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阿勒泰
□刘应尧
离开故乡阿勒泰已整整三十六年了。三十六个春秋转瞬即逝,然而阿勒泰却依然清晰地定格在我脑海中:一望无际草原上洁白的羊群,金色麦浪翻滚的丰收景象,旋律悠扬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生生不息永远流淌在阿勒泰人心中的克兰河,总让我魂牵梦萦……
凡去过阿勒泰的人都知道,“阿勒泰”在蒙古语中是“金山”的意思。因而,阿勒泰自古至今曾吸引着许多淘金者,并演绎出无数奇妙而惊险的淘金传说和故事。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的确,在阿尔泰山大大小小的河流与山沟中都有十分丰富的矿藏。阿勒泰的黄金主要是沙金、麸皮金和颗粒金,含金量在95%以上,并以成色好而著名。据文献记载,阿勒泰所采的最大金块为二十九两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地淘金者蜂拥而至,一时打破了阿勒泰千年的寂静,使整个“金山”顿时沸腾起来。
阿勒泰是新疆主要的产粮区和重要的畜牧业肉食基地。由于土地肥沃,雪量充沛,还有阿尔泰山的雪水不断流进克兰河。因此,阿勒泰几乎年年粮食大丰收。每当夏收季节,源源不断的运粮车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阿勒泰的产粮区和农十师各团场,将成千上万吨粮食运送到各地。阿勒泰真不愧是新疆的“北大仓”。阿勒泰畜牧业的发展得益于它草地肥美,得天独厚的辽阔草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牧政策激发了哈萨克牧民勤劳致富的巨大潜能,也给阿勒泰畜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6年深秋,我第一次重返阿勒泰市,一下车就被它的变化所吸引:美丽的山城簇拥于金黄与赤红的秋色当中,犹如含羞待嫁的哈萨克族姑娘,而覆盖山城的一场初雪,恰似新娘头上洁白的披纱,使她更妩媚婀娜。环顾全城,一条崭新的环城马路四通八达,各种小轿车和“面的”穿梭在宽敞洁净的大街上。大型商厦和豪华宾馆,在低矮的楼群中拔地而起,高高矗立。英俊潇洒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和漂亮的姑娘迎面而来,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自信。而屹立在街心广场的雕塑“姑娘追”,更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
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横跨克兰河之上的“东方红”大桥,气势宏伟而壮观。桥身由上上下下无数根结实的方木和螺钉连接而成,整个桥身呈黑色。少年时曾和伙伴无数次乘马车从桥上经过。眼望无数根方木交织的桥顶和两侧湍急的河水,曾引起我无数次震撼。某个深秋的清晨,我曾看见一位戴着花帽的白胡子维吾尔族老人悠闲地骑着毛驴经过此桥。多少年后,每当回想起阿勒泰,“东方红”大桥就浮现在眼前,小毛驴的蹄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
遗憾的是,当我重返故地时,“东方红”大桥已不复存在,替代它的是一座钢架结构的新式虹桥,尽管铁桥颇具现代气息,可在我心中,它和“东方红”大桥那宏伟壮观的气势相比却逊色许多。驻足桥旁许久,一种难言的感慨在胸中涌动,久久不能平静。
克兰河是阿勒泰市的母亲河。克兰河从阿尔泰山的雪峰下流出,她带着雪山彻骨的寒气,捎着沿途草原和白桦林的芳香,静静地流进阿勒泰市各族人民的梦乡。当你去阿勒泰旅游,居住在市中心河畔的宾馆,夜深人静时,你会听见克兰河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涛声,宛若一首悦耳的冬不拉曲,让你心醉,伴你入梦。
阿勒泰的确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她不仅养育着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哈萨克族人,也养育着五六十年代响应祖国召唤、满腔热血来自祖国各地的兵团建设者。他们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将任何困难踩在脚下的拓荒者与创业者。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安营扎寨在阿尔泰山脚下、额尔齐斯河畔。他们开挖冻土,凿山放炮,几经严寒酷暑,终于将克兰河、额尔齐斯河河水引进荒原戈壁,开垦出一片片绿洲,修建起一座座花园般的新城和农场……
是的,由于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焕发出亘古未有的生机,随着岁月更迭,它将更具厚重和魅力。他们在六十年屯垦戍边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且也创造了一种精神和风范。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创业者的历史功绩和辉煌业绩将永载共和国史册,曾为阿勒泰地区建设作出贡献的上海、天津和江苏等地支边青年多已回内地,有的还生活在那块土地上。许多老同志虽身在内地,但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却永远滞留在了那片深情的热土上。
在和许多回到内地的阿勒泰老乡交谈中得知,他们依旧怀念着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怀念着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塞外江南”,怀念着如今仍在那片热土上生活或已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和老同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刘应尧
