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他乡亦为客
□肖东红
年少不知家乡好,离乡方知乡愁长。
小时候,我总认为家乡的村落太旧、太破、太窄、太小,容不下自己心中伟大的梦想。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去拼搏去闯荡,才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岁月荏苒时光逝,他乡渐成新故里。经过一番打拼后,终于在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安了家。在十三朝古城浓浓的文化滋润中,对家乡的感情亦渐行渐远。当看到父母两鬓白发越来越多,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时,才深深体会到故乡容不下自己的肉身,他乡容不下自己的灵魂。
人过五十知天命,半生风雨两鬓霜。长大离开家乡后,才觉得心里多么寂寞。成家了,思乡情结反而越来越浓。每逢节假日,总是一路风尘仆仆驱车回到故乡。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迈进家门的那一步、看到亲人的那一瞬间,心中总是充满了喜悦和温暖。
在走亲访友中,尽情地享受淳朴的乡音乡情,和长辈们在一起聊天时,在他们眼中自己始终还是那个长不大、爱调皮捣蛋的孩子。那个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过西瓜、黄瓜、橘子、甘蔗等水果的我,已经长大。
与发小在一起,回忆一同采莲蓬、挖泥藕、钓鳝鱼、抓泥鳅、捉龙虾等往事;站在现已干涸的小河边,这里曾留下我们孩童时多少记忆。每到夏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背着父母在河里游泳、抓鱼。被发现时,父母拿着棍子,在岸边不停地追骂喊叫。我们全然不顾继续在河里欢快游玩,当时玩耍得多痛快,回家后挨骂挨打自然也就多痛快。
村里虽然新盖了不少楼房别墅,但老房子于我依然有一种亲切感。每次离家时,看着父母、姐姐们用各种家乡特产小吃,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不争气的眼泪就想要夺眶而出。我总是自责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他们身边,自责自己每年来去匆匆,给父母带来了几天的开心,又让他们陷入了漫长而寂寞的等待。
他乡故土皆牵挂,心怀恩情行万里。人在他乡,故乡便是一份由衷的牵挂,我最害怕半夜里响起的电话铃声。父亲临走时,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到我们新房子住过。父亲走后,我也想将劳作了一辈子的母亲接来同住,希望她在我们身边安享晚年。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母亲初次过来时,感到茫然且不知所措。
早早起床,站在阳台上或是窗户边,看外面的车辆人群,由于与周围的邻居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时常是一个人在院子里走一走、散散步。偶有看到院子里跳健身操的老年人群,她也只是远远地站在外围看他们练习,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是她最高兴的时候。饭后,我陪着她在小区周围散散步,回家看看电视,也许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时间长了才发现,虽然和我们住在一起,但是她好像并不开心。每天她都要在房间看挂历,时不时提及老家的人和事,经常说想回老家住一段时间。
好几次,妹妹打电话说家里忙,需要她回去帮忙。在妹妹那儿,母亲和同龄老人聊天,吃着自己种的蔬菜,照看棋牌室,打理超市。她虽然忙碌,但是心情似乎比在我这里时要好。
最初到部队工作的时候,当有老乡听出我“长沙味道”的口音时,一下子变得格外亲切,训练之余少不了要被邀请,到老乡家里坐一坐。老家带来的咸鱼、腊肉等是每次必备的菜品,外出时湘菜馆必定是首选之地。我的印象中,湖南的男人大多是“家庭男”,擅长厨艺。我单身的那几年,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基本上都在老乡家的餐桌上度过,在这浓浓“乡情”特殊情感纽带中,缓解了我们的思乡之情。
来到西安后,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他乡遇故知。每天看着群里老乡们分享的体会收获、成果成就,也是一种享受。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这是湖南家乡话的特点。闲暇之余,开展一次“餐桌文化”交流活动,听着大家用“湖南塑料普通话”沟通交流,畅谈家乡事,工作中再多的委屈、生活中再多的无奈、他乡再多的孤单,都被这浓浓的乡情一一化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肖东红
