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西街里刁家村
冯兆龙
电视剧《装台》的热播,让剧中主人公刁顺子居住的城中村——刁家村火了。
这部都市情感剧是根据陈彦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描述一群装台人日常生活的辛酸苦辣。陈彦曾担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与刁家村毗邻,这或许是作者将故事主人公所居住的村子定为刁家村的一个缘由。
其实,剧中的“刁家村”并非生活中真实的刁家村,而是剧组为了拍摄在陕钢集团红光物流园区搭建的。真实的刁家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拆迁改造了。
刁家村在西安和平门外,出和平门沿雁塔路南行,过了西安航测遥感局右拐是建西街,这条街修建于1957年,因街东边(建东街)建筑单位相对集中而得名,街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行走其中,有一份闹中取静的静谧。再前行三百米,就是刁家村小区,这个小区就是以前的刁家村。
刁家村所在地在唐代属于宣阳坊的一部分,明洪武年间筑西安府城,地处城外,田畴平旷,属于名副其实的乡野之地。明万历年间,刁、李二姓卜居于此,称刁李村。清嘉庆年间《咸宁县志》记作刁李村,属于咸宁县南关社。民国二十年刊印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作刁家村和李家村。人们把李家村叫东村,刁家村叫西村。刁家村在民国末期属于第九区第十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西安市郊区第九区第四乡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与东壕村组成红星大队,由雁塔区永宁公社管理,1980年改为雁塔区和平门大队刁家村生产队。1982年1月,雁塔区永宁公社下辖的23个农村生产队划归碑林区,刁家村亦在其中。
今年80多岁的董来生是刁家村的老村民,他的祖先原先住在雁塔区董家堡子,后迁至东关狗脊岭(古迹岭)。清末年间,董来生的太爷从狗脊岭又迁到了刁家村。他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刁家村是一个南北走向的村子,有两排房,门对门,现在小区门前的永胜街就是那时的主村道。当时村里只有18户人家,以温、董、王、胡、鲁姓为主,但没有一户姓刁的。问其缘由,董来生说,这个村的第一户人家肯定姓刁,后来听村里老人说,这户刁姓人家兴旺发达后迁往城里,从此后,村里再无刁姓人家。董来生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刁家村北面紧贴“义苑”,那时的义苑用围墙围着,义苑和刁家村之间有一条小道,通向西边的冉家村,这条小道就是后来被拓建的建西街。董来生还讲,那时在村东边有一座寺庙,人们叫财寺庙,是由李家村和刁家村人合建的,庙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庙前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斜路,是李家村人去进城的一条小道。后来寺庙拿出一部分庙舍做教室,办起了学校,开始叫西寺附小,新中国成立后叫刁李村小学。1953年,政府修建雁塔路后,将刁李村小学改名为雁塔路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刁家村的人口不断增加,村民又在村东和村西建造房屋,村里也慢慢由一条正巷子形成了中巷、东巷和西巷的格局,人口也达到了150户600余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政府还在刁家村的村南边建起了一排居民房,用以安置南关正街正在拆迁的居民。
作为唐坊里的古村庄,刁家村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上世纪70年代末,建有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全队年产各种蔬菜76.7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队。上世纪80年代初,刁家村曾一度是陕西省最富裕的村子之一,那时村里有许多村办企业,如粮食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印刷装订厂、运输装卸队、奶牛场等。当时奶牛场养有20多头奶牛,年生产鲜牛奶6.6万多斤。
现在永胜街的西北口就是当时印刷装订厂的厂址,那时厂里有一栋1000多平方米的二层厂房,购置有印刷机5台,切纸机3台,三面切纸机1台,订书机3台,压平机1台,烫平机1台,烫金机2台,折页机2台,打捆机4台,磨刀机1台。由于使用的是新设备,当时厂里的生产效益非常好。后来该厂在1985年刁家村“撤村转居”后,被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购买,厂里的80多名村民也成为该社的正式职工。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撤村转居”的村民,虽说身份变了,不再以耕地为生,但依然居住在刁家村里。村民们为了收入就在自家院落内外加盖房屋,巷道两边都盖起了楼房,一楼大多商用,摊点、旅社、餐馆、理发店遍布村巷,巷道越来越窄,路面坑洼不平,到了雨雪天更是污水乱流。那时,我读高中的西安第86中学最北边就紧挨着刁家村,它们之间仅一墙之隔。那时的刁家村里到处是出租房屋,房子密密麻麻,街道上有小吃店、药店、超市、洗浴、网吧,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那时,我常去村里寻朋友,品小吃。记忆最深的是村口有一家米皮小吃店,很是热闹。我和朋友晚上常来这里,要一碗米皮、一个肉夹馍,再来一瓶冰峰或者一碗黑米稀饭,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了。
1992年,西安市开展低洼改造工程,刁家村被整村拆除。在永胜路东侧建成居民楼,有200余户,600余人。为了不忘祖先,铭记历史,新建了刁家村小区。靠小区南门北侧有一截矮墙,贴着浅灰色的石材,正中有一块蓝色的铁牌,写着“永胜街53号”,铁牌上方是“刁家村小区”五个鎏金大字。
如今,行走在永胜街上,我感觉不出这里曾是喧嚣热闹的城中村,路东的刁家村小区只有3栋居民楼,其余大部分是商业开发楼盘。进出小区的人形色匆匆,问起刁家村的过往,不是摇头,就是远远地摆手回避,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
