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柏知多少
二龙戏珠柏 黄玮 摄
白水县的仓颉庙,是全国唯一一座集庙、墓、碑、书、柏于一体的文祖殿堂。单就其古柏群来说,就是一大了不起的独特景观。庙内千年以上古柏48棵,是全国平均树龄最大的古柏群,与黄帝陵古柏、曲阜孔庙古柏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柏群。
其中,可称为树中之王的,当属“仓颉手植柏”。这棵树位于仓颉墓东北侧,也叫长寿树。相传,为文祖亲手所植。树龄已有5000多岁,位列全国仅有的5棵5000年柏树,属国宝级柏树。树高16米,胸围7.8米,根围9.9米。被誉为“文化之源、文明之根”。此树历经岁月浸润,树干纹理若倾泻的瀑流,枝叶参天,古朴苍劲。它与黄帝陵的轩辕手植柏遥相呼应,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的活见证。
庙内最奇特的古柏,当属“柏抱槐”了。这棵树位于庙院西侧南部,也是全国百棵名树之一。柏树树龄4000多岁,槐树树龄2000多岁。“柏抱槐”高13米,胸围7.1米。传说,柏树2000多岁时,中间长空,神鸟喜鹊便从天上文曲星处讨来一粒槐树种子放在柏树根部。此后,“柏抱槐死活不离抱疙瘩”,两棵树就这样相依相偎,不离不弃,同生共长。这两棵树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结缘树,群众将友谊长存、白头偕老等美好寓意寄语其中。
在“柏抱槐”北侧,有一棵树龄4000余岁的古柏,高12.4米,胸围5.7米,被称为“三元及第柏”。传说清朝陕西巡抚毕沅中状元后,曾来拜谒仓圣,见此柏三大主干色彩各异,呈一白一黑一紫之奇色,且树冠皆昂扬向上。遂想起自己高中状元的经历,便为其命名“三元及第柏”,借以指乡试、会试、殿试皆高中头名。后来,人们便借此寄寓凡考必中的美好愿望。
在庙院西北侧,有一棵树龄4000余岁的古柏,叫“彭祖柏”。相传彭祖奉献雉羮与天帝,天帝不仅赐之阳寿800岁,还封地于彭阳。这棵树高12.3米,胸围4.3米,树冠团团,遮天覆地,很是茂盛。
仓颉庙最神奇的古柏,当属位于庙山门外东侧的“护庙柏”。其树龄3900余岁,高12.4米,胸围3.7米,看上去十分雄奇,似一位护庙卫士巍然耸立。相传,古时有一窃贼夜爬墙头,欲入庙行窃。未料,此柏突发怪声,吓得窃贼仓皇而逃。因此,它也叫“惊贼柏”。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莫去神庙做盗贼,古柏守护有神灵。偷吃仓圣一粒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位于前殿东耳房东侧的“干枝梅”引人注目。此树龄约3800余岁,高8.2米,胸围3.7米。因无多余斜枝,树顶枝条干净,其状宛若梅枝横空,历经数百年而不折不朽,故得其名。
位于仓颉墓西北处的古柏“孔屏柏”。树冠亭亭如盖,十分华美。树龄约3500余岁,高9.4米,胸围4.8米。从东侧观望,可见三大主干呈扇形排列,犹若孔雀开屏,蔚为壮观。这应该是庙内最美的一棵古柏了。
仓颉庙树龄3500年左右的古柏还有好几棵。位于庙西院北部的“生死柏”,高6.4米,胸围2.8米。其两大主干一死一生,因此得名。还有前殿西墙外的“扁枝柏”,树高8米,胸围4.1米。从主干到大枝、小枝,皆为扁状。有“扁枝扁身扁杈杈”之谓。在墓园外西侧,还有一棵树龄3400余岁、高9.9米、胸围4.2米的古柏。其下部所长树瘤,酷似一盏莲花灯,故有“宝莲灯柏”之名。
庙院西南角那棵古柏也十分抢眼,被称为“龙首柏”。其树龄3300余岁,高11.4米,胸围3.2米。其朝东南伸出的一小截树杈和朝西飞舞的虬枝,酷似天龙腾空行雨时的龙头和龙身。相传,此柏遇大旱之年,受命行云布雨,润泽万物,普救苍生。
在仓颉庙东西戏楼前,有两棵古柏极具高雅气象,连它们的名字也浪漫唯美,这就是位于东戏楼前的“抚韵柏”和西戏楼前的“知音柏”,其树龄都是3300余岁。其中,“抚韵柏”高11.5米,胸围4.3米。民间有诗描画其唯美之态:听戏舞枝叶,似醉又似醒。终岁不改容,长年固自守。“知音柏”高7.6米,胸围3.3米。民间也有诗曰:站在戏楼前,终岁观舞台。若非知音者,孰能痴如此?这两棵古柏紧靠戏楼,有此美名,也算名实相符了。
