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怀太子之命运
董昌辉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循着《黄台瓜辞》的哀惋伤感,怀着对历史的无比敬畏,到乾陵主陵区东南约3公里的唐章怀太子墓。在这里对话上一个千年,去凭吊一个沧桑的沉痛话题,触摸一段迷离的历史印记。
章怀太子李贤(655-684年),史载毫无悬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这一史实,两《唐书》记载是一致的。《旧唐书》云:“则天顺圣皇后生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孝敬皇帝弘、章怀太子贤。”《新唐书》亦云:“武后生弘、贤、中宗皇帝、睿宗皇帝。”对李贤的出生时间,《旧唐书》有更明确的记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戊午(17日),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即在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亲率宗室百官、皇宫嫔妃,离开京师长安,前往今咸阳市礼泉县的九嵕山,拜谒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昭陵,武则天在途中生下了次子李贤。同时,李显、李旦对李贤的同胞之情,《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有载: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追赠贤为司徒,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其墓制之壮丽、壁画之精美,世人已皆知;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若非李显、李旦之一奶同胞,李贤怎能得到如此之尊崇。
望子成龙心切,应是父亲高宗李治和母亲武则天的心愿。《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六年(655年),在李贤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册封为潞王,食邑万户。显庆元年(656年),迁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龙朔元年(661年),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二年,加扬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672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从小身兼数职,父皇母后之爱,由此可见一斑。到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暴毙于东都洛阳合璧宫之后。同年六月,已进入“二圣临朝”的唐高宗和武则天立李贤为皇太子,成为既定的皇位继承人。“大赦天下,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仪凤元年(676年),高宗褒奖曰:“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网所施,务存于审察。……好善载彰,作贞斯载,家国之寄,深副所怀。可赐物五百段。”作为父亲的高宗李治,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留心政务,抚爱百姓,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母亲武则天先后多次写信,劝诫教诲李贤用心学习,还亲自给李贤选择文章,令北门学士编写了《少阳政范》,“少阳”就是东宫,是太子住的地方,叫“少阳院”,意为太子做事要遵循的守则;编写了《孝子传》,教育李贤怎么做一位好太子。
如此威甲天下的父皇母后之爱,让李贤本可以成为高宗和武则天最器重的好储君,大唐王朝的国君之门已为李贤赫然打开。然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玩心太盛的李贤,却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公元668年,已被封为沛王、仍酷爱斗鸡的李贤,邀请弟弟英王李显组织一场斗鸡大赛。为了杀一杀兄弟英王李显的锐气,李贤命做修撰的贴身秘书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写一篇檄文,为自己手里的鸡王助威。受命之下的王勃,提笔写下了《檄英王鸡文》。这一荒唐行径,及文中的“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遇到同类者争胜”等措辞,让年幼时亲身经历过“储君之争”的唐高宗李治龙颜大怒。在古代,檄文是用于征召、晓谕的官方公告,或者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公告,是非常正式隆重的官宣,容不得半点玩笑。拿檄文开玩笑,就是在拿官府的权威开玩笑,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为了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唐高宗直接下令“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作檄文,有意夸大事态,实属挑拨二王关系,当立即逐出长安。”
无独有偶,李贤还有一个特殊癖好,那就是喜欢养男宠,和他的伯伯废太子李承乾有惊人相似。当初李承乾就是因为宠幸男宠称心,才被唐太宗李世民废了太子之位,如今是太子换成了李贤,男宠换成了赵导生。在那个“亲亲相隐”(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者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但对谋反等重罪不适用)的年代,当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之后,哀伤悲愤之下的武则天,才让人向高宗告发。同样失落悲伤的唐高宗李治,下诏令宰相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会审此事。审查结果,震碎三观!赵导生不仅招认李贤生活糜烂,“颇好声色,与户奴赵导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资治通鉴》卷202),还指使赵导生刺杀了被高宗和武则天倚重的正谏大夫明崇俨,更让李治和武则天寒心的,是在李贤东宫马坊搜出了私藏的铠甲数百领,依唐律等同于谋逆。就这样,从“风化案”到“教唆杀人案”再到“谋反案”,承载着唐王朝未来的太子李贤,一步步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主宰一个王朝的命运。面对唐王朝命运的抉择,高宗李治迟疑不决,想着宽恕姑息。作为母亲、更是政治家的武则天,对高宗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在家与国的权衡之间,高宗方才下诏,于调露二年(680年)八月,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宫中。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流放巴州(今四川)。查出的铠甲在东都洛阳天津桥南当众烧毁。《资治通鉴》和《旧唐书》对此均有记载。
折戟沉沙魂断,这是一滴泪流千年的缺憾。宏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临终前,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则天废黜,改立睿宗李旦。不久后,武则天命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哀莫大于心死”,酷吏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这种严酷的管制,彻底击溃了李贤残存的一线希望。暗无天日的监管下,深感已无出头之日的李贤忧愤自杀,享年31岁。得知李贤死讯后,武则天在洛阳显福门举哀,追封李贤为雍王,并将丘神勣贬为叠州(今甘肃)刺史。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
“成迟败速者,国也。”李贤如落叶般凋零,或是在家国命运面前无奈的抉择。静静的时间长河里,远去的历史背影中,李贤踉跄的身影、跌宕的人生和英年早逝的哀伤,虽是坎坷不平的个人命运,折射出的却是一个令人唏嘘叹惋而又无可奈何的时代。
时空的烟云之中,渐渐消退、隐没的史实,被忽略、被淡忘的人和事,被误读或遮蔽的事件,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深沉的韵味,时空如是,历史如是,人生如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生活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愿我们不因失去历史沧桑感而让现实苍白轻飘。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董昌辉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循着《黄台瓜辞》的哀惋伤感,怀着对历史的无比敬畏,到乾陵主陵区东南约3公里的唐章怀太子墓。在这里对话上一个千年,去凭吊一个沧桑的沉痛话题,触摸一段迷离的历史印记。
