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9期:第04版 读书

王新民与他的书话《读懂贾平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还是在春天的时候,就收到王新民快递来的书话新著《读懂贾平凹》,陆陆续续现在才读完。我的阅读习惯是,好的书籍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日常间放在手边慢慢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容地享受这本书的好。

《读懂贾平凹》就是这样一本令人阅读愉快且很有收获的书话题材好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关于贾平凹的研究论著读过不少了,但是从出版和书话的角度,似乎并不多见。而王新民的这本书则填补了这一方面空白,要真正读懂贾平凹,这本书话提供了丰富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弥足珍贵。

所谓史料,就是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事实的材料。史料的来源主要是当事人对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也有对留存下来的典籍的整理与发掘。然而,最珍贵的是前者,这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书话《读懂贾平凹》只能王新民来写。

王新民首先是学者,深知史料的价值。从二十一世纪之初,他就与贾平凹“结缘”,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位必将走进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作家,于是,他开始真实记录与贾平凹的交往。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在他的笔下,留下如此大量关于贾平凹著作出版情况以及与编辑们的情谊故事,尤其可贵的是他对贾平凹“不虚美”的真正地品评文字。

现在时是历史的常态,能够真实记录现在时,这是学者的责任,也是学者的义务。然而,善于在现在时中慧眼识珠,看见和记录真正具有历史价值的人物与事件,这是学者本领高低的区分。古代的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就有这样的慧眼,也有文字记录的才华,才为我们留下了远古至汉代的历史风貌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王新民长期在出版界工作,接触的文艺作品和作者非常多,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对贾平凹及其作品情有独钟,他看见了隐含在这位作家身上巨大的文艺潜质和不断爆发的文艺能量,值得留下浓墨重彩的现在时的史料篇章。

历史的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赶上,王新民就恰巧赶上了。自然,这与他从事出版工作有关,也与他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有关,否则就不会有这本留存着贾平凹以及他的著作出版有关的精彩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贾平凹》确实是一本不能低估的具有史料性质的著作,是一本精彩的学者之书。

其次,王新民是具有推动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很有能力和艺术水平的编辑。他亲自编辑或者策划出版过贾平凹的不少著作,例如《平凹游记选》《坐佛》《贾平凹游品精选》《做个自在人——贾平凹序跋书话集》等作品,还主编有20卷本的《贾平凹文集》,仅仅这些书目,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和出版政策的变化和进步,堪称当代中国出版史和文学史的缩影”——确实如此,贾平凹后来以及目下的创作实绩证明了这句话,也证明了王新民善于鉴别优秀作家和文艺作品的眼光。他还利用在出版社工作的条件,熟悉出版方面的法律条文,全力帮助贾平凹进行著作维权,打击“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这些,在《读懂贾平凹》书中,都有相当篇幅的详细记载——编辑和出版工作者是作品生产者的朋友,也是作品生产者权益的捍卫者,这在王新民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众编辑的辛勤劳动。在《读懂贾平凹》中,王新民还记叙了不少助推贾平凹著作出版的编辑老师,其中不乏非常感人的情节,例如孙见喜编辑的《贾平凹小说精选》荣获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编辑的《贾平凹游品精选》荣获全国图书装帧奖等,还有名编张孔明、张海潮、高立民,甚至曾任《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她编辑过贾平凹的《古炉》《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出版幕后工作者,在王新民的这本书中,也都给予赞美性描写和介绍。这一众编辑都是比较活跃的作家或者文艺评论家,惺惺相惜,是真正懂得贾平凹的伯乐。

再次,王新民还是贾平凹文学作品创作别有眼光的揭秘者。在《读懂贾平凹》中,收录的《贾平凹及其作品与地方志》,揭示出贾平凹的写作得益于地方志,他说:“他(指贾平凹)十分看重地方志对创作的作用”“深入生活考察各地首先借阅当地县志,从中了解当地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物产美食诸方面。”地方志,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记载,也是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可靠资料,善于利用地方志进行文艺创作,吸取地方特色文化的滋养,这是优秀作家进行文艺创作的有效途径。这不但体现在贾平凹的创作上,也体现在陈忠实的创作上,他曾经反复翻阅关中大儒牛兆濂编写的《蓝田县志》以及周边地域的志书,才创作出厚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王新民说,贾平凹曾经在他处借阅过《澄城县志》《紫阳县志》等志书。贾平凹的长篇散文名篇《商州初录》以及《定西笔记》的创作,就能证明这一点。

第四,王新民是品鉴贾平凹文学作品的高水平文艺评论家。在《读懂贾平凹》中,就有《〈山本〉就是一本秦岭志》《关于〈废都〉“它不是死得干脆,就是活得顽皮”》《永不熄灭的〈带灯〉》《“通过〈老生〉写出整个中国”》等篇什,以平稳而实在的笔触,写出了对贾平凹一些作品的中肯而睿智的看法与评论。反过来说,贾平凹及他的文学作品也滋养了王新民的审美情操,他说:“假如没有贾平凹及其作品,我的人生可能是平铺直叙的,不可能柳暗花明;假如没有贾平凹及其作品,我们的精神生活可能单调乏味,不可能如此丰富有趣。”作家与文艺评论家的关系应该是互相有所促进的关系,王新民与贾平凹做到了这些,这是一种艺术境界,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读懂贾平凹》中,还有王新民所写贾平凹的访谈和几篇专题文章,如《“本人气质决定,我爱焉怪”》《爱我的人在前边拉我,恨我的人在后边推我》《散文为什么不能虚构?》——这些,推开了认识贾平凹文学创作奥秘的一扇敞亮的窗口,对了解贾平凹的性格与气质以及写作追求,都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况且行文饶有趣味,对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很有启示的作用。

第五,王新民还是贾平凹著作丰富的收藏者。据他说,“在我的书房,贾平凹的著作几乎占据了两个书柜,各种不同的版本有三百种左右”,其中既有国内出版的各种作品,也有港台出版的繁体字竖排本以及不少的外文版,甚至还有“数十种盗版书、假冒书和非法出版物”“比如十来种《废都》盗版本”。王新民几乎收藏了贾平凹所有著作,特别是后者,对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都是非常珍贵的版本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作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其著作,而要进行研究,这是基本的资料要求,王新民之所以能非常自信而又很有见地写出这样的专题研究贾平凹的著作,除过他与其交往过从甚密、知悉其创作生活之外,这些大量的贾平凹著作,也给了他广泛阅读和写作的支撑。

王新民是作家、文艺评论家,更是书话家。书话是自古以来极为发达的文体,书话的对象就是书籍,离开书籍就写不成书话。正如作家要写作离不开生活,书话家离不开书籍。然而,如今看来,能操持此文体的作家不多见了。其原因很简单,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真正读书人愈来愈稀少了,遑论其他。而要写书话,则必须有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青灯黄卷,在字里行间讨生活,这不容易。再说,写书话还得熟悉书里书外的掌故,且文笔又不留滞,能做到这些,才能写出像样的书话,王新民就是当代的书话高手,难能可贵地为广大读者奉献出《读懂贾平凹》这本内容扎实的兼有文艺评论色彩的书话佳作。□柏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