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症:年轻女性完美主义倾向的深渊
“每逢入夏就减肥”。当身边有人凭着坚强的“毅力”完全通过节食来减重,并取得明显效果,是否应该提醒她们:有这样一群人,与积极饮食改造的减肥人士正相反,她们在试图重建自己与食物的关系——进食障碍患者。
神经性厌食症
在精神类疾病中致死率最高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23岁的小菲(化名)两年前因为男友无意间说了一句“你肚子上的肉好多”,便受到刺激下决心要狠狠减脂瘦身。她开始了疯狂减肥,体重从115斤左右瘦到68斤,BMI(身体质量指数)低到了12kg/㎡,形体异常消瘦,脸部凹陷。随后小菲身体各项机能出现退化,体力、精力严重下降,连站立、行走都很费力,同时出现了肝功能减退、激素分泌紊乱等情况。
家人将她送至医院,经过系统性心理-精神评估,结合辅助检查,小菲被确诊为“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专家表示,厌食症后果严重,瘦骨嶙峋的患者往往会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紊乱,重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代谢紊乱、多脏器衰竭等恶病质状态,危及生命。
进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在精神类疾病中,神经性厌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和多数心理障碍类似,进食障碍诱发因素包括生物、个体心理、家庭以及社会文化四大方面。
根据西方的流行病学调查,进食障碍的患者90%~95%都是女性,发病年龄在12~35岁。进食障碍困扰的往往是有着完美主义倾向、对外表敏感的女性。持续快速降低体重是导致各类型进食障碍的高危因素。
近二十年来,我国进食障碍患病人数不断攀升。
进食障碍有低就诊率的特点。《柳叶刀》杂志2020年3月刊发的论文《进食障碍:急需创新和进步》中指出,只有约20%的进食障碍患者寻求治疗,且往往是在病情发展的晚期。
进食障碍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失调,尤其是厌食症患者,多数与抑郁症共病。在进食障碍患者中,11.8%有自杀未遂史,43.3%有自杀意向。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该病患者的关键。
四个指标判断神经性厌食症
根据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故意减轻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正常平均体重公斤数=身高厘米数-105),或者BMI为17.5或更低(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在青春期前患者没有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低体重情况下,采取故意措施减轻体重: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自我诱发呕吐;自我引发排便;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至少有1项)。
2.病理性怕胖。患者的意识里持续存在着异常害怕发胖的观念,并给自己定了一个过低的体重值,这个值远远低于标准的适度或健康的体重值。
3.内分泌紊乱。女性:已有规律的月经因为体重过低,停经超过3个周期(使用激素如避孕药等才能维持其月经周期者也视为停经)。
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
4.持续减轻体重。以上症状至少3个月,排除躯体疾病所致体重减轻,可能存在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治疗进食障碍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强调,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学的评估和干预。进食障碍患者营养一般是紊乱的,干预应从食谱的安排、热量的计算等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要进行内科的检测和评估,进食障碍患者有可能因为饮食问题造成很多内科并发症。
再次是精神科的评估,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存在情绪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最后,身边人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更多接纳和包容,共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王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每逢入夏就减肥”。当身边有人凭着坚强的“毅力”完全通过节食来减重,并取得明显效果,是否应该提醒她们:有这样一群人,与积极饮食改造的减肥人士正相反,她们在试图重建自己与食物的关系——进食障碍患者。
神经性厌食症
在精神类疾病中致死率最高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23岁的小菲(化名)两年前因为男友无意间说了一句“你肚子上的肉好多”,便受到刺激下决心要狠狠减脂瘦身。她开始了疯狂减肥,体重从115斤左右瘦到68斤,BMI(身体质量指数)低到了12kg/㎡,形体异常消瘦,脸部凹陷。随后小菲身体各项机能出现退化,体力、精力严重下降,连站立、行走都很费力,同时出现了肝功能减退、激素分泌紊乱等情况。
家人将她送至医院,经过系统性心理-精神评估,结合辅助检查,小菲被确诊为“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专家表示,厌食症后果严重,瘦骨嶙峋的患者往往会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紊乱,重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代谢紊乱、多脏器衰竭等恶病质状态,危及生命。
进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在精神类疾病中,神经性厌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和多数心理障碍类似,进食障碍诱发因素包括生物、个体心理、家庭以及社会文化四大方面。
根据西方的流行病学调查,进食障碍的患者90%~95%都是女性,发病年龄在12~35岁。进食障碍困扰的往往是有着完美主义倾向、对外表敏感的女性。持续快速降低体重是导致各类型进食障碍的高危因素。
近二十年来,我国进食障碍患病人数不断攀升。
进食障碍有低就诊率的特点。《柳叶刀》杂志2020年3月刊发的论文《进食障碍:急需创新和进步》中指出,只有约20%的进食障碍患者寻求治疗,且往往是在病情发展的晚期。
进食障碍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失调,尤其是厌食症患者,多数与抑郁症共病。在进食障碍患者中,11.8%有自杀未遂史,43.3%有自杀意向。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该病患者的关键。
四个指标判断神经性厌食症
根据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故意减轻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正常平均体重公斤数=身高厘米数-105),或者BMI为17.5或更低(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在青春期前患者没有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低体重情况下,采取故意措施减轻体重: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自我诱发呕吐;自我引发排便;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至少有1项)。
2.病理性怕胖。患者的意识里持续存在着异常害怕发胖的观念,并给自己定了一个过低的体重值,这个值远远低于标准的适度或健康的体重值。
3.内分泌紊乱。女性:已有规律的月经因为体重过低,停经超过3个周期(使用激素如避孕药等才能维持其月经周期者也视为停经)。
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
4.持续减轻体重。以上症状至少3个月,排除躯体疾病所致体重减轻,可能存在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治疗进食障碍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强调,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学的评估和干预。进食障碍患者营养一般是紊乱的,干预应从食谱的安排、热量的计算等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要进行内科的检测和评估,进食障碍患者有可能因为饮食问题造成很多内科并发症。
再次是精神科的评估,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存在情绪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最后,身边人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更多接纳和包容,共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王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