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印象
□王满院
最近,每每打开网络,都能看到岚皋的信息,我已接连读到几位作家撰写的关于岚皋的文章,很令人感动。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因山水而得名,是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可岚皋具体在哪里?岚皋到底有什么?岚皋何以博人眼球?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从未到过岚皋。
我忽然有一种想去岚皋看一看的冲动。幸福从天而降,得知西咸新区作协要组织会员去岚皋采风,我欣喜若狂,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10月18日下午,采风团一行20人从咸阳出发,历时4个多小时,到达了岚皋县城。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岚河两岸观看小城夜景,体验“岚河夜画”。
岚皋县城是一座山城,道路高低起伏,楼房依山而建,岚河穿城而过,河面挺宽,河水在灯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河上有游船,上面有舞蹈表演。岚河两岸灯光点点,闪烁着各色的霓虹光芒,高低错落的建筑被巧妙地融入这夜景之中。岸边的实景演绎以万家灯火为背景,震撼人心。河岸步行道的树木上悬挂着一个个彩灯对联,“偏宜智士钟灵气,那许愚氓毓秀苗”“一声棹发浪花浮,两岸林深川色静”……反映了岚皋深厚的文化底蕴。商店、饭店、酒馆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推杯换盏,悠然自得,展示了山城温馨惬意的生活氛围。
岚河上有一座造型美观大气、灯光装饰明亮华丽的廊桥,仿古建筑,非常壮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山大地上,大红灯笼、各色灯光为廊桥增加了亮丽迷人的色彩,使这座城市更加灵动、更具魅力。
这次到岚皋,我才知道,南宫山就是笔架山。
我最早知道笔架山,是从贾平凹散文《游笔架山》中知道的,他写道:“笔架山上有一个庙,没有庙名的……庙是小庙,这庙里的和尚六七十年前就死了,但和尚的尸体还在,完好无缺地坐在一个土瓮里,土瓮就在庙前的树下……和尚六七十年死而不腐,狼不吃,鸟不啄的……”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县文联同志介绍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初五,高僧弘一达慈和法众达鉴同时在南宫山金顶圆寂,真身被弟子通鉴等人供奉于随后落成的舍利塔内,一直不腐。清光绪年间,舍利塔崩塌,弘一达慈真身被运至县城外的城隍庙供奉,于上世纪50年代火化,至此,弘一达慈真身不腐已130余年。而法众达鉴真身一直保存到现在,距其圆寂已有200余年。两位高僧真身百年不腐,为南宫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南宫山景区,大门口有一座气派的石牌楼,正中写着“南宫山”,下方两边写着“云中净土”,给人威严神圣的感觉。上山的路是用青石板铺就的坡道,有300多米,坡度比较缓,再往上就是石台阶路了,有1000多米。我远远望见南宫山的三座山峰,主峰突出,形状恰似笔架。山上有房子,被浓雾包围着,整个山头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两个多小时后,上山的同志下来了。我问:“看到那个和尚的不化真身了吗?”他们说:“我们只上到了大殿,大殿门关着,没有香火,什么也没看到,更没看到和尚的不化真身。”
听岚皋县作协的同志说,那个和尚的不腐真身一直都在,在快到山顶的一个平台旁专掘了个洞,安置在洞里,名字叫福地洞天。那天时间紧,天又快要下雨了,就没有上去。
后来,我问过一位老家在平利县的同学,他也是一位作家。他说:“十多年前,他曾上过南宫山,在大殿下面的一个小房子里,亲眼看到过那个和尚的不腐真身。”
看来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念想,想要看到舍利真身,就要再来岚皋,再上南宫山。
采风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佐龙镇马宗村。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间,白云缥缈处,散落着一户户人家。
我们走过浮桥,沿着山边小路步行进村。道路旁的土墙上,巧妙地布置了一排怀旧展示橱窗,里面放着上世纪农家常用的马灯、手电筒、水壶、缝纫机、收录机,还有老式自行车。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了一个小卖部,蓝色的旧门窗,窗台上放着一部红色拨号电话机,窗玻璃上用红漆写着“小卖部”,烟、酒、糖、米、汽水、副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故乡,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来到金马阁农家乐,院子挺大,房前屋后有多棵果树,后院有菜园子,院子中间有一个养鱼池,前面的几间大房是饭厅,没有院墙。这一户的旁边就是岚河,站在岚河岸边,望着清清的岚河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上的云雾越积越厚。我忽然想起了李商隐的一首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次到岚皋采风,虽然时间短,许多精彩的地方都还没去,可我却感到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岚皋的山美、水美、景美,岚皋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岚皋的美食令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岚皋,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岚皋,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岚皋,我一定还会再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满院
