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809期:第03版 教育

苦难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心理专家:这是一把“双刃剑”,要把握适度原则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今年暑期档,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成功引爆,影片采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对土豪夫妻,为把小儿子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假扮成穷人,并把孩子的周边环境打造成穷养的“乌托邦”,对其进行“吃苦教育”的故事。

影片爆火的背后,也引发了家长对于“吃苦教育”的广泛讨论:有人觉得让孩子“没苦硬吃”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人认为吃苦能让孩子心理素质更强大,有人质疑影片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人表示理解认同……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洋,让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苦难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苦难教育为什么被推崇

苦难教育是一种以经历困难和挑战为手段,旨在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格、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认为,只有通过经历苦难,个体才能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家长推崇苦难教育,是因为苦难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探索与追求。其初衷,在于通过让孩子们直面挑战与困难,锤炼其心理承受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出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未来栋梁。”刘洋表示。

不仅如此,苦难教育如此“火热”,也是受“社会现实和竞争压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倾向于通过苦难教育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和抗压能力。让孩子提前适应这种压力环境,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从容应对。

苦难教育是把“双刃剑”

苦难教育对孩子心理有哪些正面的影响?刘洋解释道:“适度的苦难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韧性、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当孩子成功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后,他们会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可以培养孩子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然而,并非所有苦难教育都能如愿以偿。当苦难教育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时,过度的压力和负担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缓解,将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孩子,还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等,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的恶化。

苦难教育之所以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过度的压力可能超过其心理负荷;二是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容易陷入无助和绝望的境地;三是社会对成功和成就的过度强调,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外部压力,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刘洋提醒各位家长,苦难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独特的价值,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实施苦难教育时把握合适的度,需要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遵循适度原则、注重过程引导和支持以及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美好愿景。

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如何应对

一旦发现孩子因苦难教育面临心理健康挑战,我们应采取全面而专业的干预与支持措施。刘洋建议各位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措施:首先,立即停止或调整可能加剧问题的教育方案,确保孩子不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随后,建立专业的心理支持体系,包括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进行情绪疏导,并引导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孩子,应及时转介至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个性化干预。

同时,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家长需与老师紧密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支持计划。此外,建立长效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孩子的心理状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解决。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通过倾听沟通、树立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进行干预和支持。

“干预与支持应围绕孩子的实际需求展开,以专业、全面、持续的方式,助力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刘洋提醒道。

□本报记者  王静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