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806期:第04版 憩心亭

“风”味玉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曹彦强

初秋的巴山,玉米黄的如金,白的似玉,无不诉说着秋的故事,摇曳着丰收的希望,也映照着巴山人的生活模样。

巴山玉米有着巴山人一样的性格。

巴山玉米于孟夏时节破土而出,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路生长发育、抽穗开花,接着从“母亲”的腰间探出头来,调皮地和风打过招呼后,茁壮成长直至初秋时节,缓缓吐出细长绵柔的玉米须,黄的、白的、黑的、棕的……把巴山晕染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与水田玉米不同,巴山玉米的成长就是一部励志的历史,从种子到萌芽,从幼苗到扬花,从青涩到成熟,它们始终扎根于山岭,餐风饮露,尽管成长环境相对恶劣,尽管长不了很高,尽管无人欣赏,但它们依旧生命力顽强且旺盛,并把自己最甜美的“乳汁”回馈给巴山人。这份迎难而上的执着,这份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格,不正是巴山人勤劳刻苦的样子么!

巴山玉米承载着巴山人许许多多的乐趣与乡愁。

每当初秋季节,巴山玉米接近成熟时,也是巴山人最开心的时候。

不信,你瞧!

调皮又喜欢戏曲的小朋友拿细长的玉米叶做靠旗,拿玉米须做美髯,模仿着戏曲里的人物,以山为舞台、风为司鼓,“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而稍微年长一些的孩子,则喜欢烧玉米,在山林中捡拾一些干柴后,寻一处避风又空旷的山洼,点燃干柴,再把不知从谁家地里摘的不嫩不老的玉米棒子前后插上火叉,放到炭火上来来回回慢慢地烤,边烤边转动火叉,直到微黑焦黄,深嗅一口,玉米清香直往鼻孔里钻,粮食的香味透过鼻腔,甜到了心里。

不管是煮玉米时从锅沿散发出来的香味,还是烧玉米时和着烟火气的玉米醇香,这原生态的味道满满都是巴山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样子。

玉米不仅是深受巴山人青睐的充饥粮食,也是升腾着别样精彩的诗意和浪漫。

用巴山山泉裹着巴山泥土,才能酿出巴山独有的玉米酒香。相比高粱酒、米酒等,玉米酒(巴山人更习惯叫苞谷酒)名不见经传,却是巴山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选料、蒸煮、发酵、蒸馏……整个过程就像照顾婴儿一样,需要小心翼翼又精准操作,这也难不倒巴山人,巴山酿酒人都不需要依靠器具,仅凭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可以把握蒸煮时间、酒曲多少、火候大小等各个细节。

新鲜出锅的玉米酒就像巴山人一样,性情淳朴,醇香浓郁,口感微甜但度数高,喝了易醉。于是,巴山人选择装坛贮藏一段时间再喝。

玉米酒成了生活调剂品。农忙时酌几杯,振奋精神;农闲时品几盅,消闲解闷。走亲访友时,提几瓶自家酿的玉米酒,再带上几斤腊肉,显得亲切又大方。玉米酒配着腊肉,让巴山人普普通通的日子充满芬芳。

巴山玉米的故事远不至于此,那萦绕在玉米林豆荚地里的小调便是独具特色的陕南民歌。不论是呵护玉米成长,还是抢农时抓丰收,巴山小伙总会放开嗓子,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干着农活,回荡在山间的歌声不仅舒缓了干活的劳累情绪,有时还会得到羞红了脸庞的姑娘们的热切回应。民歌传情,玉米为媒,说不定还能就此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呢。

满浸着“风”味的巴山玉米,无声地讲述着巴山人的故事,且纵贯着巴山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