最近,每每打开网络,都能看到岚皋的信息,我已接连读到几位作家撰写的关于岚皋的文章,很令人感动。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因山水而得名,是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可岚皋具体在哪里?岚皋到底有什么?岚皋何以博人眼球?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从未到过岚皋。
我忽然有一种想去岚皋看一看的冲动。幸福从天而降,得知西咸新区作协要组织会员去岚皋采风,我欣喜若狂,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10月18日下午,采风团一行20人从咸阳出发,历时4个多小时,到达了岚皋县城。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岚河两岸观看小城夜景,体验“岚河夜画”。
岚皋县城是一座山城,道路高低起伏,楼房依山而建,岚河穿城而过,河面挺宽,河水在灯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河上有游船,上面有舞蹈表演。岚河两岸灯光点点,闪烁着各色的霓虹光芒,高低错落的建筑被巧妙地融入这夜景之中。岸边的实景演绎以万家灯火为背景,震撼人心。河岸步行道的树木上悬挂着一个个彩灯对联,“偏宜智士钟灵气,那许愚氓毓秀苗”“一声棹发浪花浮,两岸林深川色静”……反映了岚皋深厚的文化底蕴。商店、饭店、酒馆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推杯换盏,悠然自得,展示了山城温馨惬意的生活氛围。
岚河上有一座造型美观大气、灯光装饰明亮华丽的廊桥,仿古建筑,非常壮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山大地上,大红灯笼、各色灯光为廊桥增加了亮丽迷人的色彩,使这座城市更加灵动、更具魅力。
这次到岚皋,我才知道,南宫山就是笔架山。
我最早知道笔架山,是从贾平凹散文《游笔架山》中知道的,他写道:“笔架山上有一个庙,没有庙名的……庙是小庙,这庙里的和尚六七十年前就死了,但和尚的尸体还在,完好无缺地坐在一个土瓮里,土瓮就在庙前的树下……和尚六七十年死而不腐,狼不吃,鸟不啄的……”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县文联同志介绍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初五,高僧弘一达慈和法众达鉴同时在南宫山金顶圆寂,真身被弟子通鉴等人供奉于随后落成的舍利塔内,一直不腐。清光绪年间,舍利塔崩塌,弘一达慈真身被运至县城外的城隍庙供奉,于上世纪50年代火化,至此,弘一达慈真身不腐已130余年。而法众达鉴真身一直保存到现在,距其圆寂已有200余年。两位高僧真身百年不腐,为南宫山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南宫山景区,大门口有一座气派的石牌楼,正中写着“南宫山”,下方两边写着“云中净土”,给人威严神圣的感觉。上山的路是用青石板铺就的坡道,有300多米,坡度比较缓,再往上就是石台阶路了,有1000多米。我远远望见南宫山的三座山峰,主峰突出,形状恰似笔架。山上有房子,被浓雾包围着,整个山头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两个多小时后,上山的同志下来了。我问:“看到那个和尚的不化真身了吗?”他们说:“我们只上到了大殿,大殿门关着,没有香火,什么也没看到,更没看到和尚的不化真身。”
听岚皋县作协的同志说,那个和尚的不腐真身一直都在,在快到山顶的一个平台旁专掘了个洞,安置在洞里,名字叫福地洞天。那天时间紧,天又快要下雨了,就没有上去。
后来,我问过一位老家在平利县的同学,他也是一位作家。他说:“十多年前,他曾上过南宫山,在大殿下面的一个小房子里,亲眼看到过那个和尚的不腐真身。”
看来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念想,想要看到舍利真身,就要再来岚皋,再上南宫山。
采风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佐龙镇马宗村。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间,白云缥缈处,散落着一户户人家。
我们走过浮桥,沿着山边小路步行进村。道路旁的土墙上,巧妙地布置了一排怀旧展示橱窗,里面放着上世纪农家常用的马灯、手电筒、水壶、缝纫机、收录机,还有老式自行车。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了一个小卖部,蓝色的旧门窗,窗台上放着一部红色拨号电话机,窗玻璃上用红漆写着“小卖部”,烟、酒、糖、米、汽水、副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故乡,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
来到金马阁农家乐,院子挺大,房前屋后有多棵果树,后院有菜园子,院子中间有一个养鱼池,前面的几间大房是饭厅,没有院墙。这一户的旁边就是岚河,站在岚河岸边,望着清清的岚河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上的云雾越积越厚。我忽然想起了李商隐的一首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次到岚皋采风,虽然时间短,许多精彩的地方都还没去,可我却感到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岚皋的山美、水美、景美,岚皋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岚皋的美食令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岚皋,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岚皋,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岚皋,我一定还会再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