无独有偶。在报亭两侧,也各有古柏一棵,俨然两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庙宇。东边这棵,主干呈青色,树龄2500余岁,高9.6米,胸围2.9米。西边这棵主干呈灰白色,树龄3200余岁,高10.2米,胸围3.8米。按人们惯常的认知,所谓左青龙,右白虎,这两棵古柏便有了“青龙白虎柏”的美称。
被称为仓颉庙第二大奇观的,数“喜鹊登枝柏”。此柏位于仓颉庙西南角,树龄3200多岁,高12.4米,胸围4.95米。顶部干支状若喜鹊翘起尾巴迎客,故名。民间谚云:客人来了把头抬,看见喜鹊好运来。据说,能第一眼在树叶间看见“喜鹊”者,一年走好运。与这棵古柏类似的,还有一棵“凤凰柏”。此柏位于庙后院的西北角。树龄3200余岁,高7.5米,胸围4.3米。其树顶部的干支,一若凤头,一若凤冠,也是以形得其名。
仓颉庙还有一棵更为奇异的古柏,位于西北角墙外,树龄约3000余岁,高9.8米,胸围3.7米。传说,当初修筑围墙时,将此柏圈入墙内。可一到夜间,墙基就倒塌,如此往复三次,时人都以为奇怪。后来,此柏托梦说,只愿立于墙外守护神庙。于是,将其置于墙外,新筑墙体才完好不倒。人们故此称其为“不进柏”。又因其与黄帝陵遥遥相望,复又名之曰“望帝柏”。
位于东厢房东侧那棵古柏,树龄约2900余岁,高11米,胸围3.9米。枝叶朝下,若垂柳般婀娜多姿,故名“垂枝柏”。与其不同的,是墓园外西北方的“再生柏”。树龄2800余岁,高7.3米,胸围3米。据县志记载:此柏在清康熙年间就已枯死,后又于雍正年间复活,正所谓“再生柏复活更潇洒”。令人称奇的是,该柏主干下部突出的部分仿若一猴倒挂。因此,亦称其为“猴子倒挂柏”。
在仓颉庙,奇形怪状的古柏俯拾皆是。位于东厢房东背墙一侧有棵古柏,树龄约2600余岁。两大主干之一,依房檐悬空而过,另一枝则紧贴墙壁而走,状若飞檐走壁之人,故名“飞檐走壁柏”。
仓颉庙前殿东南侧有棵古柏,顶端已干枯的两条虬枝旁逸斜出,状如飞龙,皮亦如龙鳞。中间一棵干桩,形似圆珠(后遭破坏)。人们依形冠名,呼之曰“二龙戏珠柏”。其树龄约2500余岁,高7.3米,胸围2.7米。
仓颉庙古柏,也有与孔子及其弟子有关的传说。位于前殿东侧这棵古柏,树龄约2500余岁,高8.2米,胸围2.7米。相传,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前来拜谒文祖仓颉。一众师徒,曾逗留于此柏下,故称其为“孔子柏”。对此,民间有谚:仓颉造字一担粟,传于孔子仅八斗。剩下二斗不外传,留于道士化符咒。民间还有“孔子朝圣仓神庙,欣然留名孔走河”的传闻。在前殿西侧的一棵,高9.7米,胸围2.2米。相传这棵古柏知善恶,也知未来。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秦冉随孔子前来朝圣,就受到过仓颉神灵的点化。后来,定居于此并一心一意在此柏下传播儒家思想。此柏故名“秦冉柏”。与这几棵树龄相同的,还有西院偏北处这棵古柏,高4.6米,胸围1.1米。其主干弯曲,似人在躬身展臂,喜迎众客,人们称其为“迎客柏”。
在仓颉庙西院北部,还有一棵极其奇特的古柏,树龄2200余岁,高7.5米,胸围2.3米。其树身与树皮皆扭曲盘旋而上,形有转运之势。这棵古柏就成了寄予美好愿望的“转运柏”。
仓颉庙内的古柏,树龄虽逾千年,却都葱葱郁郁,充满生机,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实不为过。这些古柏身上,蕴藏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密码,透射着浓浓的古风雅韵,于风雨沧桑中相拥守望,弥散着令人敬慕的肃穆和庄重之感。它们一起默默守护着这方圣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成为中华儿女凝聚亲情、文化认同、守望相助的重要文化地标。
