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岁月中的深情厚谊
——缅怀薛保勤先生
□薛耀晗
在那些逝去的岁月里,薛保勤局长不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老审友。他的身影如同一座灯塔,在陕西报刊审读的航程中,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我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1年调报刊处负责报刊审读工作。当时薛保勤在省纪委办《党风与廉政》杂志。这本杂志被列入重点审读刊物。他对审读非常支持,多次亲自上门征求意见,主动提出让审读多指问题,促进提高办刊质量。他倾注深厚的文学才华,带领大家把《党风与廉政》办得生动活泼。在两次全省报刊评审分级中,《党风与廉政》被评为一级社科期刊,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表彰。
薛保勤在省社科联担任领导期间,受聘为省局的报刊审读员。每个月,我都会带着审读刊物样本去拜访他。2007年4月,他主持的第七届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我的《报刊审读初探》小册子荣获三等奖,这份荣誉如同他的目光,充满激励。
后来,在他的支持下,由省社科联直接管理的陕西省传播学会得以成立,这不仅是一个机构的诞生,更是一个梦想的起航。借助学会的平台,我们组建了一个身兼二任的审读专家团队和学会专家团队,开展了多届陕西省报刊审读评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审读与传播互相融合的新路,更是共促双赢的抓手。
他后来担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我们的关系并未因他的职位变化而改变。每一次见面,他总带着亲切笑容,用那熟悉的称呼“薛处长”,紧接着是“您是老哥”,那份亲切与随和,如同兄弟间的默契。他总是说:“审读这块工作非常重要,您这块搞得好,我省好多心。”还半开玩笑地说:“您是老哥,审读这块比我熟悉,您说咋办我支持。”他的话语中带着玩笑,却充满了对审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2012年,在他的支持下,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影响深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教授撰写了近4000字的评述文章《创新中坚守和转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全文并加编者按。编者按指出:“面对新媒体冲击,如何摆脱困局谋发展,成为报纸亟待破解的一个严峻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借助陕西省传播学会和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的专业优势,从评选2012年度陕西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入手,探索破解之路。”“这种强调传播创新,不同于以往各种类别或专项的好新闻评选,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尚属首次。”薛局长对评选成果的应用同样重视。
他亲自过问案例结集编辑情况,对书名《寻找突破口——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选萃》非常认可,并担任主编。他以局党组书记、局长身份撰写了序言《报刊行政管理创新的有益实践》,并指出:这次“活动的效果非常之好”“首先是检阅了新媒体环境下我省报纸传播创新的收获,也促进了全省报纸的传播创新;其次是为报刊行政管理借助学会专业优势、创新报刊管理开辟了一种模式”。他倡导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脚踏实地,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为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为提升报刊竞争力、影响力服务,为推进陕西报刊业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遵循薛局长指示,2013年,我们顺利实施了第二届全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获奖案例结集为《在突破的征程上——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选萃之二》出版。此时,薛局长已调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但他的精神和影响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薛局长深知报刊审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性,也对报刊审读讲真话、开展批评的难处有着深刻的理解。面对个别报刊的误解和挑“刺”,他坚持原则,维护审读的权威性,不和稀泥、不偏袒,而是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严肃地纠正错误。这份关心和支持,让我深感钦佩和感激,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近几年,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逢节日,我们都会用微信互相问候。他总是不吝分享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中国记协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还是他的散文诗《我是终南》及朗诵视频,或是他的学生撰写的《是华人就该上华山》的文章(“是华人就该上华山!”是他为华山写的广告词)。每一次分享都让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今年国庆节,我特意制作了一张彩蝶展翅飞翔的名片,写上祝福,期待他的回复。然而,等来的却是他病逝的噩耗,这让我难以置信,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悲痛。
我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审友——薛保勤局长,他的生命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薛耀晗
在那些逝去的岁月里,薛保勤局长不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老审友。他的身影如同一座灯塔,在陕西报刊审读的航程中,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我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1年调报刊处负责报刊审读工作。当时薛保勤在省纪委办《党风与廉政》杂志。这本杂志被列入重点审读刊物。他对审读非常支持,多次亲自上门征求意见,主动提出让审读多指问题,促进提高办刊质量。他倾注深厚的文学才华,带领大家把《党风与廉政》办得生动活泼。在两次全省报刊评审分级中,《党风与廉政》被评为一级社科期刊,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表彰。
薛保勤在省社科联担任领导期间,受聘为省局的报刊审读员。每个月,我都会带着审读刊物样本去拜访他。2007年4月,他主持的第七届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我的《报刊审读初探》小册子荣获三等奖,这份荣誉如同他的目光,充满激励。
后来,在他的支持下,由省社科联直接管理的陕西省传播学会得以成立,这不仅是一个机构的诞生,更是一个梦想的起航。借助学会的平台,我们组建了一个身兼二任的审读专家团队和学会专家团队,开展了多届陕西省报刊审读评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审读与传播互相融合的新路,更是共促双赢的抓手。
他后来担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我们的关系并未因他的职位变化而改变。每一次见面,他总带着亲切笑容,用那熟悉的称呼“薛处长”,紧接着是“您是老哥”,那份亲切与随和,如同兄弟间的默契。他总是说:“审读这块工作非常重要,您这块搞得好,我省好多心。”还半开玩笑地说:“您是老哥,审读这块比我熟悉,您说咋办我支持。”他的话语中带着玩笑,却充满了对审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2012年,在他的支持下,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影响深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教授撰写了近4000字的评述文章《创新中坚守和转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全文并加编者按。编者按指出:“面对新媒体冲击,如何摆脱困局谋发展,成为报纸亟待破解的一个严峻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借助陕西省传播学会和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的专业优势,从评选2012年度陕西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入手,探索破解之路。”“这种强调传播创新,不同于以往各种类别或专项的好新闻评选,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尚属首次。”薛局长对评选成果的应用同样重视。
他亲自过问案例结集编辑情况,对书名《寻找突破口——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选萃》非常认可,并担任主编。他以局党组书记、局长身份撰写了序言《报刊行政管理创新的有益实践》,并指出:这次“活动的效果非常之好”“首先是检阅了新媒体环境下我省报纸传播创新的收获,也促进了全省报纸的传播创新;其次是为报刊行政管理借助学会专业优势、创新报刊管理开辟了一种模式”。他倡导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脚踏实地,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为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为提升报刊竞争力、影响力服务,为推进陕西报刊业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遵循薛局长指示,2013年,我们顺利实施了第二届全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获奖案例结集为《在突破的征程上——陕西报纸传播创新案例选萃之二》出版。此时,薛局长已调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但他的精神和影响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薛局长深知报刊审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性,也对报刊审读讲真话、开展批评的难处有着深刻的理解。面对个别报刊的误解和挑“刺”,他坚持原则,维护审读的权威性,不和稀泥、不偏袒,而是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严肃地纠正错误。这份关心和支持,让我深感钦佩和感激,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近几年,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逢节日,我们都会用微信互相问候。他总是不吝分享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中国记协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还是他的散文诗《我是终南》及朗诵视频,或是他的学生撰写的《是华人就该上华山》的文章(“是华人就该上华山!”是他为华山写的广告词)。每一次分享都让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今年国庆节,我特意制作了一张彩蝶展翅飞翔的名片,写上祝福,期待他的回复。然而,等来的却是他病逝的噩耗,这让我难以置信,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悲痛。
我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审友——薛保勤局长,他的生命虽然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