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65期:第04版 秦风

关中文化“最渭南”漫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说到关中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关中之学”。

“关学”是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从北宋到清末,一直延续了800多年。张载是陕西眉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他一生著述、讲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关中,后人把关中的儒学称之为“关学”,关中学派也被称之为横渠学派。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洛阳二程(程颐、程颢)之学并驾齐驱,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有人说,张载的“关学”诞生,标志着西北学术文化由经验、制度、民俗的层次,升华到了理论、哲学的层面。

“关中”一说,最初提出的人是东晋的徐广。他在注释司马迁《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时,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认为这“四关”就是“四塞”的具体含义。关于“关中”的由来,有四关说、两关说、六关说、一关说等等。现在比较通行的是四关说:“潼关以西,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的陕西中部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五个地市。大约55000多平方公里,2300多万人。由此可见,“关中”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关隘文化、地缘文化,又加上地处黄河流域。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与流变,当年的关隘文化,已经被典型的中国北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所替代。张载的“关学”就是从关中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棵儒学之花。

渭南文化在关中文化中的地位

渭南地处渭河平原、关中盆地。南边是极具国家地理标志的秦岭,北部是黄土高原的缓冲带,西边是横亘的乔山余脉,东边毗邻母亲河——黄河。从全国范围看,几个大的水系,譬如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等,都孕育产生了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而包括高原在内的各大山脉,则培植、生长了各民族独特的性格基因。这种现象,在渭南域内也同样存在。前些年渭南市推出的渭南精神——华山风骨,渭水襟怀,就说明了这一点。地域、环境造就人类文化,自然,包括民间文化在内的渭南文化都属于黄河文化,也是关中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渭南段有150多公里。其间,有两条河流,汇入黄河。一条是在韩城禹门口一带,从山西流入黄河的汾河。这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一条是从潼关入河的渭河,这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黄河由西向东,过了韩城龙门,一路向南,在秦岭脚下,又向东,进入下游。潼关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也是关中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分水岭。

自古以来,黄河渭南段有四五个渡口,现今在渭南域内的黄河上,日常大概有三个渡口运营。一个是韩城龙门的公路铁路大桥,一个是潼关秦东镇的公路铁路大桥,中间还有合阳洽川镇的黄河浮桥。一河两岸的民间往来,十分频繁,秦晋两省的民间文化不可避免地都会有所融合。譬如陕西韩城党家村的主姓党姓的外甥贾姓,就是来自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李家大院的主人,则是来自韩城的相里家族。我们在考量渭南文化的时候,必须牢牢抓住黄河文化这个“血缘”脉络,同时,也不应该忽略河东晋商文化与关中文化深层次的互融与影响。

丰富多元的渭南文化

渭南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是西北通往华北、中原、陕北的要冲,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域内文化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浓厚的民间祭祀庆典文化:主要是对天地、神灵的膜拜与祭奠;对丰收、节庆的民间狂欢。譬如合阳的上锣鼓,大荔的花苫鼓,华州的蹩鼓,韩城的抬神楼,渭北的血社火、面花,白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韩城徐村司马迁祭祀典礼,以及风格各异的民间传统剪纸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合阳跳戏、渭华秧歌等民间社火。千百年来,这种民间文化,代代相传,心口相传,寓教于乐,早已融入渭南人的日常生活,是渭南农耕文化的精神载体。

种类繁多的戏曲文化。戏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像发源于华阴的迷胡戏、大荔的同州梆子、富平的阿宫腔、合阳的线戏、韩城秧歌、临渭区的碗碗腔,以及曾经风靡渭河、洛河沿岸的皮影戏等十几种地方戏曲。这些地方小戏种的繁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渭南百姓活跃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古朴恢宏的民居建筑文化。渭南民居,基本都是砖混结构的明清风格;青砖灰瓦,四合院,古戏楼,尤其是作为建筑构件的各类砖木雕刻、装饰,更是精美绝伦。一座影壁,一段花墙,一扇门窗,一块砖雕,一个门楣,无不体现了主人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现存比较完整的像韩城的党家村、清水村、周原村等民居建筑群,合阳的灵泉村、南长益村民居建筑群,蒲城的几处名人故居,富平的莲湖村,澄城的尧头村,大荔的丰图义仓等建筑,无不体现了渭南农耕文化淳朴、厚道、勤俭、善良的社会风尚。

遍布城乡的鼓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在渭南广大农村,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支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传统锣鼓队。这些锣鼓队基本都有与众不同的鼓谱,别具一格的固定阵形。大都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传承历史,而且具有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等特点。多年来,每逢佳节,或农闲时节,农民都会自发组织,不拘一格,不分男女老幼,尽情释放内心的喜悦,成为乡村一道永不凋谢的民俗风景。

由古代战争,或关隘演变,留存下来的军事文化。譬如韩城的行鼓、跑竹马,华阴的素鼓、老腔,潼关随处可见的屯军文化,黄河旱船,渭南皮影戏等民间艺术,从装扮到队形,从音乐到造型,从演出到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军事风格。此外,还有饮食,譬如合阳的踅面等,以及渭南域内众多的屯军、古塞遗址,譬如潼关古城、大量的村名等。

丰富的红色文化。渭南的红色文化也是渭南这块热土上,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积攒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譬如九十多年前爆发的渭华起义留存下来的一系列革命遗址。譬如蒲城的永丰革命烈士陵园、韩城的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大荔的荔北战役纪念馆等革命遗址。

源远流长的宗亲文化。譬如华州的郑氏家族、郭氏家族,华阴的杨氏家族,韩城的司马家族,临渭的白氏家族等等,这些家族的后世成员遍布全球,是扩大渭南影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古老的民间庙会文化。每个县市区都有一到两个,甚至更多的古庙会。这些古庙会,每年举办一次,大都是依托当地寺庙的民间自发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寺庙已经消失,但古庙会却坚持了下来。

当然,博大精深的渭南文化还有许多,而且仅就上述的各种渭南文化,在现实中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些文化是相互交叉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存续千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渭南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互融互生,共同形成了多元的现代农耕文明。

潼关在三河口的凤凰山上,建了一个岳渎公园,很有意思。

行走在岳渎公园,临崖的十里长廊上,三河相汇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思接千载,感慨万千。

岳渎相望,即山水之恋。

在这里,岳,指的是五岳的西岳华山。过去,古人把有一个独立源头,且能直接入海的河流,称之为“渎”。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晋书·天文志》里:“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意思是说四渎即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其实,四渎,是个星官名,共有四颗星,一星在双子座内,三星在麒麟座内,古人认为它们与我国大地上的这四条大河对应,在这里自然是特指黄河了。

渭南是山岳与河渎相遇之地,是岳渎相望,山水共融的和谐之地,自然,也是最适合人居的宝地。□王旺山

被称为中国北方傩戏的合阳跳戏脸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