章怀太子李贤(655-684年),史载毫无悬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这一史实,两《唐书》记载是一致的。《旧唐书》云:“则天顺圣皇后生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孝敬皇帝弘、章怀太子贤。”《新唐书》亦云:“武后生弘、贤、中宗皇帝、睿宗皇帝。”对李贤的出生时间,《旧唐书》有更明确的记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戊午(17日),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即在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亲率宗室百官、皇宫嫔妃,离开京师长安,前往今咸阳市礼泉县的九嵕山,拜谒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昭陵,武则天在途中生下了次子李贤。同时,李显、李旦对李贤的同胞之情,《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有载: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追赠贤为司徒,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其墓制之壮丽、壁画之精美,世人已皆知;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若非李显、李旦之一奶同胞,李贤怎能得到如此之尊崇。
望子成龙心切,应是父亲高宗李治和母亲武则天的心愿。《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六年(655年),在李贤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册封为潞王,食邑万户。显庆元年(656年),迁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龙朔元年(661年),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二年,加扬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672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从小身兼数职,父皇母后之爱,由此可见一斑。到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暴毙于东都洛阳合璧宫之后。同年六月,已进入“二圣临朝”的唐高宗和武则天立李贤为皇太子,成为既定的皇位继承人。“大赦天下,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仪凤元年(676年),高宗褒奖曰:“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网所施,务存于审察。……好善载彰,作贞斯载,家国之寄,深副所怀。可赐物五百段。”作为父亲的高宗李治,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留心政务,抚爱百姓,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母亲武则天先后多次写信,劝诫教诲李贤用心学习,还亲自给李贤选择文章,令北门学士编写了《少阳政范》,“少阳”就是东宫,是太子住的地方,叫“少阳院”,意为太子做事要遵循的守则;编写了《孝子传》,教育李贤怎么做一位好太子。
如此威甲天下的父皇母后之爱,让李贤本可以成为高宗和武则天最器重的好储君,大唐王朝的国君之门已为李贤赫然打开。然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玩心太盛的李贤,却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公元668年,已被封为沛王、仍酷爱斗鸡的李贤,邀请弟弟英王李显组织一场斗鸡大赛。为了杀一杀兄弟英王李显的锐气,李贤命做修撰的贴身秘书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写一篇檄文,为自己手里的鸡王助威。受命之下的王勃,提笔写下了《檄英王鸡文》。这一荒唐行径,及文中的“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遇到同类者争胜”等措辞,让年幼时亲身经历过“储君之争”的唐高宗李治龙颜大怒。在古代,檄文是用于征召、晓谕的官方公告,或者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公告,是非常正式隆重的官宣,容不得半点玩笑。拿檄文开玩笑,就是在拿官府的权威开玩笑,无论哪个朝代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为了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唐高宗直接下令“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作檄文,有意夸大事态,实属挑拨二王关系,当立即逐出长安。”
无独有偶,李贤还有一个特殊癖好,那就是喜欢养男宠,和他的伯伯废太子李承乾有惊人相似。当初李承乾就是因为宠幸男宠称心,才被唐太宗李世民废了太子之位,如今是太子换成了李贤,男宠换成了赵导生。在那个“亲亲相隐”(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者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但对谋反等重罪不适用)的年代,当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之后,哀伤悲愤之下的武则天,才让人向高宗告发。同样失落悲伤的唐高宗李治,下诏令宰相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会审此事。审查结果,震碎三观!赵导生不仅招认李贤生活糜烂,“颇好声色,与户奴赵导生等狎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资治通鉴》卷202),还指使赵导生刺杀了被高宗和武则天倚重的正谏大夫明崇俨,更让李治和武则天寒心的,是在李贤东宫马坊搜出了私藏的铠甲数百领,依唐律等同于谋逆。就这样,从“风化案”到“教唆杀人案”再到“谋反案”,承载着唐王朝未来的太子李贤,一步步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主宰一个王朝的命运。面对唐王朝命运的抉择,高宗李治迟疑不决,想着宽恕姑息。作为母亲、更是政治家的武则天,对高宗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在家与国的权衡之间,高宗方才下诏,于调露二年(680年)八月,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宫中。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流放巴州(今四川)。查出的铠甲在东都洛阳天津桥南当众烧毁。《资治通鉴》和《旧唐书》对此均有记载。
折戟沉沙魂断,这是一滴泪流千年的缺憾。宏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临终前,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则天废黜,改立睿宗李旦。不久后,武则天命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哀莫大于心死”,酷吏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这种严酷的管制,彻底击溃了李贤残存的一线希望。暗无天日的监管下,深感已无出头之日的李贤忧愤自杀,享年31岁。得知李贤死讯后,武则天在洛阳显福门举哀,追封李贤为雍王,并将丘神勣贬为叠州(今甘肃)刺史。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
“成迟败速者,国也。”李贤如落叶般凋零,或是在家国命运面前无奈的抉择。静静的时间长河里,远去的历史背影中,李贤踉跄的身影、跌宕的人生和英年早逝的哀伤,虽是坎坷不平的个人命运,折射出的却是一个令人唏嘘叹惋而又无可奈何的时代。
时空的烟云之中,渐渐消退、隐没的史实,被忽略、被淡忘的人和事,被误读或遮蔽的事件,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深沉的韵味,时空如是,历史如是,人生如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生活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愿我们不因失去历史沧桑感而让现实苍白轻飘。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