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65期:第04版 秦风

弦板腔: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怀抱二弦,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以声情并茂的弦板腔将人生的苦乐沧桑细细吟唱。这温婉诗意的情景,描述的正是古老弦板腔皮影戏令人沉醉的演出画面。

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它是咸阳境内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是皮影戏(也叫影子、灯影戏)的分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弦板腔广泛流传于乾县、兴平、武功、礼泉、永寿一带,尤其在乾县影响最深,流传最广,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

千年流传  华夏瑰宝

据《乾县志》记载:弦板腔“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宋代以来,民间皮影戏大为发展,到陕西形成了“东路”“西路”两派,弦板腔正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结合秦腔艺术的产物。据《陕西省文化艺术志》记述:“弦板腔源于民间说唱艺术。最初为一人左手摇‘呆呆子’(即二板子),右手捧‘结子’(即蚱板子)说唱”。清乾隆年间,艺人们加上了自制的三弦和二弦伴奏,以弦板调为主,杂以当地民歌、小调等,说唱一些简单的人物故事,开始形成了以弦子伴奏为主的弦子正板调。并且逐渐由正板调发展衍生出慢板、二六板、散花板等一套板式,形成了皮影弦板腔。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咸阳等地出现了咸阳北贺村刘智和班、乾县薛梅坊朱九班、礼泉县张冉村杨麒麟班和兴平县南陈树村赵焕印班四大皮影班社。道光、咸丰年间,礼泉弦板腔老艺人王文与其子王彦凯对弦板腔音乐唱腔和伴奏乐器进行革新、改造,在原有唱腔基础上创造出唱板,并糅合板腔体与曲牌体唱腔,以正板为基础,创造出大撇音、大开板、伤音子、漾音子、三偕一等多种唱调,加上了二胡,改进了原来的蚱板,采用了二板配以二弦或三弦伴奏方法,构成了弦板腔音乐唱腔体系。

1957年,乾县人民剧团首次将弦板腔由民间皮影搬上戏曲舞台,实现了弦板腔由皮影戏向舞台大戏的转变。1960年,乾县剧团改编传统剧《九连珠》、兴平剧团创作现代剧《十三姐妹闯三关》、礼泉县剧团整理传统剧《郁轮袍》参加陕西省新剧种会演,后将乾县秦腔剧团改为弦板腔剧团。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间,弦板腔戏剧工作者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有编剧丁明、张汉等先后改编和创作了《武则天》《白马血盟》《借驴》等古代剧和现代剧。成长起了李育亭等弦板腔独有的音乐设计人才,在知名导演惠济民、郭景民等悉心培养下,涌现出刘智民、杨巧言、丁碧霞、徐俊锋、车秀花、王碧云等优秀演员。70年代,移植剧《穷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改编较为成功,并在咸阳地区“样板戏”会演中,由乾县弦板腔剧团所排弦板腔《智取威虎山》获得多种奖项。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环境的冲击,弦板腔艺人发起了改良运动,其中由礼泉县张国正等皮影社的改良最为成功,完美协调了现代戏中唱腔与影人动作的问题,同时制作了更加符合现代戏的新舞台道具,创造出了类似西方马戏团的演出方法,快速搭建与拆解舞台,以此实现快速转移,为更多的观众带来“弦板腔皮影戏”的精彩表演,使弦板腔从舞台回归到皮影,再次焕发生机。

2006年5月20日,弦板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它是全国唯一的地方优秀剧种,为我国影响深远的戏曲艺术增添了光彩,对研究戏剧文化和地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月26日,乾县丁碧霞、李育亭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弦板腔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丁碧霞演唱激情澎湃、字正腔圆、豪迈奔放,表演传神到位、潇洒飘逸,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传统剧目有《取桂阳》《十五贯》《紫金簪》《白马血盟》等;李育亭演奏节奏明快、悦耳悠扬、感人动听,把剧情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代表作品有《向阳川》《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弦板腔音乐》。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弦板腔的唱腔风格,既有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刚健明快的北方戏剧风情,又有婉转悠扬、细腻柔和、清亮委婉的南方戏剧意蕴,刚柔相济,如泣如诉,娓娓道来,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地方特色和民歌韵味,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魅力独特  风格多样

早期的弦板腔依附于皮影戏,表演人数较少,只有四个人进行表演,当时的演出场面被形象地描述为“一挂牛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所以又有“四人忙”的称呼。四人分为两部分,在纱帘“亮子”前操作挑动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敲带鼓弹硬三弦,一个拉二弦折铙钹,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锣、唢呐、大号、小号。后来表演队伍发展壮大,有四手、五手、六手等,并加入了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

弦板腔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用于伴奏唱腔,演奏曲牌;武场主要用于伴奏唱腔、曲牌的起奏和击节。主要使用的演奏乐器有:二弦、硬三弦和板子。二弦,也称硬弦,由琴筒、琴杆、琴轴、千斤、弓子等部分组成。琴筒呈圆形或八角形,多用樟木和桐木。琴杆多由硬木制作,上端呈方形,顶梢向左弯,全长55厘米左右,上系两根牛筋制作的琴弦,演奏时,食指、中指、无名指戴金属指帽。音尖清脆,穿透力强。硬三弦属弹拨乐器,与一般民乐三弦外观极其相似,其弦为牛筋弦所制,但对弹奏者要求更高。板子则是主要用于弦板腔武场的打击乐器,板子包括“二板子”和“扎板(或称蚱板)”。二板子是以两块厚而长的板子,常用枣木或梁子木制作,两板上端各平行左右开有两个小孔,以皮绳连贯而成,板与板之间留有适当空间。蚱板是由一块比二板子稍薄的枣木和较短较薄的竹片,用绳通过小孔连贯而成。演奏时,左手执蚱板,右手执二板子,蚱板压打。发音高而亮;二板子发音桄桄。起板后,蚱板子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代替了干鼓和牙子,二板子则代替了梆子。随着历史的演进,弦板腔在早期的两大基本乐器“弦子”和“板子”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种民族乐器,演唱风格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国风秦韵  扎根百姓

弦板腔与秦腔同属一种语音体系,但它要比秦腔更加简单直接。叙事的弦板腔唱腔多奔放豪迈、气势恢宏;抒情的弦板腔唱腔多柔美婉转、细腻清亮。弦板腔唱腔有九种基本板式,即正板、上音子、三不齐、气死人、紧板、二流板、导板、流板、撒板,另外还有一种带有强烈的呼唤性,常把情绪推向高潮的“喝场”。弦板腔的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主要用陕西关中方言,讲究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与一板一眼的秦腔相比,弦板腔多了一份随意性。

两千年天籁之音悠悠委婉,道不尽人世变迁绵绵传唱。弦板腔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生活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传统剧目有656个,改编演出的有《取贵阳》《白马血盟》《十二寡妇征西》《九莲珠》《逼上梁山》《七星剑》,移植演出剧目有《隔门贤》《武则天》《穷人恨》《白毛女》《朝阳沟》《杨立贝》《龙马精神》《不平静的海滨》,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有《借驴》《新媳妇》《审椅子》《鸿雁高飞》《蜜桃沟》《红梅》《山村姐妹》。改编传统剧《紫金簪》,作为1979年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剧目,获演出乙等奖。

长期以来,弦板腔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视听艺术,以鲜明的戏剧美感,深深地扎根在寻常百姓中。时而婉转优美,时而豪迈奔放的唱腔饱含生命的张力,抚慰人们的心灵,活跃人们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勇敢地追求生活。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征程上,弦板腔的艺术价值有待人们更深更广的发掘和弘扬。□习剑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