□张会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二龙戏珠柏 黄玮 摄
白水县的仓颉庙,是全国唯一一座集庙、墓、碑、书、柏于一体的文祖殿堂。单就其古柏群来说,就是一大了不起的独特景观。庙内千年以上古柏48棵,是全国平均树龄最大的古柏群,与黄帝陵古柏、曲阜孔庙古柏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柏群。
其中,可称为树中之王的,当属“仓颉手植柏”。这棵树位于仓颉墓东北侧,也叫长寿树。相传,为文祖亲手所植。树龄已有5000多岁,位列全国仅有的5棵5000年柏树,属国宝级柏树。树高16米,胸围7.8米,根围9.9米。被誉为“文化之源、文明之根”。此树历经岁月浸润,树干纹理若倾泻的瀑流,枝叶参天,古朴苍劲。它与黄帝陵的轩辕手植柏遥相呼应,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的活见证。
庙内最奇特的古柏,当属“柏抱槐”了。这棵树位于庙院西侧南部,也是全国百棵名树之一。柏树树龄4000多岁,槐树树龄2000多岁。“柏抱槐”高13米,胸围7.1米。传说,柏树2000多岁时,中间长空,神鸟喜鹊便从天上文曲星处讨来一粒槐树种子放在柏树根部。此后,“柏抱槐死活不离抱疙瘩”,两棵树就这样相依相偎,不离不弃,同生共长。这两棵树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结缘树,群众将友谊长存、白头偕老等美好寓意寄语其中。
在“柏抱槐”北侧,有一棵树龄4000余岁的古柏,高12.4米,胸围5.7米,被称为“三元及第柏”。传说清朝陕西巡抚毕沅中状元后,曾来拜谒仓圣,见此柏三大主干色彩各异,呈一白一黑一紫之奇色,且树冠皆昂扬向上。遂想起自己高中状元的经历,便为其命名“三元及第柏”,借以指乡试、会试、殿试皆高中头名。后来,人们便借此寄寓凡考必中的美好愿望。
在庙院西北侧,有一棵树龄4000余岁的古柏,叫“彭祖柏”。相传彭祖奉献雉羮与天帝,天帝不仅赐之阳寿800岁,还封地于彭阳。这棵树高12.3米,胸围4.3米,树冠团团,遮天覆地,很是茂盛。
仓颉庙最神奇的古柏,当属位于庙山门外东侧的“护庙柏”。其树龄3900余岁,高12.4米,胸围3.7米,看上去十分雄奇,似一位护庙卫士巍然耸立。相传,古时有一窃贼夜爬墙头,欲入庙行窃。未料,此柏突发怪声,吓得窃贼仓皇而逃。因此,它也叫“惊贼柏”。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莫去神庙做盗贼,古柏守护有神灵。偷吃仓圣一粒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位于前殿东耳房东侧的“干枝梅”引人注目。此树龄约3800余岁,高8.2米,胸围3.7米。因无多余斜枝,树顶枝条干净,其状宛若梅枝横空,历经数百年而不折不朽,故得其名。
位于仓颉墓西北处的古柏“孔屏柏”。树冠亭亭如盖,十分华美。树龄约3500余岁,高9.4米,胸围4.8米。从东侧观望,可见三大主干呈扇形排列,犹若孔雀开屏,蔚为壮观。这应该是庙内最美的一棵古柏了。
仓颉庙树龄3500年左右的古柏还有好几棵。位于庙西院北部的“生死柏”,高6.4米,胸围2.8米。其两大主干一死一生,因此得名。还有前殿西墙外的“扁枝柏”,树高8米,胸围4.1米。从主干到大枝、小枝,皆为扁状。有“扁枝扁身扁杈杈”之谓。在墓园外西侧,还有一棵树龄3400余岁、高9.9米、胸围4.2米的古柏。其下部所长树瘤,酷似一盏莲花灯,故有“宝莲灯柏”之名。
庙院西南角那棵古柏也十分抢眼,被称为“龙首柏”。其树龄3300余岁,高11.4米,胸围3.2米。其朝东南伸出的一小截树杈和朝西飞舞的虬枝,酷似天龙腾空行雨时的龙头和龙身。相传,此柏遇大旱之年,受命行云布雨,润泽万物,普救苍生。
在仓颉庙东西戏楼前,有两棵古柏极具高雅气象,连它们的名字也浪漫唯美,这就是位于东戏楼前的“抚韵柏”和西戏楼前的“知音柏”,其树龄都是3300余岁。其中,“抚韵柏”高11.5米,胸围4.3米。民间有诗描画其唯美之态:听戏舞枝叶,似醉又似醒。终岁不改容,长年固自守。“知音柏”高7.6米,胸围3.3米。民间也有诗曰:站在戏楼前,终岁观舞台。若非知音者,孰能痴如此?这两棵古柏紧靠戏楼,有此美名,也算名实相符了。