离开故乡阿勒泰已整整三十六年了。三十六个春秋转瞬即逝,然而阿勒泰却依然清晰地定格在我脑海中:一望无际草原上洁白的羊群,金色麦浪翻滚的丰收景象,旋律悠扬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生生不息永远流淌在阿勒泰人心中的克兰河,总让我魂牵梦萦……
凡去过阿勒泰的人都知道,“阿勒泰”在蒙古语中是“金山”的意思。因而,阿勒泰自古至今曾吸引着许多淘金者,并演绎出无数奇妙而惊险的淘金传说和故事。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的确,在阿尔泰山大大小小的河流与山沟中都有十分丰富的矿藏。阿勒泰的黄金主要是沙金、麸皮金和颗粒金,含金量在95%以上,并以成色好而著名。据文献记载,阿勒泰所采的最大金块为二十九两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地淘金者蜂拥而至,一时打破了阿勒泰千年的寂静,使整个“金山”顿时沸腾起来。
阿勒泰是新疆主要的产粮区和重要的畜牧业肉食基地。由于土地肥沃,雪量充沛,还有阿尔泰山的雪水不断流进克兰河。因此,阿勒泰几乎年年粮食大丰收。每当夏收季节,源源不断的运粮车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阿勒泰的产粮区和农十师各团场,将成千上万吨粮食运送到各地。阿勒泰真不愧是新疆的“北大仓”。阿勒泰畜牧业的发展得益于它草地肥美,得天独厚的辽阔草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牧政策激发了哈萨克牧民勤劳致富的巨大潜能,也给阿勒泰畜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6年深秋,我第一次重返阿勒泰市,一下车就被它的变化所吸引:美丽的山城簇拥于金黄与赤红的秋色当中,犹如含羞待嫁的哈萨克族姑娘,而覆盖山城的一场初雪,恰似新娘头上洁白的披纱,使她更妩媚婀娜。环顾全城,一条崭新的环城马路四通八达,各种小轿车和“面的”穿梭在宽敞洁净的大街上。大型商厦和豪华宾馆,在低矮的楼群中拔地而起,高高矗立。英俊潇洒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和漂亮的姑娘迎面而来,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自信。而屹立在街心广场的雕塑“姑娘追”,更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
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横跨克兰河之上的“东方红”大桥,气势宏伟而壮观。桥身由上上下下无数根结实的方木和螺钉连接而成,整个桥身呈黑色。少年时曾和伙伴无数次乘马车从桥上经过。眼望无数根方木交织的桥顶和两侧湍急的河水,曾引起我无数次震撼。某个深秋的清晨,我曾看见一位戴着花帽的白胡子维吾尔族老人悠闲地骑着毛驴经过此桥。多少年后,每当回想起阿勒泰,“东方红”大桥就浮现在眼前,小毛驴的蹄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
遗憾的是,当我重返故地时,“东方红”大桥已不复存在,替代它的是一座钢架结构的新式虹桥,尽管铁桥颇具现代气息,可在我心中,它和“东方红”大桥那宏伟壮观的气势相比却逊色许多。驻足桥旁许久,一种难言的感慨在胸中涌动,久久不能平静。
克兰河是阿勒泰市的母亲河。克兰河从阿尔泰山的雪峰下流出,她带着雪山彻骨的寒气,捎着沿途草原和白桦林的芳香,静静地流进阿勒泰市各族人民的梦乡。当你去阿勒泰旅游,居住在市中心河畔的宾馆,夜深人静时,你会听见克兰河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涛声,宛若一首悦耳的冬不拉曲,让你心醉,伴你入梦。
阿勒泰的确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她不仅养育着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哈萨克族人,也养育着五六十年代响应祖国召唤、满腔热血来自祖国各地的兵团建设者。他们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将任何困难踩在脚下的拓荒者与创业者。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安营扎寨在阿尔泰山脚下、额尔齐斯河畔。他们开挖冻土,凿山放炮,几经严寒酷暑,终于将克兰河、额尔齐斯河河水引进荒原戈壁,开垦出一片片绿洲,修建起一座座花园般的新城和农场……
是的,由于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才使这块神奇的土地焕发出亘古未有的生机,随着岁月更迭,它将更具厚重和魅力。他们在六十年屯垦戍边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且也创造了一种精神和风范。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创业者的历史功绩和辉煌业绩将永载共和国史册,曾为阿勒泰地区建设作出贡献的上海、天津和江苏等地支边青年多已回内地,有的还生活在那块土地上。许多老同志虽身在内地,但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却永远滞留在了那片深情的热土上。
在和许多回到内地的阿勒泰老乡交谈中得知,他们依旧怀念着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怀念着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塞外江南”,怀念着如今仍在那片热土上生活或已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和老同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