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873期:第02版 综合

曾朝和:一辈子只为做好“紫阳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杯泡好的茶让他品,他能判断出茶叶是工人站着炒的还是坐着炒的。”10月30日,在安康市紫阳县和平茶业生产车间,当讲解员王静向现场参观人员介绍董事长曾朝和鉴别茶叶质量时抛出的这一句话后,大家无不啧啧称赞:“这功夫了得!”

当大家得知,曾朝和是紫阳县目前唯一的陕西毛尖制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也就完全信服了,如今年过70岁的他还是安康市劳动模范。

曾朝和告诉记者:“我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为了做好紫阳茶。”

出生于1953年的曾朝和,作为一位有着6年军旅生涯的退役军人,是如何爱上了家乡茶叶发展事业,并成长为一名制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通过王静的讲解,曾朝和的非遗传承秘密逐渐清晰展现在大家面前——

责任

1979年,25岁的曾朝和从部队退役回到紫阳县城关镇和平村老家,不久就被群众推选当上了农业社生产队副队长。面对乡亲们终年劳苦却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的现实,他内心着急:不能一直继续受穷下去,可是出路究竟在哪里?

曾朝和在总结以往的农业生产情况后发现,地处秦巴腹地的家乡,夏秋多有暴雨,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种庄稼,而茶树却长得很好。茶树根长,能深扎进石缝,不怕暴雨。采茶主要在春、夏两季,雨季来临时,茶叶已采摘结束,恰好避开暴雨时节。而和平村和紫阳大多数地方一样,自古就产茶,群众有手工制茶传统。经过算账比较:种庄稼与种茶树的收入与付出,结果是茶业只需投入百分之十,便可百分之百获利,且茶叶收入高出种地收入的10倍。如果不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那就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认真的思想准备,他直接找到当时负责农业的紫阳县委副书记李振华,汇报了发展茶叶的想法和可行性理由。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汇报变成了两个人整整一个上午的讨论。这次“隆中对”,最后促成中共紫阳县委下发了一份文件,在改革开放之初,拉开了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序幕。

在茶叶大发展的机会中,曾朝和创办和平茶厂,并被大家推选担任厂长,还获得了李振华亲自协调的1200元贴息贷款,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用这笔钱购买了1000斤茶树籽,在和平村大力栽种茶树,面积逐年成倍扩展,茶叶产量年年增长。成品茶售价由每市斤最高5.5元提高到30元,同时参与课题研究应用,实现了紫阳茶叶加工工艺的重大突破。

坚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茶厂由集体所有改为股份制企业,曾朝和成为股权人之一。随后,就遇到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紫阳茶产业大滑坡。作为紫阳茶业排头兵的曾朝和,面临着银行贷款要还、拖欠工资要付、几个合作股东陆续撤出的情况。与此同时,他又被查出腰椎四至五椎间盘之间发生断裂。一时间,不少亲朋好友都替他捏了把汗,怀疑他能否坚持下来。

在西京医院做完手术,在家躺了三个月后,曾朝和又迫不及待上了茶山,组织茶树管护,进茶厂稳定职工情绪,并且独自承担了企业的全部亏损债务,重新制定目标,革新技术,一方面积极有序恢复生产,一方面想办法陆续归还贷款。就这样,40多年来,他带领职工不断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茶厂的经营撑到了今天,而且越办越红火。

“只要干事,哪有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是常态,关键是要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曾朝和说。

专心

随着时代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茶叶手工制作逐渐被机器甚至智能茶机取代。那么,紫阳毛尖的传统手工技艺还需要保留吗?手工制作工艺还有用吗?

