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29期:第01版 首版

抗战名曲《松花江上》试唱的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锦州

张寒晖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十首歌曲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抗战名曲创作后,是在泾阳培英小学首先试唱并推广开来。该曲的创作者张寒晖,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先后创作《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据《崔贯一回忆录》记载:1932年刘尚达在西安任陕西省民众教育馆馆长时,邀请远在定州老家的张寒晖到陕西民教馆任总务部部长,一来二去,崔贯一与张寒晖也成为朋友。1933年,刘尚达和张寒晖相继离开民教馆。1935年9月,张寒晖二次应刘尚达邀请在西安省立二中(今陕师大附中前身)担任国文教员。崔贯一专程到西安去看望张寒晖,见张寒晖还是那么清瘦和多愁善感,就邀请其到他创办的培英小学教书,张寒晖没有答应。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念。张寒晖感同身受,非常痛苦,说他想创作一首歌。后来有一次见面,崔贯一对张寒晖说,等你把歌创作好了,就到我们培英小学来,我们学校有宣传队,让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歌。

初秋的一天,没想到张寒晖还真的来云阳了,张寒晖把乐谱摆在炕桌上,说歌写好了,请你来帮忙。有朋友听了,说写得太悲伤,哭哭啼啼的,像女人哭丧,没有战斗精神,我心里也直打鼓,我确实是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为素材,写成的曲调,如果一支歌大众听了像哭丧,还是废了的好。就想着到离城市较远的培英小学来试一试,教给同学们唱,学生最率直,能说出他们的第一感受,让师生们评评,如果真如哭丧,也好挽回影响,如果可以,再公开。

交给学生们唱,是不能大意的。张寒晖先唱给崔贯一和培英小学教师周芝轩听了,两人都觉得是一首难得的好歌。随后,把全校学生集合到操场上,张寒晖站在台子中央,拿着一根筷子,向师生们讲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丰富资源。“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概括地描述了国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抒发了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歌唱起来的时候,师生们脸上有泪光,张寒晖也是泪流满面。培英小学给出的结论是:一首难得的好歌。吃过午饭后,张寒晖他们又到三原给张卓儒集中起来的一些教员朋友讲解和歌唱,三原的结论和培英小学一样,《松花江上》是一支从悲愤中激起战斗力的歌。张寒晖回到西安后,先亲自教自己学校的学生唱,后带领学生到城墙上、大街上去演唱,数万名东北官兵听后无不落泪,《西北文化日报》刊登了这支歌的歌谱,人们争相传抄传唱。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1936年12月9日,西安爱国青年去陕西临潼请愿时,行至西安灞桥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数千学生齐唱《松花江上》,歌声悲壮,令人断肠。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和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