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0期:第04版 秦风

戴香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端午节,各地有赛龙舟、包粽子、吃油糕、插艾叶等习俗,西府乡间最盛行的是戴香包。

香包,过去有的地方农村人称其为“魑魅”。在民间传说里,魑魅是古时候山林中的怪物,长得狰狞可怖,每年五月初就成群结队窜出林子,残害人畜、糟蹋庄稼,甚为凶猛猖狂。人们在与魑魅的长期争斗中发觉它非常惧怕有浓烈气味的草物,于是在魑魅将要出山的时节到处寻找有气味的树叶和野草。男女老少或将其拿在手里、缠在腰间,或将其插在家里的窗户和门框上,以驱赶魑魅的侵扰,护佑全家人平安。

后来,人们就把有香味的草物采摘晒干,装进小布袋里缝制好,再穿一根细线挂上脖子,或者缠在手腕和脚腕上。随着人们审美日益多元化,原本用于驱赶魑魅的香包逐渐演绎成式样众多、精美绝伦的节日装饰品。

西府民间常见的香包分大、小两种。大香包模样有点像寺庙里和尚念经时敲击的木鱼,传说小孩子戴上能祛毒辟邪。制作时,一般选用大红色的布料,再填充一团棉花,里面撒上少量精制香粉,一针一线缝起来,上部留一个穿线的小孔,外侧镶嵌一圈由白色布料叠成的、尖角形的“魑牙”,看上去小巧玲珑,十分惹人喜爱。小香包大小像山杏核,做法也是用布料包一撮香料。杏核本身就是中草药,孩童顽皮,爬高跳低手脚最容易受伤,戴上杏核寓意药到病除,保佑健康成长。

香包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魑魅”,民间艺人们将非遗刺绣工艺融入香包中,制作成小巧精致的五毒虫或十二生肖动物,用各色绣花线装饰出漂亮的羽毛,嵌进玻璃眼珠,底部吊垂一绺鲜艳的绣花线,再用丝线穿起来,高挑在细溜溜的竿子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甚是喜人。这种制作方法不仅把民俗文化和生肖文化巧妙融合,也为香包注入了新的意蕴。

在西府农村习俗里,端午节这天,全家人一大早就起来,手提篮子,拿起镰刀,踩着露水去村前屋后采摘香草。

香草,其实就是乡村常见的艾草、车前草、芨芨草、桃叶、杏叶、桑叶之类的草药和树叶,采回家后,倒进开水锅内,熬制成一锅气味浓烈的香草水,大人小孩挨个儿擦洗一遍身子。接着,庄重的戴香包仪式就开始了,小孩们穿上外婆送的换季新衣,按年龄大小站成一排。大人们分工协作,有的收拾做好的香包,给花绳撒上香粉,有的按长短剪线绳,有的专司佩戴,忙得不亦乐乎。先给大香包穿一根花花绳,挂在孩子的脖颈上,不高不低吊垂至胸口位置;再剪一小截花花绳,穿上四五个“杏核”,分别绑在手腕、脚腕位置。

平日里原本邋遢的孩童,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个个穿戴一新,周身上下香气扑鼻,清爽雅俊,一时大人乐娃娃闹,好不热闹。孩子们跑起来后,胸前的香包左右摇摆,不停地拍打着肚皮,模样儿滑稽又逗人,而缠在手腕、脚腕的小香包手串散发出的一股股醉人的香味,弥漫在农家小院里,伴着欢声笑语,醉了满院的大人娃娃,氤氲出传统节日浓浓的氛围。□赵林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