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02期:第04版 憩心亭

诗人·醉人·“真”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冯日乾

今年4月,为了却多年的心愿,曾打起精神,带上从未用过的拐杖,去洛阳城南下临伊水、斜对龙门的东山(香山)一游,那里有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归来,久久难忘的竟是墓冢右前方那块重数十吨的卧石,其上,铁画银钩一字一句镌刻着诗人自己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并序》,还有他六十七岁时写的《醉吟先生传》。

人之常情,生离死别,无不黯然而销魂,饮泣而吞声,能在死神逼近时作墓志铭自评自祭者,其人其文,必有特异处。看《墓志铭并序》,除了姓名、籍贯、身份、简历等必写内容,其余文字果不寻常:

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逼、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故不备书。

谓其妻与侄曰:“我殁,当殓以衣一袭,以车一乘,无用卤簿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但于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矣。”

铭曰:乐天乐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厌恋乎此间!

诗人一生不随人俯仰,如浮云孤鹤,自由不羁;视死如蝉之蜕变,自然而无挂碍。人生,因何而来,缘何而去,谁能回答,唯有听天顺命。见惯了世路艰险,人生变迁,命运指向哪里都无不可,何必恋生而厌死?

诗人勘得破,面对死亡,坦然从容。

人死如烛灭,缟衣素车,入土为安可矣,什么显爵位的仪仗队,杀三牲的血食祭,还有太常礼院审定的谥号以及神道碑,一概免去。不要那繁文缛节,不要那堂皇煊赫,不要那生荣死哀。

死后何足道,诗人务实,拒绝浮华。

世间粉饰溢美最多的莫过于吊祭类文字了,生性刚直的白居易深恶于此。早岁,他曾替选作碑料的蓝田青石发声:“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时至今日,已经看透一切,心无芥蒂的诗人,需要的是为自己画一幅“素描”,洗尽铅华见真容,既以示人,亦以吊己。

这“自画素描像”,便是刻在石上立于墓前的《醉吟先生传》,一篇需要用心品读的别样碑文。

“碑文”起笔写道:“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开篇便颇为奇异,“先生”常醉,忘了我是谁,难道写传的作者也醉了?

紧接着,“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一笔带过其生平史,其余文字竟是一幅醉吟先生行乐图:

“家虽贫,不至寒馁”“性嗜酒、耽琴、淫诗”,有佛友、诗友、酒友。无论良辰美景,雪朝月夕,好友来访,必打开酒坛,翻开诗柜,共同分享。酒酣,便操琴自弹《秋思》,兴致来了还会大家合奏一曲《霓裳羽衣》,甚而命小歌妓演唱《杨柳枝》新词,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洛城内外,凡泉石花竹风景佳处无不游,带上琴与枕,携上酒与诗,乘兴而去,兴尽而归……有诗咏怀说:“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吟罢自笑,于是又饮,又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

这位忘了姓氏、家乡、身份的醉吟先生不就是姓白,字乐天,“中隐”于洛阳的太子少傅白居易吗?不就是那位曾经不顾一切为民请命的元和谏臣吗?不就是“唯歌生民命,愿得天子知”的大诗人吗?原来,晚年的诗人既有陶陶然乐而忘忧的达观,也有些昏昏然醉生梦死的消沉啊。何以如此?“碑文”于无意中有所泄露:“所谓得全于酒”,说白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避祸自保也。

我们终于明白:诗人自撰《墓志铭并序》前边的墓主为什么是“醉吟先生”,而不是“于世有名”的“白太傅”,不是“世间第一有福人”“白乐天先生”,也不是“身不出家心出家”的“白香山居士”?以一篇诗文代自己画“遗像”,为什么不选“近正声”的《秦中吟》?不选“有风情”的《长恨歌》,也不选具有遗嘱性质的《达哉乐天行》,而偏偏要选这篇不像是“传”的《醉吟先生传》?看来,大限将至的诗人并不在意身后各种耀眼的冠冕,动听的赞誉,当然也不愿被人诋毁或曲解,他只想毫不遮掩地告诉所有来到墓前的读者:这里埋着的是白居易,一位优游泉林纵情诗酒的“闲人”,一位说不上崇高,也不算卑污的“醉吟先生”,说难听点,酒狂加诗魔而已。至于是否有人会读出自得自适背后的无奈与悲凉,从中看到一个貌似超逸放达,实则是借酒浇愁的尴尬人,那已是别人的事了。

在生命的最后,诗人以诙谐自嘲的文字为自己的人生作定评,也算是向世人作交代,坦然平静得近乎无情。然而,当他以此作为挽歌唱给自己时,内心却也弥漫着无可名状的憾意。

“中隐”,这是诗人历经多年官场沉浮无可奈何的选择,自然是“无怨无悔”。然而,那只是放弃“兼济”而“独善”,“除国蠹”“犯天威”的铁骨豪气是没有了,但关心国事、体恤民生疾苦的心却始终未变。“请君休说长安事,膝上风清琴正调。”看似琴心不染尘俗,一派世外幽人的气象。可是,当石雄将军保境安民的英雄事迹传来,七十四岁高龄的诗人却以罕见的激情为之高歌:“塞北虏郊随手破,山东贼垒掉鞭收。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早年曾有诗发愿:“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晚岁依旧呼号:“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覆盖洛阳城”。然而,心中念念却无能为力,那就只能深深地惭愧了:“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如我饱暖者”“安得不惭愧!”于是,唐代诗国里又多了一位“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饮者,因为,“心中醉时胜醒时”,他需要麻醉自己。

把这些《醉吟先生传》里省略了的人生回望说给设想中已经死去的自己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意绪之纠缠烦乱让大诗人难以遣词,欲言还休:“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无悔”交织着“有愧”,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如坟冢前那块沉重的巨石。

在诗意的寂静少人的白园,我曾久久面对那石上的文字,倾听临界死亡的老人评述自己的人生;归来闲翻影集,目光又常常停留在那浅白而温的卧石上。心想,香山有幸,迎来了“缀玉联珠六十年”的诗人之魂;卧石无憾,为乱纷纷的人间呈现了一位不矫饰、不自炫,敢于素颜面世,承认自己陷入精神困境的“真”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