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西安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点燃“星星之火”——
创新“集市” 焕“新”活力
6月19日,占地千余亩的西北最大铁路货车造修、铁路客车检修基地——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西安)院内,“匠心筑梦·技耀西车”职业技能竞赛正在产品制造部8500T压力机厂房火热进行。
这个建于1938年的老牌企业,历经风雨,如今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在其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推动公司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星光熠熠的创新“集市”
6月18日,走进王勇军党员先锋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白蓝相间的现代装饰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墙上展示的研究成果、项目进展、团队文化,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创新氛围,“奋斗”“担当”“创业”“实干”等标语,更是激励团队成员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这个曾在厂区一隅,仅有两间办公室的工作室,如今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团结协作、崇尚劳动的工作室,同时也承担了公司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重任。
“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工作室要持续激发职工‘金点子’,为企业创效益。”身处全新装饰的工作室,王勇军十分自豪。
“工作室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中车西安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胜林介绍,营造更加浓厚且舒适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能让人才更加专注创新。
劳模创新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和资金保障。近两年,中车西安投入100余万元,对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投入8万元为工作室培训基地更新设备。
同时,设立大师工作室党支部,党政工齐抓共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组建工作室创新攻关专家组,推动项目落实。制定《公司核心人才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建立产业工人专家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积极培养“双师型”人才。
截至目前,中车西安已成立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包括1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省级示范和4个公司级,涉及焊接、机电、维修、大修、涂装及车电等6个关键技术工种,形成了一个既有经验丰富“老工匠”,也有充满朝气“新生代”的创新“集市”。
李永军(左一)与同事交流焊接技艺。
创新实践的实战“秀场”
焊接高级技师李永军牵头离子弧与氩弧自动焊(PAW+GTAW)复合焊接工艺焊接碳钢的应用,让基本罐车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机修钳工王勇军完成的构架数控翻转装置,优化了构架检修工艺装备,提高工效50%以上;维修电工首席技师王永智负责的动平衡机加工程序改造大修项目,为公司节约资金30余万元……
除此之外,在这个“集市”,张文华、张军、林新杰、董彬等公司级创新工作室也进行着创新实践。
“7个技能大师结合各自技术优势及特点,围绕公司科研开发、新品试制、高端技术创新等开展重点技术攻关。”李胜林说,工作室集中研究解决制约影响生产、安全的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为职工提出的“金点子”提供实践机会。
近年来,公司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经济技术成果200余项,申报专利12项,授权8项,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能手,造就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职工队伍。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不同工作室都有强项绝招,但每个工作室不可能包罗万象。”李胜林说。创新工作室联盟如何更好联动?中车西安正着力推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工作室联合协同攻关,促进攻关项目达到高水准。
联合攻关项目“不锈钢药芯焊丝在黄磷罐式集装箱上的焊接应用”,已形成批量生产和销售,推动公司新兴产业的发展,联合攻关初见成效。
让“智慧接力”传承发扬
不久前,中车西安被授予国家级新区智慧轨道研发基地。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铁路罐车产业链链主企业,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变革对技能人才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虽然有焊接机器人作业,但也必须具备传统焊接基础能力。”如今,李永军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全能焊接技术培训、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公司有2000余人,新入职职工培训以及焊接技艺相关的考试都经过他的指导。
技术创新不能只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创新工作室应该激发大多数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中车西安优化创新工作室“名师带徒”模式,“多师多徒”“多工种带徒”,聚焦企业生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围绕新工艺、新工法,定期对生产关键任务和瓶颈问题进行研讨,提升关键核心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不停步,培训不断线。创新工作室引领着青年职工不断学习进步。“我要向师傅王永智一样,永远保持对工作的热爱。”电气维保工高翔说。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我是工作室的带头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更多新人成长。”王永智说。
以创新工作室为支点,工作室带动下的创新之火,正以燎原之势成长为中车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6月19日,占地千余亩的西北最大铁路货车造修、铁路客车检修基地——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西安)院内,“匠心筑梦·技耀西车”职业技能竞赛正在产品制造部8500T压力机厂房火热进行。
这个建于1938年的老牌企业,历经风雨,如今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在其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推动公司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星光熠熠的创新“集市”
6月18日,走进王勇军党员先锋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白蓝相间的现代装饰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墙上展示的研究成果、项目进展、团队文化,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创新氛围,“奋斗”“担当”“创业”“实干”等标语,更是激励团队成员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这个曾在厂区一隅,仅有两间办公室的工作室,如今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团结协作、崇尚劳动的工作室,同时也承担了公司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重任。
“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工作室要持续激发职工‘金点子’,为企业创效益。”身处全新装饰的工作室,王勇军十分自豪。
“工作室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中车西安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胜林介绍,营造更加浓厚且舒适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能让人才更加专注创新。
劳模创新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和资金保障。近两年,中车西安投入100余万元,对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投入8万元为工作室培训基地更新设备。
同时,设立大师工作室党支部,党政工齐抓共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和运行。组建工作室创新攻关专家组,推动项目落实。制定《公司核心人才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建立产业工人专家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积极培养“双师型”人才。
截至目前,中车西安已成立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包括1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省级示范和4个公司级,涉及焊接、机电、维修、大修、涂装及车电等6个关键技术工种,形成了一个既有经验丰富“老工匠”,也有充满朝气“新生代”的创新“集市”。
李永军(左一)与同事交流焊接技艺。
创新实践的实战“秀场”
焊接高级技师李永军牵头离子弧与氩弧自动焊(PAW+GTAW)复合焊接工艺焊接碳钢的应用,让基本罐车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机修钳工王勇军完成的构架数控翻转装置,优化了构架检修工艺装备,提高工效50%以上;维修电工首席技师王永智负责的动平衡机加工程序改造大修项目,为公司节约资金30余万元……
除此之外,在这个“集市”,张文华、张军、林新杰、董彬等公司级创新工作室也进行着创新实践。
“7个技能大师结合各自技术优势及特点,围绕公司科研开发、新品试制、高端技术创新等开展重点技术攻关。”李胜林说,工作室集中研究解决制约影响生产、安全的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为职工提出的“金点子”提供实践机会。
近年来,公司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经济技术成果200余项,申报专利12项,授权8项,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能手,造就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职工队伍。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不同工作室都有强项绝招,但每个工作室不可能包罗万象。”李胜林说。创新工作室联盟如何更好联动?中车西安正着力推进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工作室联合协同攻关,促进攻关项目达到高水准。
联合攻关项目“不锈钢药芯焊丝在黄磷罐式集装箱上的焊接应用”,已形成批量生产和销售,推动公司新兴产业的发展,联合攻关初见成效。
让“智慧接力”传承发扬
不久前,中车西安被授予国家级新区智慧轨道研发基地。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铁路罐车产业链链主企业,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变革对技能人才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虽然有焊接机器人作业,但也必须具备传统焊接基础能力。”如今,李永军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全能焊接技术培训、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公司有2000余人,新入职职工培训以及焊接技艺相关的考试都经过他的指导。
技术创新不能只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创新工作室应该激发大多数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中车西安优化创新工作室“名师带徒”模式,“多师多徒”“多工种带徒”,聚焦企业生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围绕新工艺、新工法,定期对生产关键任务和瓶颈问题进行研讨,提升关键核心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不停步,培训不断线。创新工作室引领着青年职工不断学习进步。“我要向师傅王永智一样,永远保持对工作的热爱。”电气维保工高翔说。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我是工作室的带头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更多新人成长。”王永智说。
以创新工作室为支点,工作室带动下的创新之火,正以燎原之势成长为中车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