对此,曾朝和认为无论是机器制茶还是人工炒制,其实本质都是人在操作。如果不会手工制茶,也绝对操作不好机器。做好茶的关键在于制茶人是否用心。用心的手工茶永远不会被淘汰,只会越来越珍贵。

“宁愿上市迟、少卖一点钱,也不能丢掉传统手工艺。”曾朝和坚持手工制茶,并沉浸在千百年来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提升中矢志不渝,掌握了一身独到的看家本领,并贯穿在生产环节的每一个过程。具体做法就是,让茶厂员工首先要“学茶”,即对茶叶生长、采摘、制作的基本程序、规律、要求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让大家要做到“懂茶”,即知道茶的习性,才能在制作时顺势而为,把握火候,掌控时间,做出上等好茶。

在制茶过程中,曾朝和要求大家必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他举例说:“大多数时候,炒一季茶没有几锅是相同的,火大火小,时长时短,总是有细微的区别,甚至是头一天炒的茶与第二天炒的茶都不一样。清明前和清明后采摘的鲜叶、一旗一芽和两旗一芽、阳坡和阴坡生长的、阴天和晴天采摘的鲜叶制出的茶叶味道都会不一样。一锅茶的品味与鲜叶、炒锅、工具都有关系,甚至和炒茶人的情绪也有关。”

“曾老师太让人佩服了!”王静介绍,对于鲜叶,他看一眼就知道是哪面坡上的茶园采摘的,生长在阴坡还是阳坡的,是山腰还是坡顶的;他到茶园走上一圈,从茶叶颜色的黄绿程度,就能立刻判断是缺墒还是少肥,少什么肥,少多少;对于茶农送来的炒制好的茶叶,他根据茶叶条索揉搓的松散和紧凑程度,就能知道制茶师傅是站着还是坐着干活的。因而,曾朝和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神人”。

每每受到夸奖时,曾朝和都会说:“我不是什么‘神人’,这些本领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和感受出来的。”

传承

在非遗展示厅,记者看到了手工制茶工艺和设备逐渐更新的过程,更看到了曾朝和所取得的成果。他把自己用心研制的烘烤型新工艺毛尖命名为“紫阳翠峰”,先后获得陕西秦巴赛茶大会第一名、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第六届国际名茶金奖等多项奖励,得到茶界与市场的充分认可。

怎样才能够系统完整地把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传承好,让外形美观、香味独特的“紫阳毛尖”能够长久占领市场,把口碑刻在消费者心中?曾朝和向记者道出了他在实践中具体总结的五大要领——

第一,鲜叶采摘,不能用指甲掐摘,掐摘鲜叶会有伤口,会让叶色变红,而是要用拇指与食指向上提摘,一芽一叶地采摘,并注意采与留的关系,不能几代叶片一把抓;装鲜叶必须用竹筐、竹篮,要透气,不能捂着,尽量保持茶叶新鲜。

第二,茶叶提香,鲜叶杀青的火候把握是关键,要稳、准、好。翻、抖、捞、看、闻等动作要熟练,不能迟疑。无论是用木柴、土灶、铁锅杀青,还是用电炒锅杀青,这些要点的掌握都一样,以此掌握叶片色泽、香味浓度恰到好处。

第三,保持茶叶外形美观,初揉、初干、摊晾时手势必须灵活。在杀青后的初揉和初干后的紧条提毫上,要用抱团式与推拉式相结合的揉捻技术,或左轻右重、或来轻去重,动作要协调、轻重需适宜;抖、撒、翻、堆的动作要自如,厚薄均匀,做到胸中有数,掌控手感、眼观四方,鼻闻始终。

第四,这是曾朝和的独门功夫:用两掌搓揉来完成紧条提毫,其要点是用力适度,朝不同方向旋转,让茶叶之间相互产生摩擦,显露白毫,翻卷成条,以促使毛尖造型的优美。他说:“手中要有一种抚摸孩子般的热爱,充满感情,活儿自然会干好。”

第五,茶叶的复干与除净要灵活掌握:撒茶和堆积的厚度,晾、晒时间长短,茶叶香气的透发,中间翻动的次数等,都要根据茶叶具体情况灵活处置,不墨守成规。最后再用自制的风车或柳簸箕风选剔去杂质,以保障正品质量。

“作为手工制茶大师级别的曾朝和并没有让自己的独门技艺成为‘绝技’,而是积极带徒弟,广泛传授技艺。”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储成斌告诉记者,多年来,曾朝和不仅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了女儿曾红梅、曾红芳,把她们先后培养成了高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还用亲手制做的毛尖作为标准,指导厂里流水生产线,并耐心细致地将技艺传授给员工和茶农。此外,全县、全市乃至全国,不管哪里有需求,他都会热情传艺,有问必答,毫不保留。

本报记者  杨志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