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部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受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整体办学条件和质量相对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切实加大,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实现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迈上新征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第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2016年出生人口出现波峰达到1883万人,从2017年起持续走低,2023年出生人口下降到902万人。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迫切要求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人口持续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教育学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持续发生重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深入研判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效能,增强教育体系的服务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需要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坚持规划引领,将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强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前瞻性配置。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有效满足欠发达地区教育需求,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和输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动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师资配备均衡化,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教育保障力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部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受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整体办学条件和质量相对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切实加大,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实现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迈上新征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第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2016年出生人口出现波峰达到1883万人,从2017年起持续走低,2023年出生人口下降到902万人。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迫切要求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人口持续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教育学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持续发生重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深入研判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效能,增强教育体系的服务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需要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坚持规划引领,将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强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前瞻性配置。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有效满足欠发达地区教育需求,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和输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动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师资配备均衡化,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教育保障力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