电视剧《装台》剧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冯兆龙
电视剧《装台》的热播,让剧中主人公刁顺子居住的城中村——刁家村火了。
这部都市情感剧是根据陈彦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描述一群装台人日常生活的辛酸苦辣。陈彦曾担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与刁家村毗邻,这或许是作者将故事主人公所居住的村子定为刁家村的一个缘由。
其实,剧中的“刁家村”并非生活中真实的刁家村,而是剧组为了拍摄在陕钢集团红光物流园区搭建的。真实的刁家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拆迁改造了。
刁家村在西安和平门外,出和平门沿雁塔路南行,过了西安航测遥感局右拐是建西街,这条街修建于1957年,因街东边(建东街)建筑单位相对集中而得名,街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行走其中,有一份闹中取静的静谧。再前行三百米,就是刁家村小区,这个小区就是以前的刁家村。
刁家村所在地在唐代属于宣阳坊的一部分,明洪武年间筑西安府城,地处城外,田畴平旷,属于名副其实的乡野之地。明万历年间,刁、李二姓卜居于此,称刁李村。清嘉庆年间《咸宁县志》记作刁李村,属于咸宁县南关社。民国二十年刊印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作刁家村和李家村。人们把李家村叫东村,刁家村叫西村。刁家村在民国末期属于第九区第十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西安市郊区第九区第四乡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与东壕村组成红星大队,由雁塔区永宁公社管理,1980年改为雁塔区和平门大队刁家村生产队。1982年1月,雁塔区永宁公社下辖的23个农村生产队划归碑林区,刁家村亦在其中。
今年80多岁的董来生是刁家村的老村民,他的祖先原先住在雁塔区董家堡子,后迁至东关狗脊岭(古迹岭)。清末年间,董来生的太爷从狗脊岭又迁到了刁家村。他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刁家村是一个南北走向的村子,有两排房,门对门,现在小区门前的永胜街就是那时的主村道。当时村里只有18户人家,以温、董、王、胡、鲁姓为主,但没有一户姓刁的。问其缘由,董来生说,这个村的第一户人家肯定姓刁,后来听村里老人说,这户刁姓人家兴旺发达后迁往城里,从此后,村里再无刁姓人家。董来生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刁家村北面紧贴“义苑”,那时的义苑用围墙围着,义苑和刁家村之间有一条小道,通向西边的冉家村,这条小道就是后来被拓建的建西街。董来生还讲,那时在村东边有一座寺庙,人们叫财寺庙,是由李家村和刁家村人合建的,庙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庙前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斜路,是李家村人去进城的一条小道。后来寺庙拿出一部分庙舍做教室,办起了学校,开始叫西寺附小,新中国成立后叫刁李村小学。1953年,政府修建雁塔路后,将刁李村小学改名为雁塔路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刁家村的人口不断增加,村民又在村东和村西建造房屋,村里也慢慢由一条正巷子形成了中巷、东巷和西巷的格局,人口也达到了150户600余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政府还在刁家村的村南边建起了一排居民房,用以安置南关正街正在拆迁的居民。
作为唐坊里的古村庄,刁家村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上世纪70年代末,建有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全队年产各种蔬菜76.7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队。上世纪80年代初,刁家村曾一度是陕西省最富裕的村子之一,那时村里有许多村办企业,如粮食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印刷装订厂、运输装卸队、奶牛场等。当时奶牛场养有20多头奶牛,年生产鲜牛奶6.6万多斤。
现在永胜街的西北口就是当时印刷装订厂的厂址,那时厂里有一栋1000多平方米的二层厂房,购置有印刷机5台,切纸机3台,三面切纸机1台,订书机3台,压平机1台,烫平机1台,烫金机2台,折页机2台,打捆机4台,磨刀机1台。由于使用的是新设备,当时厂里的生产效益非常好。后来该厂在1985年刁家村“撤村转居”后,被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购买,厂里的80多名村民也成为该社的正式职工。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撤村转居”的村民,虽说身份变了,不再以耕地为生,但依然居住在刁家村里。村民们为了收入就在自家院落内外加盖房屋,巷道两边都盖起了楼房,一楼大多商用,摊点、旅社、餐馆、理发店遍布村巷,巷道越来越窄,路面坑洼不平,到了雨雪天更是污水乱流。那时,我读高中的西安第86中学最北边就紧挨着刁家村,它们之间仅一墙之隔。那时的刁家村里到处是出租房屋,房子密密麻麻,街道上有小吃店、药店、超市、洗浴、网吧,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那时,我常去村里寻朋友,品小吃。记忆最深的是村口有一家米皮小吃店,很是热闹。我和朋友晚上常来这里,要一碗米皮、一个肉夹馍,再来一瓶冰峰或者一碗黑米稀饭,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了。
1992年,西安市开展低洼改造工程,刁家村被整村拆除。在永胜路东侧建成居民楼,有200余户,600余人。为了不忘祖先,铭记历史,新建了刁家村小区。靠小区南门北侧有一截矮墙,贴着浅灰色的石材,正中有一块蓝色的铁牌,写着“永胜街53号”,铁牌上方是“刁家村小区”五个鎏金大字。
如今,行走在永胜街上,我感觉不出这里曾是喧嚣热闹的城中村,路东的刁家村小区只有3栋居民楼,其余大部分是商业开发楼盘。进出小区的人形色匆匆,问起刁家村的过往,不是摇头,就是远远地摆手回避,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
电视剧《装台》剧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