无独有偶。在报亭两侧,也各有古柏一棵,俨然两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庙宇。东边这棵,主干呈青色,树龄2500余岁,高9.6米,胸围2.9米。西边这棵主干呈灰白色,树龄3200余岁,高10.2米,胸围3.8米。按人们惯常的认知,所谓左青龙,右白虎,这两棵古柏便有了“青龙白虎柏”的美称。
被称为仓颉庙第二大奇观的,数“喜鹊登枝柏”。此柏位于仓颉庙西南角,树龄3200多岁,高12.4米,胸围4.95米。顶部干支状若喜鹊翘起尾巴迎客,故名。民间谚云:客人来了把头抬,看见喜鹊好运来。据说,能第一眼在树叶间看见“喜鹊”者,一年走好运。与这棵古柏类似的,还有一棵“凤凰柏”。此柏位于庙后院的西北角。树龄3200余岁,高7.5米,胸围4.3米。其树顶部的干支,一若凤头,一若凤冠,也是以形得其名。
仓颉庙还有一棵更为奇异的古柏,位于西北角墙外,树龄约3000余岁,高9.8米,胸围3.7米。传说,当初修筑围墙时,将此柏圈入墙内。可一到夜间,墙基就倒塌,如此往复三次,时人都以为奇怪。后来,此柏托梦说,只愿立于墙外守护神庙。于是,将其置于墙外,新筑墙体才完好不倒。人们故此称其为“不进柏”。又因其与黄帝陵遥遥相望,复又名之曰“望帝柏”。
位于东厢房东侧那棵古柏,树龄约2900余岁,高11米,胸围3.9米。枝叶朝下,若垂柳般婀娜多姿,故名“垂枝柏”。与其不同的,是墓园外西北方的“再生柏”。树龄2800余岁,高7.3米,胸围3米。据县志记载:此柏在清康熙年间就已枯死,后又于雍正年间复活,正所谓“再生柏复活更潇洒”。令人称奇的是,该柏主干下部突出的部分仿若一猴倒挂。因此,亦称其为“猴子倒挂柏”。
在仓颉庙,奇形怪状的古柏俯拾皆是。位于东厢房东背墙一侧有棵古柏,树龄约2600余岁。两大主干之一,依房檐悬空而过,另一枝则紧贴墙壁而走,状若飞檐走壁之人,故名“飞檐走壁柏”。
仓颉庙前殿东南侧有棵古柏,顶端已干枯的两条虬枝旁逸斜出,状如飞龙,皮亦如龙鳞。中间一棵干桩,形似圆珠(后遭破坏)。人们依形冠名,呼之曰“二龙戏珠柏”。其树龄约2500余岁,高7.3米,胸围2.7米。
仓颉庙古柏,也有与孔子及其弟子有关的传说。位于前殿东侧这棵古柏,树龄约2500余岁,高8.2米,胸围2.7米。相传,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前来拜谒文祖仓颉。一众师徒,曾逗留于此柏下,故称其为“孔子柏”。对此,民间有谚:仓颉造字一担粟,传于孔子仅八斗。剩下二斗不外传,留于道士化符咒。民间还有“孔子朝圣仓神庙,欣然留名孔走河”的传闻。在前殿西侧的一棵,高9.7米,胸围2.2米。相传这棵古柏知善恶,也知未来。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秦冉随孔子前来朝圣,就受到过仓颉神灵的点化。后来,定居于此并一心一意在此柏下传播儒家思想。此柏故名“秦冉柏”。与这几棵树龄相同的,还有西院偏北处这棵古柏,高4.6米,胸围1.1米。其主干弯曲,似人在躬身展臂,喜迎众客,人们称其为“迎客柏”。
在仓颉庙西院北部,还有一棵极其奇特的古柏,树龄2200余岁,高7.5米,胸围2.3米。其树身与树皮皆扭曲盘旋而上,形有转运之势。这棵古柏就成了寄予美好愿望的“转运柏”。
仓颉庙内的古柏,树龄虽逾千年,却都葱葱郁郁,充满生机,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实不为过。这些古柏身上,蕴藏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密码,透射着浓浓的古风雅韵,于风雨沧桑中相拥守望,弥散着令人敬慕的肃穆和庄重之感。它们一起默默守护着这方圣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成为中华儿女凝聚亲情、文化认同、守望相助的重要文化地标。
□张会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