年少不知家乡好,离乡方知乡愁长。
小时候,我总认为家乡的村落太旧、太破、太窄、太小,容不下自己心中伟大的梦想。总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去拼搏去闯荡,才能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岁月荏苒时光逝,他乡渐成新故里。经过一番打拼后,终于在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安了家。在十三朝古城浓浓的文化滋润中,对家乡的感情亦渐行渐远。当看到父母两鬓白发越来越多,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时,才深深体会到故乡容不下自己的肉身,他乡容不下自己的灵魂。
人过五十知天命,半生风雨两鬓霜。长大离开家乡后,才觉得心里多么寂寞。成家了,思乡情结反而越来越浓。每逢节假日,总是一路风尘仆仆驱车回到故乡。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迈进家门的那一步、看到亲人的那一瞬间,心中总是充满了喜悦和温暖。
在走亲访友中,尽情地享受淳朴的乡音乡情,和长辈们在一起聊天时,在他们眼中自己始终还是那个长不大、爱调皮捣蛋的孩子。那个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过西瓜、黄瓜、橘子、甘蔗等水果的我,已经长大。
与发小在一起,回忆一同采莲蓬、挖泥藕、钓鳝鱼、抓泥鳅、捉龙虾等往事;站在现已干涸的小河边,这里曾留下我们孩童时多少记忆。每到夏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背着父母在河里游泳、抓鱼。被发现时,父母拿着棍子,在岸边不停地追骂喊叫。我们全然不顾继续在河里欢快游玩,当时玩耍得多痛快,回家后挨骂挨打自然也就多痛快。
村里虽然新盖了不少楼房别墅,但老房子于我依然有一种亲切感。每次离家时,看着父母、姐姐们用各种家乡特产小吃,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不争气的眼泪就想要夺眶而出。我总是自责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他们身边,自责自己每年来去匆匆,给父母带来了几天的开心,又让他们陷入了漫长而寂寞的等待。
他乡故土皆牵挂,心怀恩情行万里。人在他乡,故乡便是一份由衷的牵挂,我最害怕半夜里响起的电话铃声。父亲临走时,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到我们新房子住过。父亲走后,我也想将劳作了一辈子的母亲接来同住,希望她在我们身边安享晚年。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母亲初次过来时,感到茫然且不知所措。
早早起床,站在阳台上或是窗户边,看外面的车辆人群,由于与周围的邻居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时常是一个人在院子里走一走、散散步。偶有看到院子里跳健身操的老年人群,她也只是远远地站在外围看他们练习,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是她最高兴的时候。饭后,我陪着她在小区周围散散步,回家看看电视,也许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时间长了才发现,虽然和我们住在一起,但是她好像并不开心。每天她都要在房间看挂历,时不时提及老家的人和事,经常说想回老家住一段时间。
好几次,妹妹打电话说家里忙,需要她回去帮忙。在妹妹那儿,母亲和同龄老人聊天,吃着自己种的蔬菜,照看棋牌室,打理超市。她虽然忙碌,但是心情似乎比在我这里时要好。
最初到部队工作的时候,当有老乡听出我“长沙味道”的口音时,一下子变得格外亲切,训练之余少不了要被邀请,到老乡家里坐一坐。老家带来的咸鱼、腊肉等是每次必备的菜品,外出时湘菜馆必定是首选之地。我的印象中,湖南的男人大多是“家庭男”,擅长厨艺。我单身的那几年,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基本上都在老乡家的餐桌上度过,在这浓浓“乡情”特殊情感纽带中,缓解了我们的思乡之情。
来到西安后,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他乡遇故知。每天看着群里老乡们分享的体会收获、成果成就,也是一种享受。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这是湖南家乡话的特点。闲暇之余,开展一次“餐桌文化”交流活动,听着大家用“湖南塑料普通话”沟通交流,畅谈家乡事,工作中再多的委屈、生活中再多的无奈、他乡再多的孤单,都被这浓浓的乡情一一化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