共收录了91篇文章。这九个篇章分别是:血浓于水、村人印象、村事拾珠、草木情深、神州屐痕、乡村美食、年俗记忆、红白喜事、方言民谣等。除了这九个篇章,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内容可以纳入乡愁的。这让我想起一个字:全。这本书完完整整地展示了作者的成长路径和他眼里、心里的生活图景。综合起来看,这也是关中发展变化和人们奋斗的缩影,是一幅属于关中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即便如此,全书并不是简单的介绍或说教,而是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对物,都是真爱之下真情的流露。首先,这本书不仅写人写事,还有美食美景、风俗物貌等,内容不少,但每一篇文章的篇幅都不长,读起来容易。其次,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和,如唠家常,少有起伏的情节设置,读起来似行云流水,非常顺畅。当然,也有的篇章语言如诗,却又不乏具象,“石榴花如火怒放的农历五月,伴随着缕缕粽子的香气,皴染着点点杏黄,附和着涨潮般金碧辉煌相映的滚滚麦浪,端午,如未施粉黛的村姑靓妇款款而来。”让阅读有愉悦感,语言直击心灵。

全书约40万字,91篇文章,可以说是一堆的“乡愁”。然而,每个篇章叙事不一、行文结构多有变化,加之方言风俗和意象运用,总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篇篇滋味不同的文章,如同关中风味各异的小吃,品读后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读完《乡愁扯不断》如同进行了一场穿越文字的旅行。又如把生活重新来过,不免有些思考与感悟:一是作家应如何面对过去和当今的生活,有怎样的取舍,手中的笔应该描摹什么?二是散文应该如何写?毫无疑问,白来勤的《乡愁扯不断》给出了答案。生活是一条长河,每一位有良知的作家都不应该回避过去,包括不堪,也要有勇气面对发展与变化,包括随之而来的泥沙。作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甚至难以担当为生活“指点迷津”的重任,但作家是敏感的,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敢于表达、准确表达是必须的。散文写作和其他文体创作一样,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种写作越盛行越需要创新,如果说非要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用真情真心对待自己的文字,当然,表达真情实感更需要勇气和责任心。

□毛奎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